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9 03:58:51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面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文章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思考解决高校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0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65-02

0引言

近两年,大学新生群体逐渐由“80后”变成“90后”青年为主体,这种新生群体发生的变化使高校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方面出现了新情况,呈现出新特点,也引发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新思考。众所周知,大学一年级是大大学新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大学新生从备战高考的紧张状态到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大学,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目标缺失和成才动力不足。而在大四学生的就业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是职业定位不明确,求职准备不充分等。作为从事多年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老师,笔者认为,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合理认知自我和职业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正确树立成才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为自己设计最适合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合理择业和成功就业。

为进一步剖析大学新生特点,调查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深入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对策研究,笔者组织人员于2011年4月在我校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5份,回收率90.83%。调查涵盖2010级24个专业的普通本科在校生,抽样调查样本数占样本总量的33.46%。调查样本中男女生的比例为1.2:1,北京学生与京外学生数的比例为1.3:1,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为1:1,其中学生干部的比例为59.27%。

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

1.1 大学适应性情况在进入大学后适应问题的调查中,新生最不适应的是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其次是大学的上课方式与方法,然后依次是食宿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离家远想家和参加社团活动,有6%的学生还有其他适应问题。在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大学的上课方式方法方面,各个群体的差异化表现不明显。而在想家、食宿和参加社团活动方面,女生和京外生源的不适应性表现的要强一些,在人际交往方面,男生、京外生源和农村学生不适应性要强一些。

在大学入学后适应时间的调查中,40.73%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个月就能适应大学生活,29.91%的学生需要半个学期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15.78%的学生需要一个学期才能适应大学生活,13.58%的学生第二学期仍在适应中。对比发现,大学入学后平均适应时间是男生比女生长,北京生源比京外生源长,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长,非学生干部比学生干部长。

在学生遇到适应问题时,76.33%的学生会主动求助,23.67%的学生选择不会主动向他人求助。各个群体的差异性不是很大。

1.2 自我认知情况在学生自我认知的调查中,50.28%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和兴趣非常了解,44.7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了解一些,4.9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36.88%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55.2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了解一些,7.8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在了解自己在未来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方面,11.93%的学生很清楚,58.53%的学生知道一些,29.54%的学生不清楚。差异化分析发现,女生、京外学生、农村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对自我的认知要欠缺一些,学生对自我优势和劣势的认知相对兴趣、性格、能力的认知要欠缺一些。

在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学生最看重职业的经济报酬,其次是工作环境,然后依次是成就满足、安全稳定、独立自主、人际关系,最不注重的是声望地位和利他主义及其他。而女生对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安全稳定和独立自主的要求普遍比其他群体要高。个人成功的首选标准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幸福,其次是工资高,然后依次是对社会的贡献大、职位(地位)高及其它,各个群体差异不大。

1.3 专业认知情况调查显示,38.72%的学生高考填报专业的依据是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24.95%的学生是由于专业就业好,21.28%的学生是遵从父母、老师的意见,还有18.35%的学生选择其它依据。其中,填报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京外学生高于北京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学生干部高于普通学生。填报专业因为专业就业好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北京学生高于京外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普通学生高于学生干部。填报专业遵从父母、老师意见的女生高于男生,北京学生高于京外学生,城镇学生远远高于农村学生,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

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学生自选比例为76%,学校调剂比例为24%。有8.99%的学生非常了解自己的专业,72.48%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一些,18.53%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另外,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比例是7.52%,满意是41.47%,一般是44.04%,不满意是6.97%。满意率仅48.99%。其中,男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高于女生,京外学生高于北京学生。

1.4 职业环境探索情况根据调查,7.52%的学生非常了解自己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65.14%的学生了解一些,27.34%的学生不了解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其中,女生、京外学生、农村学生不了解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的比例要高一些。

在职业认知的调查中,61.83%的学生有自己喜欢的职业,38.17%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在有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学生中,15.43%的学生非常了解喜欢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71.81%的学生了解一些,12.76%的学生不了解;9.2%的学生非常了解喜欢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75.07%的学生了解一些,15.73%的学生不了解;12.17%的学生非常了解喜欢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68.55%的学生了解一些,19.29%的学生不了解。

学生了解职业和行业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调查中,64.59%的学生选择电脑或手机网络,25.14%的学生选择父母亲友,21.83%的学生选择老师或学长,17.43%的学生选择期刊报纸,还有3.85%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

1.5 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6.6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3.3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70.46%的学生对职业生涯知识感兴趣,5.69%的学生不感兴趣,23.8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可见,学生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对职业辅导相关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需求。

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只有6.61%,了解一些的占57.98%,不了解的占35.41%。其中,北京生源、男生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要高一些,女生、农村学生和非学生干部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要高一些。大一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或授课的学生占24.40%,未参加学生占75.60%。在中学阶段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占21.65%,未进行过的学生占78.35%,高考填报专业时进行过职业测试或咨询的学生也仅占27.71%。

在学生选课依据调查中,47.52%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33.94%是课程容易获得学分,12.84%是随大流,只有10.28%的是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毕业去向调查中,26.24%的学生打算考研,38.90%的学生打算工作,5.50%的学生打算创业,2.20%的学生打算出国,23.49%的学生不确定就业去向,3.67%的学生没考虑过就业去向。其中京外学生考研比例较高、工作比例较低,北京学生考研比例较低、工作比例较高,男生创业的比例较高,学生干部出国的比例较高,非学生干部没考虑过毕业去向的比例较高。可见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就业意向有所差别,而27.16%的学生目标不清晰。

在对大学四年规划调查中,11.01%的学生对大学四年有详细规划,73.21%的学生有大概规划,15.78%的学生没有规划。在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上,9.91%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详细规划,66.42%的学生有大概规划,23.67%的学生没有规划。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程度上,47.52%的学生认识不清,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感到困惑;26.49%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已经确定职业方向;13.21%的学生选择按照父母的愿望和期待去发展;12.48%的学生认为目前还不需要对来进行计划。

2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新生入学后适应时间长,影响大学规划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70.64%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半个学期内能适应大学生活,其余学生都需要一个学期或以上的时间。新生最不适应的是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大学的上课方式方法,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大学规划和职业规划。

2.2 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自我认知不深入,尤其缺乏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分析发现,学生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和特长虽然有一些了解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在未来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缺乏进一步的分析,不能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认识自己。而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偏差,在职业选择时最注重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其中女生对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安全稳定和独立自主的要求都要高一些。自我认知的不足将影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3 专业选择相对盲目,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低调查显示,只有38.72%的学生高考填报专业的依据是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8.99%的学生非常了解自己的专业,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的比例只有7.52%,满意的是41.47%。可见,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专业的满意度较低,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2.4 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乏,意识淡薄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或授课的学生只有24.40%,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只有6.61%,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选课的学生只有10.28%,对大学四年有详细规划的学生只有11.01%,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详细规划的学生只有9.91%,可见,大部分新生未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内涵,对大学四年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

2.5 就业意向相对明确,但对职业认知不够,职业目标不清晰

分析发现,大部分同学对毕业后的去向有自己的打算,可见大家都比较重视自己的前途。但仍有38.17%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在有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学生中,只有15.43%的学生非常了解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9.2%的学生非常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12.17%的学生非常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从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程度上看,只有26.49%的学生已确定职业方向,大部分同学对今后的职业目标选择感到困惑。调查表明,学生对职业环境的探索比较欠缺,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导致目标不清晰,就业准备不充分。

3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一年级第一学期重在加强适应性教育[2]大学一年级的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要重点抓好大学的入学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入学教育中。在入学教育阶段首先要强化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特点的认识,然后是具体详细地介绍专业的研究领域及对口就业范围,这两方面可以通过讲座、座谈、参观、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有条件的话最好请学生家长也能参与,或者向学生家长告知和反馈。最后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开展,第一学期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将为大学四年的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目前,各个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别,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的做法是将两个课程整合,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目前其课程已经成功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应该整合成学生的必修课,贯穿大学四年,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布在各个学期完成[3]。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系统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有效指导,深入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转化成规划主体的实际行动。

3.3 设立职业咨询和指导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主要就业群体之一,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相对其他就业群体要复杂一些,目前社会针对大学生的咨询服务有高校和职业介绍中心,而大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在高校,因此高校应承担主要的责任。大部分高校的咨询服务主要落在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工作人员身上,但这种咨询比较零散,也没有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咨询人员应该是具备相关资格,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整合校内资源进行兼职。

3.4 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引进职业生涯测评系统[4],例如采用CETIC就业服务平台网络是“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生服务平台的推广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学校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重要通知和招聘信息,还要为学生提供自助式的网络测评服务,帮助学生科学认知和评估自己,供学生查询各类职业的信息,辅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采用CETIC就业服务平台,它包含就业服务需求监测系统、个人出路评估系统、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和职业咨询平台。

参考文献:

[1]俞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J].2010(4).

[2]刘天.从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看大学生生涯设计体系的构建.教书育人・高教论坛[J].2011(1).

[3]陈啸,李小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教育与职业[J].2009(27).

[4]周敏,翟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现状调查及启示.南京财经大学学报[J].2009(2).

上一篇:学前儿童英语游戏的有效融入研究 下一篇:企业公民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