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联系”为抓手,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

时间:2022-08-29 03:56:29

以“联系”为抓手,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新旧知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会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呢?

一、运用前后知识“联系”,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向的还是从横向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知识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得稳、走得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1)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四、五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2)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树144棵,六年级栽的棵数比四、五年级的总数多6棵。六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栽的比四、五年级栽的总数多6棵,六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二、运用新旧知识“联系”,解决数学问题

“温故而知新。”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现行教材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一节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了复习准备题。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注重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尽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识;或是新知识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教师在阅读课本时要教会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去发现旧知识与新生知识的联系,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先完成例题前的一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在里填上“>”、“

三、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重视学生身边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但如果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其中有四条性质: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学生对此往往不理解,记不住。于是,我就设计了买卖商品的活动,让学生在做营业员和顾客的游戏过程中,体会算理。以500-297为例,我说:“一个顾客带500元钱去买衣服,一件衣服是297元,他拿300元给营业员。你们看他给多了,还是给少了?他买好衣服后,身边还有多少钱?同学们这时都会说:是给多了,营业员应找他3元,于是就可把这道题目写成500-300+3=203,从而得出“多减要加”这个结论。通过这个方法教学上面的四条性质,使学生既易理解,又记得牢。这样学生既能主动探求知识、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再次证明了“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的教育思想。

数学问题的解决除了要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有时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打破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学生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内角和可能在多少度左右;第二次,为了避免误差,教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用怎样的方法更能准确地求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折的方法可以初步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还想出一种方法就是把三角形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得出一个平角,获得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学生则还用折叠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可以说,通过“量、折、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数学知识就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让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容易认识和理解。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联系”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践应用、动手操作等主体活动去探索数学、应用数学、体验数学。

上一篇:让生活气息洋溢在数学课堂 下一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