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到“正确”的理想转身

时间:2022-09-30 09:39:12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做错题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怎样才能尊重学生,有效激发学生寻找错误,在错误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改正错误,切身体会到利用错误来改变自己对知识的认识,是教师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错题;剖析;纠错;转身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必须植根于探讨研究中,对学生在课堂或作业中存在的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找到最佳解决方法。下面我就二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剖析:错误成因

1.粗心大意,引起的错误

“细节决定成败”,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关注细节,学习也不例外。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往往容易粗心,不会关注一些细节问题。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会发现有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有的数据抄错了,有的横式漏写结果,有的运算符号看错等)。这些错误都与学生的智力因素关系不大。对于这样的“粗心”我们老师给予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原谅,时间长了发现学生不但没有改掉粗心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粗心”现象会愈演愈烈。

2.思维定势,引起的错误

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安排练习中有时过于强调某类的题目,因此通过长期的练习后,学生的思维也会出现一种定势。定势思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案例一】

“3个一和6个十组成的数就是我的学号。”这道题目很多学生在做的时候,往往会粗粗地看过题目后就下笔,想当然的写成了36。错误原因就是我们在做练习中出现的一般是“(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数是( )”。学生受这种题型的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

3.新旧干扰,引起的错误

数学知识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出现,新旧知识递进性较强,合理地利用知识上的正迁移,对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正迁移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可是负迁移也随之而来,不但有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而且还有新学知识对已有知识的消极影响。当某两种知识点相近或相似时,这种错误占的比例就会明显增加。

【案例二】

除法的初步认识:12÷3的读法有的学生这样填写(12除3),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在学习乘法时,乘法有两种读法。学生受到前面知识的错误迁移,受到已学知识的干。很多学生在做的时候,往往会粗粗地看过题目后就下笔,回答时出现了解答的错误。

4.模糊理解,引起的错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差,不能清楚的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对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好。总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的模糊理解,甚至是扭曲理解,不能对感知的对象进行综合分析。

【案例三】

在二年级上的教材中这样的题目,( )-27=47。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结果,(20)-27=47;还有6=( )÷( )=( )÷( ),学生往往会这样填写6=( 1)÷( 6 )=(2 )÷( 12 )。由于题目的呈现打破了常规,发生了变化,学生就感到特别的困难。二年级学生做题目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那些运算符号,他们不会很有意识地去分析题目到底该怎么去读,去想。他们的脑子中有一种潜在的意识就是结果总是在最后读的。因此他们根据自己所见的的运算符号与数据进行计算,所以就会出现上述的这些问题。

5.家长包办,引起的错误

很大一部分学生把做作业当成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做作业时,只管做完,不管做好,注意力分散,粗心大意,见题就解,不去认真验算。而家长出于“好心”将孩子的作业全部检查一遍,如有错误帮助孩子改正。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评价作业的机会和能力。家长要告诉学生检查的方法,而不是包办。

二、探索:纠错策略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是难免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和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

1.通过估算,发现问题

估一估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

2.正确审题,培养习惯

教育学生正确审题,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是审题错误。教师在教新例题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低年级学生还要在解题时要求他们认真书写,要整洁,要规范,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打草稿后写在作业本上,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3.将错就错,拓宽思路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对教学中学生可能犯的错误要有预见性,要学会利用学生的错例资源。一位伟人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利用错误教师不仅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应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产生真知,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感触:正确“转身”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面对错题,我们要教育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反思错题的过程,就是养练思维习惯、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推及开来,不仅要反思错题,对教学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都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解题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认知未来。利用好错题资源,原本的错误就成了磨刀石,“错误”也美丽了起来。

上一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生活中的数学更能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