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师生角色 构建生态课堂

时间:2022-08-29 03:34:21

优化师生角色 构建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育教学的根本途径,其基本概念就是生态课堂。这一模式强调师生在平等和谐、快乐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展现个性、创造自我、培养品格,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师生在教学中的成长二者的共同提升,把课堂打造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乐园。

高中音乐鉴赏生态课堂是学科专业特征和生态课堂观念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把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借鉴生态的自然和谐与动态生成等思想,使得作为课堂生命体的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发展、情感得以丰富、品质得到培养,把音乐课堂变成养成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享受音乐艺术之美的艺术殿堂,让师生共同在这个美妙的音乐殿堂中一起体验音乐艺术的美好和生命成长的快乐。

一、教师角色的优化

根据新课标精神,高中音乐教育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重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按照这一要求,生态课堂就需要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为优化教师角色提供了空间。教师不能只做教材和教参知识照本宣科的传播者,而要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生思考对教学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形成富有个性和魅力的教学风格。

以笔者自编教材《弦外有佳音――二胡的魅力》为例,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多元触发兴趣

笔者在一开始就采用了声像呈示行为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配以教师现场的演示,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很快就引发了学生对传统乐器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知兴趣。此时,教师是一个能带动气氛的主持人。

2、领悟内涵

在教学的重点部分,采用了递进式教学策略,抓住学生对二胡熟悉但并不了解的认知状态,运用铺陈式的渐进教学,巧妙借助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依据“器型――器音――器性――器情”的教学构想,分列四个篇章,渐次展开。

从器型属性、音乐属性、音乐属性、人文属性四个方面人手,由浅到深,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借助以《二泉映月》四个属性为主题线索,通过对二胡以及相关曲段的感知、了解、欣赏、品味,层层深入器乐推介的意境,整体感受二胡作为代表性民乐的无限魅力。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熏陶与教育。这个环节,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学生是教师的拍档,一堂好课是师生的共同目标。

3、迁移、升华情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感知意识趋向深层,由听曲,到读曲,由对二胡的好奇,转向对民乐的惊叹。最后,再借助音乐欣赏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以“一腔高亢音,两根清冽弦,若吟心中事,五音皆俱全。此刻,你心中的二胡,还只是一把琴吗?”作为结尾,将学生从对二胡的感知中带出来,扎入从音乐到人性的思考中,这才是真正提升学生潜在音乐鉴赏力和创造想象力的时刻,此时,教者的角色似乎又是一位心理指导师。

当然,除了课堂的角色转变,还需要优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音乐教学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以及与音乐文化相关的人文知识。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如乐器演奏技巧、发音技巧等基本知识外,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知识素养,例如,音乐和文学具有密切联系,教师除了从音乐艺术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还要注重从文学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个人人格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到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二、学生角色的优化

学生是生态课堂环境中的重要主体,教育家叶澜指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要把个体精神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在音乐鉴赏生态课堂中要优化学生的角色。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是课堂资源的主要构成者与生成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意见建议以及合作表现、情感与行为表现都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活资源,应该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资源的依据。教师需要从过去的教听者.教唱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扮演音乐鉴赏课堂中的领舞者和领唱者。

1、学生是课堂的体验者

在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关于音乐要素的学习中有关于节奏的四条练习。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旋律的基础,准确把握节奏在学校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不应只让学生模仿节奏,而应让学生会打节拍并且思考如何表现这些节奏。非洲音乐、爵士乐、锣鼓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音乐所呈现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教师应让学生紧跟时代。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是这节课的宗旨。

首先让学生建立节拍感。手部进行匀速的一定幅度以内的上下运动。下去上来各为半拍,以半拍去划分基本时值的能力是学生能否细分节奏的基础,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必须强调匀速。掌握了打节拍的基础后,给学生确定的速度后再要求学生熟悉四个二分音符、八个四分音符、十六个八分音符、三十二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练习好后,全班分成四组,分别以不同的四种发音去念以上四种不同节奏并且尝试聆听其他声部的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节奏匀称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

在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后。再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做前十六、后十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节奏的练习,掌握熟练后再由几个组做不同节奏型的合作。此时音响效果非常有层次感,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意犹未尽,这就是体验的乐趣。

2、学生是课堂的探索者

基于学生之前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给他们增加难度,加入特殊节奏的练习,如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等。初做这个练习,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把一拍中的最后一个音无意识地拖长,又犯了最初节奏练习中一直强调的匀速均衡。但是这个问题只要教师提出来,学生马上就能够改正。学习的技能掌握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在《非洲歌舞音乐》中,设置了连音符的练习环节,这个环节考验学生对于单位时间进行均匀划分与合成的能力,并且让他们进行不同声部复杂节奏的合成,切身感受非洲音乐的热情。上课过程中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很好的节奏掌控的基础,这节课气氛就很活跃。对非洲音乐的感知没有浮于旁观者的表面,俨然是置身于广袤非洲的鼓手。学生从过去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小主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与探究、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3、学生是课堂的创造者

学生是音乐鉴赏课堂生态环境的利用者与创造者,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互动是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影响和引导学生成长,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表现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班级中有许多学生从小参加音乐培训,几乎每班都有钢琴小能手,在《钢琴音乐的奇葩》这节课的教学准备中,给这些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堂上示范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的引子、英雄性主题、略带悲痛的旋律和再现的英雄性主题这四段音乐。高中生平时的展示很少,他们都很珍视这次机会,抓住平时的空余时间来琴房练习。等练好了,教师再去指导他们如何处理乐句的强弱。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进来了,也促使教师更用心地去研读、聆听、练习这个作品。这节课给了所有学生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参与与创作的力量。

对人的尊重在任何领域都是至高无上的,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来对待,创设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音乐之美和其中的丰富情感,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

三、结语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是笔者多年从事高中音乐教学始终关注的问题。通过自身多年的实践体会,发现这一课堂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对课堂构成因素的认识以及作为其中两个重要主体――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认识两个方面,只有对这两个问题有明确清醒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开展教学。本文中笔者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为进一步明确这两个问题提供一孔之见,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由于本身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本文论述难免不足,望广大同行和专家学者予以指正为谢。

上一篇:燃煤、油工业锅炉改燃生物质产生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浅析新时期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