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讨论

时间:2022-08-29 03:08:0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讨论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 结果:CT平扫显示肿瘤位于腔内或腔外生长,密度均匀,内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出血致肿块密度不均,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均匀。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增强扫描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上皮细胞性肿瘤,为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性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6例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以对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表现上中腹不适、腹痛。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16排螺旋CT机扫描,嘱病人空腹8~10h,检查前喝完1000ml水,使胃及肠道充盈良好,本组36例全部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层间距均5mm,经肘静脉注入300mg/ml碘海醇造影剂80~100ml,速率为3ml/s。

2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发生于胃者22例,其中贲门胃底区13例,胃体部5例和胃窦部4例;发生于空场7例;回肠5例;十二指肠降部2例。36例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软组织肿块。

17例良性病变中,肿块大小≤5cm者14例,>5cm者3例;类圆形、边界清晰13例,分叶状、边界不清4例;肿块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生长3例,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块密度均匀12例,密度不均5例;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6例,实性部分呈轻度至中度强化。

5例交界性病变中,肿块大小≤5cm者2例,>5cm者3例;类圆形、边界清晰2例,分叶状、边界不清3例;肿块向腔外生长2例,同时向腔内外生长3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4例;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4例,实性部分呈轻度至中度强化。

14例恶性病变中,肿块大小≤5cm者3例,>5cm者11例;类圆形、边界清晰2例,分叶状、边界不清、局部与邻近器官粘连12例;肿块向腔外生长3例,腔内生长2例,同时向腔内外生长9例;肿块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12例;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13例,实性部分呈轻度至中度强化,内部囊变坏死区无增强。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异源性肿瘤,由Mazur和Clark于1983年首次提出,目前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1]。胃肠道间质瘤多发生于中老年,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2],但多发于胃和小肠,其中发生于胃60%~70%,小肠30%,本组36例中发生于胃者22例(61.1%),发生于小肠者12例(33.3%),与文献报道一致。

目前,CT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检查方法。CT能够显示肿块形态、大小、密度,判断肿瘤的起源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在区别良恶性上有一定作用[3]。在CT平扫上胃肠道间质瘤呈向腔外、腔内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一[4]。良性肿块一般较小,多≤5 cm,密度均匀,类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增强扫描多呈较均匀强化。本组17例良性肿块中,≤5cm者14例,>5cm者3例,类圆形、边界清晰13例,分叶状、边界不清4例;5例密度不均者中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1例。而恶性肿块多>5cm,与周围器官或组织分界不清,常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粘连,形态欠规则,呈分叶状,肿块密度多不匀,可出现囊变坏死或出血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5]。本组14例恶性肿块中,11例>5cm,12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与周围组织粘连,12例病灶密度不均,中心囊变坏死或出血,增强扫描13例肿块呈不均匀强化。部分恶性者可见其他脏器转移,本组出现肝转移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腹水1例。

胃肠道间质瘤应与消化道来源的其他肿瘤性病变相鉴别,如胃癌、淋巴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等[6]。胃癌或淋巴瘤主要向腔内生长,具有典型的粘膜破坏、中断及邻近胃壁增厚、僵硬,其肿块常见不规则溃疡,常较早见到淋巴结转移肿大;而胃间质肿瘤以腔外肿块为主要表现,邻近胃壁多无明显浸润。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可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内多可发生囊变坏死,与胃肠道间质瘤表现相似,有时CT难以鉴别,但前者在消化道的发病率很低。

综上所述,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直接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生长方式、密度特征、增强程度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通过对其影像表现及特点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及及采取手术方式提供很大帮助。但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目前尚需依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参考文献

[1]Paral J, Slaninka I, Kalabova H,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view on morphology, molecular pathology, diagnostic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ptions.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2010, 73(3): 349-359

[2]Bensimhon D, Soyer P, Boudiaf M, et al. Imaging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J Radiol, 2009, 90(4): 469-480

[3]马军, 张志远, 王宁菊, 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8): 833

[4]王栋, 夏立强, 郝洪波, 等.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 10(6): 372-375

[5]Chamadol N, Laopaiboon V, Promsorn J,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computed tomographic features. J Med Assoc Thai, 2009, 92(9): 1213-1219

[6]黄文才, 李国雄, 曾小华, 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 20(5): 423-425

上一篇:踝部骨折的治疗 下一篇: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