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增长迈向消费驱动时代

时间:2022-08-29 02:49:19

北京经济增长迈向消费驱动时代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受海外市场需求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和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出口越来越不稳定,北京地区出口增速由金融危机前的28.9%降至2012年的1.1%,外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从内需看,2006年以后,北京投资效率有所下降,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投资主要集中在拆迁、一级开发等领域,费用投资快速增长,有效投资不足,投资中仅有50%能够形成GDP,而正常年份的转化率接近60%。

显然,无论内需还是外需,需求不足是目前制约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此时把扩大消费提上重要议程,一方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依赖投资、出口的增长模式不可继续的必然结果。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1978~2012年,北京GDP总量由108.8亿元增加到17879.4亿元,增长163.3倍,年均不变价增长10.4%;同期最终消费由53亿元增加到10655.1亿元,增长200倍,年均不变价增长12.4%。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后,消费快速扩张,逐渐成为三大需求中的主动力。北京人均GDP在2006年突破6000美元以后,经济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增长模式由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以2006年为分水岭,北京最终消费增速持续快于GDP增速。2006~2012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0.4%,同期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3.5%,消费增速快于GDP增幅3.1个百分点。从世界平均水平看,1960~2009年间最终消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1%~75%之间,且总体上呈微幅上升趋势。从北京情况看,1981~2012年的32年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20个年份高于50%,有15个年份高于60%,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起,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速上升,由60%上升至2012年的73%,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贡献率接近,消费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从国内看,目前只有上海、北京等少数城市经济以消费驱动为主导。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5%,同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为3.6%,最终消费总量比重为4.3%,北京的消费规模高于其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双轮驱动下居民消费转向“发展享受”型

消费率接近60%,仍有上升空间。扩大消费的重点在于提高消费率,即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北京人均GDP达到13857美元,消费率达到59.6%。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消费率一般在75%~85%左右。从金砖国家看,2011年,俄罗斯、巴西的人均GDP均突破12000美元,消费率分别达到66.5%和81%。相比之下,北京消费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

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双轮驱动。北京作为首都,汇集了大量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政府消费比重较高。2012年北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比例在6∶4左右,全国为7∶3左右。政府消费对于促进北京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2012年,政府消费年均增长1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由2006年的27%提高到2012年的30.8%。居民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点,2012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2%。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是本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总体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消费的规模和结构将有所调整,居民消费增长有加快势头。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增速普遍快于政府消费。上半年,北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增长8.8%,同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增长10.9%和15.5%,消费增长动力处于转换之中。

居民消费从温饱型转向发展享受型。北京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从1978年的58.7%下降至2012年的31.3%,农村居民家庭从63.2%下降到33.2%。近年来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同时,教育、医疗、旅游、信息和家庭娱乐支出快速增长。目前,北京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已经超过四成,部分享受型消费支出与发达国家接近。2012年,北京居民休闲与文化支出(包括商品和服务)比重为10.3%,而主要发达国家该比重在9.1%~11.5%之间;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为6.9%,主要发达国家一般在1.7%~20.2%之间;教育支出比重为5%,主要发达国家在0.9%~7.4%之间。

增长模式转型“革命尚未成功”

有效供给不足。消费供给对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北京生产业快速发展,而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较慢。消费业占经济的比重由2006年的20%下降至2012年的17%,符合大众实际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的产品依旧是“稀缺”资源。文教卫等公共服务业中国有企业比重达到90%左右,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

居民收入跑得不够快。扩大消费的基础是增加收入。从国际看,北京GDP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2006~2012年,北京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8.7%,低于同期GDP增速1.7个百分点,未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增长,以致有人开玩笑说:“GDP长得跟胡子一样快,收入涨得跟眉毛一样慢。”收入跑得不够快,老百姓不敢痛快花钱。

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也对消费产生影响。掌握大量财富的少数富人的消费倾向(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要远远低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就会降低。从城乡看,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65.9%,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72.1%;从城镇内部看,20%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为57.5%,而20%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为86.9%。初步测算,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持平,北京消费总量将扩大8%左右。

后顾之忧较多。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等。虽政策措施给力,但仍有不少待解难题。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居民消费的藩篱。居民的储蓄意愿高、消费意愿低。美国、英国和日本居民储蓄率为10%左右,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为15%左右,北京为30%以上。2012年末,北京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2.14万亿,人均储蓄存款达10.5万元。

扩大消费应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目前,政府若想有效地启动消费,关键仍是在于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加强生产与需求的对接。同时要采取长短结合的方法促消费,从长期看,扩大消费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亟待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破解。从短期看,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引导消费预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发放消费券能较快提振消费,并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还可以申请建立境内免税店,缩小奢侈品内外价差,将奢侈品消费留在国内。

上一篇:你的唯“1”之选? 下一篇:欲成广厦先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