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化

时间:2022-08-29 02:28:38

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的《60分钟》栏目,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理念带人新闻报道,从而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这不是把新闻娱乐化了吗?当受众是最底层的老百姓时。它如何去承载太厚重的东西?其实。笔者认为,即使是再严肃的主题,它也是做给普通百姓看的。美国艾美奖评委团对《60分钟》节目的评价是“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用好的方法讲一个好的故事”是《60分钟》节目成功的核心所在,《60分钟》这点对于目前国内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怎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会吸引人。讲得简单明了,我们认为,冲突的情节和有趣的人物构成了好故事的基本要素。冲突的情节意味着故事是在时问空间中不断演进不断向前发展的。故事不是点状散布的而是要有变化、有曲折、有冲突的。即使生活中的事件是片断发生有时是毫无逻辑联系的,但要是发生在屏幕上,片断和无逻辑就不再可行,讲述一个变化冲突的最好方法是有矛盾贯穿始终的故事,而且要让它们有机地连在一起。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体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体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在近年来的的电视新闻领域,最频繁出现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非民生新闻莫属,从书面的意思分析,民生新闻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从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分析。民生新闻最应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无疑,新闻故事化在民生新闻领域有着特殊的一席之地。电视理论界曾经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跟腚”,就是跟在采访对象的屁股后面拍,纪实拍摄的秘诀也很简单:“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机”。就是在拍摄时尽量保持人物和事件的原生态,少干预、多记录,这是让节目鲜活起来的基本保证。我们注意到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几乎都是新闻故事化的。即使是在通常意义上的电视采访中,电视采访是电视语言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同时也是《60分钟》节目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在《60分钟》中,人物访问分为这么三种:一个人在固定场合的静态采访;为获取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信息而向几个对象的采访:一个人在新闻现场的非静态的或动静结合式的采访。第三种和第一种相比,虽然要难但明显更有价值。对《60分钟》记者的要求是,能让相关信息源(人)在镜头前直接“说话”的就不用解说词,能让采访对象动起来的就尽量不让他坐着,能让采访对象在新闻现场说话的就不让他在随意的地点说话。接近人物生活的原生态,了解人物的真实处境。表达人物的真实想法,还原人物而不是试图表现记者想象中的人物。在《60分钟》的制作群体来看,记者在提问采访中完成节目的过渡是最为理想的状况,依靠外力的后来添加的转场就会大打折扣。但补救应该是积极的,比如某人拒绝接受采访,那记者就可以在那人的工作地点的门口说:他拒绝我的采访。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为什么要采访?因为故事需要直接引语、需要精彩的对话。直接引语是新闻作品中最有冲击力的建筑材料。”同样的道理,电视前期拍摄也需要获得大量的生动的同期声。由故事的主角自己讲出的带有大量现场气息的同期声,就是构成故事的血肉之躯,要获得这样鲜活的同期声,就不能采取坐在一旁搞一问一答的采访形式,必须在新闻现场、在采访对象活动的自然流程中来提问。让他带着原生态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对于资料的使用,应该忠于使用而非忠于原作。不是说违背材料的原有含义,而是说取舍和使用应该更加倚重故事本身,是电视来利用资料而不是电视被资料淹没。有了一个相对好的故事。“怎么讲”变成了核心问题。剪辑的方式有千万种,但必须准备一个强有力的醒目的开头,这会让观众瞩目并不再走开。对于电视而言注意是最好的奖赏,有了观众的注意一切才有可能。一是把最精彩的放在开头,二是把次精彩的放在开头,把最精彩的放在结尾。这里所谓精彩的东西包括悬念的放置。包括最触目惊心的和最难见到的镜头和图像。新闻人物丰富多彩,新闻事件纷繁复杂,但是新闻故事要有精彩表达,最好的方法是选取人物事件中有特色有趣味的一点一面。以新闻特写的方式来放大细节、展示过程。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适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二是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切合点。三是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如何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1.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

2.情节的起伏跌宕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造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3.注意悬念和细节。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总之,新闻故事化在拓宽新闻媒体传播思路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i午多媒体逐渐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不仅没有发挥出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新闻故事化不能过分乐观。充分认识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过程中把握好“度”,保障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浅谈生活类周报的策划 下一篇:中国纪录片的美学风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