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站里的岁月往事

时间:2022-08-29 02:10:35

食品站里的岁月往事

食品站是购买生猪、宰杀生猪、销售猪肉的地方,它的盛极一时恰恰折射出那个时代物资匮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80年代中期,食品站红红火火,如今,它黯然消失。走过那个岁月的我们,对食品站的记忆总难忘怀。

养 猪

那时,物资紧缺,国家为了解决农副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对家畜、家禽等向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分派交售任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派购”。

我的家在农村,每年都有派购任务,每年要向食品站交售一头大生猪和一些鸡蛋、鸭蛋与鸭子。

“养猪为过年,卖鸡卖鸭卖蛋兑换盐油钱。”这是那时农村生活的写照。每一年,我家会饲养两头生猪:一头为完成派购任务,一头自留宰杀。

过了春节之后,父亲便会从饲养母猪的农家或者仔猪行,购回一两头仔猪,多数情况付不清仔猪钱,分期付清,或年末杀了猪还清,有时按事先的约定,杀猪时以猪肉抵清。

父亲尽管是工人,但在购买仔猪方面却是内行。他挑选仔猪,先看后抓。看仔猪的毛水是否光亮,皮毛干净不干净,眼睛有没有精神,走动是不是活泼,身腰长不长,嘴巴短不短。大凡卷毛、皮垢、腰短、嘴长、精神萎靡的,就不在挑选之列。接下来,父亲就会抓仔猪,若仔猪动作灵活、步态矫健、四肢粗壮有力,便会与对方讨价还价。

仔猪购回之后,喂养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兄弟肩上。每逢课余或休息的日子,附近的山头地角,便会闪现街坊四邻孩子们的身影,我们一群半大的人,毫无男女界限,个个背着一个与身高极不相称的竹篓,拿着镰刀,采摘猪菜――苦菜、蒲公英、马芒单、鱼腥草、野苦妹、野生细索菜……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走遍了邻近的山山岭岭,采摘了一篓又一篓的猪菜回家。劳动虽艰辛,但我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生活体验与感悟。

卖 猪

人们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对于生猪,这话千真万确。

经过半年的精心喂养,猪膘肥体壮起来。当生猪长势缓慢的时候,家人便会挑个日子,把肥猪赶往食品站。

那时,生猪分几等:131斤为低标准,151斤是中标准,181斤才算高标准。等级标准不同,重量单价不一样,收益很悬殊。

街坊四邻惯常的做法是在卖猪之前,为猪献上一顿美餐:碎米、细糠、精猪菜,可怜蠢猪竟不知死亡在向它靠近,还是摇头晃脑,张大嘴巴,毫不客气地大吃特吃,吃得尾巴摇来摆去,肚子圆滚圆滚。

我曾经与父亲一道去食品站卖过生猪。我们俩赶着猪上路,开始,这畜生倒听话。不久,胆小的猪便“忸怩”起来,死皮赖脸不肯走。我们便使出杀手锏,拿出簸箕和竹竿强赶,一直“送”到食品站。

家中饲养的出栏生猪,有的毫不会意,途中拉下一摊摊屎尿。对此,我与父亲既叹息又摇头,其感受就如同袋子的钱被人掏走了一样。更可恶的是食品站的收购人员姗姗来迟,还拿根木棒追赶生猪。从未受过如此礼遇的猪,狂奔嚎叫,再次拉下一坨又一坨猪粪。此时,我们更加失意。

食品站收购生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有经验的收购员按按猪的脖子,肚子几下,估计出等级、重量。另一种是过磅。一次,父亲不满估计数,提议过磅。收购员脸一横,把猪赶往另一栏过磅,扣除猪潲,结果事与愿违,还少了十来斤,既降级又少量。

当然,家中卖生猪也遇过快乐之事。那是一头表现极好的生猪,一路被我们赶过去,直到食品站收购员验完收过完磅,可爱的生猪竟然没拉下半点脏东西,重量等级比预想中的还要好。猪卖掉了好几天,可我却希望它还活着,甚至于设想哪一天,它飞出那高高的水泥护栏,再次回到我的家里。

杀 猪

食品站其实就是生猪屠宰场。

当天空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食品站就忙碌开了。

那些胸前披挂一块长长的黑色皮革制件的屠夫,把一头又一头生猪赶往“刑场”。通往刑场的是一条狭窄的巷道,这巷道成了生猪的黄泉路。刑场是一个跟如今游乐园里的七巧板相像的滑梯,有水泥护栏,一边较平坦,便利赶生猪上去,另一边较陡峭,便利屠夫提走已宰杀的生猪。食品站宰杀生猪用电,生猪进入电击区,撕心裂肺叫了几声,便“一命呜呼”了。不像农村杀猪,要好几个强劳力,抓尾巴,提耳朵,提上那板凳做的断头台,用尖刀刺进时,殷红的猪血澎湃汹涌,嚎叫声惊天动地。

食品站杀猪的屠夫,个个如同“庖丁解牛”,几下就可完工,而且他们还能把猪皮整块地割下来。据说,猪皮交售给国家,用于制作皮革用品,支持国家建设。于是,生猪又有了“爱国猪”的雅称。

买 肉

食品站还是卖猪肉的地方,群众都必须到食品站购肉,而且并不是想吃就可以买到,要凭票购买。

猪肉的供应有严格的管理规定。高温、井下作业工人,每人每月供应3市斤,干部职工每人每月供应2市斤,城镇居民、家属每人每月供应1市斤――一般以这个标准作为基本定量,节日会另作安排。婚丧喜庆用肉,凭证明可购15~20市斤。若有违反,会按“投机倒把”进行处罚。

单位常可以自宰自食。而农村社员必须完成派购任务方可自宰。那时养猪户交售一头生猪,会有10市斤的猪肉返销。

我曾经到食品站排队购买过猪肉。印象中的食品站人头攒动。一次,我脚上的鞋子被人踩飞了,购完肉再寻,好久才找回。我们也见过一些吃公家饭的人,不用排队购买,而且所购的是上等的猪肉,这令我们眼馋不已。

历史一页又一页地翻过去,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品站尊贵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迅速瓦解,“食品站”成了一个历史名词,食品站里的往事一去不复返了。

上一篇:新农合:补偿标准“节节高”加快商保经办 下一篇:藏在电商门后的庞大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