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老澡堂:百年沧桑今犹在

时间:2022-08-22 08:59:00

雾气腾腾的澡池,老式的隔断厢座。洗澡、搓澡、刮脸、修脚、拔罐、刮痧,各种传统服务一应俱全。老澡堂的功能已不只是洗澡,更是这些草根民众的一个精神家园。

“大汉口,洗澡堂,两毛五分洗个爽;大池泡,小瓢浇,一爿肥皂不嫌少。木板床,舒心躺,棉袄挂在头顶上。热毛巾,抹抹脸,指甲还须慢慢剪。泡杯茶,真解乏,不然睡到日西斜。”这是汉口一名草根诗人的打油诗。

冬日的武汉,一片湿冷,武昌和汉口闹市区的背巷里,营业了上百年的几个老澡堂,一两块“浴池”大招牌,一池清水、几个淋浴喷头、几十张躺床,氤氲缭绕的雾气中,赤条条的澡友们往来穿梭着,间或响起“噼噼啪啪”的捶背声,一时间充盈着一股股浓浓的、怀旧的原汁市井味。

7元钱泡出的闲适

“外公,去洗澡去喽!――快一点!”

2012年12月15日,周六,上午9时,江城武汉气温在10℃以下徘徊,人们纷纷穿上了羽绒服。

家住武昌黄鹤楼下先贤街的戴爹爹,拎着一袋子干净的换洗衣服,跟着在前面蹦蹦跳跳的6岁小外孙,往长江大桥桥墩下斗级营的老澡堂走去,开始他们每周六的例行节目:澡堂泡澡!

戴爹爹63岁,年轻时在北方当过兵,冬天也养成了到澡堂泡澡的习惯。自打8年前跟着女儿来到武汉后,他每逢冬天就到斗级营的老澡堂去泡澡。这两年,他还把小外孙发展成了小“澡友”,小家伙特喜欢在热气腾腾的大池子扑腾。

戴爹爹说,老武昌这一带的浴池他都考察过了,只有斗级营的这家老澡堂才有泡澡的大池子,其他的都是小淋浴。“在家里开着浴霸淋浴不过瘾,只有泡池子才解乏,才洗得干净。”他说。

斗级营是一条紧挨着长江大桥北侧的小巷子,一端连着繁华的解放路,另一端直达长江边。一进巷口,便看到“浴池”“大桥浴池旅馆”几块醒目的招牌。“大人7块,小伢5块,一共12块!外公给钱买票。”一进门便是澡堂的售票老柜台,小外孙来过多次,账算得很溜,他一进门便钻进了厚厚的帘子里。

一过第一道帘子,里外便是冬夏两重天。外面是穿着冬装的,里面的人们却穿着背心、打着赤膊。一左一右两个厅,右厅是衣柜,有三四十个柜子,柜门上编着号码带把锁。左厅是休息室,靠墙放着三四十张躺箱,几个已经洗过澡的爹爹躺在上面大声地说笑着。

戴爹爹给小外孙衣服,从袋子里拿出洗发水、沐浴露和几只“小鸭子”玩具走进第二道帘子,“哇,好大的雾啊。”洗澡先泡大池,只见里面水汽氤氲,隐约见到人影攒动。小外孙抓过几只小鸭子就往最里面的大池子跑去,把鸭子往池子里一丢,自己就跳进池子里。“好烫啊――”小家伙大叫着又爬上岸,周围泡澡的人笑成一片。

澡堂的地面、墙壁和拱形的屋顶上,都贴着洁白的瓷砖,屋顶环绕着黑色的“回”字图案和一个巨大的“寿”,显示出这家澡堂的沧桑历史。泡澡的大池子不大,有十来个平方米,边上有高低两个台阶,可以坐在低台阶上泡脚,也可以头枕在上面全身躺在水里,而水深灌不进耳朵里。

池子的旁边摆着四五张案子,吴师傅正在给人搓澡。这时,有人的手机里突然响起“江南style”(骑马舞)的旋律,小外孙在水池里也快乐地跳起骑马舞。

半个小时后,洗完澡的戴爹爹带着小外孙,来到外面的躺箱上躺着休息。小外孙拿起外公的手机“切水果”,外公则和隔壁铺的爹爹谈起国家大事,门口的床上,有人在躺着享受着捶背。

探访老澡堂历史

“真是想不到,居然在武汉也可以泡澡堂子。”16日上午,笔者在斗级营大桥浴池遇到了在民主路工作的山东小伙子王强,他和几个同事正躺在温暖的池子里泡澡。“澡堂是专门供人洗澡的场所,南北方的陈设也不尽相同。北方的男澡堂一般会有大型水池,因为北方人爱泡澡,而南方人偏好淋浴。”武汉民俗研究专家刘谦定告诉笔者,其实,武汉之前也有不少知名的大澡堂。

据了解,斗级营的这个大桥浴池,其前身叫福隆澡堂,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做小伢的时候,武昌只有这一个大澡堂,每到腊月天,来洗澡的人要排长队。”

刘谦定的话让笔者很吃惊,笔者不得不重新打量这座看起来不起眼的“大桥浴池”。这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上下共计10间房,“大桥浴池旅社”的老招牌还在。一楼为澡堂,二楼则开辟为旅社,但比起旁边的一家快捷酒店,住宿条件要简陋很多。“现在的浴池是这二三十年改造过的,以前的福隆澡堂是很气派的,门口是雕花的老门楼。”刘谦定说,斗级营的“营”原是清末的一座军营,据说是管理钱粮的军营驻地,后来成了一个商业老字号聚集地。湖北最早的照相馆、福隆澡堂、马应龙眼药分店等纷纷聚集,再加上靠近繁华的司门口,100多年来斗级营一直非常热闹。

刘谦定介绍,武昌还有个老澡堂叫“王府口”浴池,就在现在的湖北省人民医院对面的张之洞路上,不过早已拆除多年。在清末民初,汉口娱乐行业兴盛,茶园、旅馆、澡堂众多。比较知名的,有“积庆里”浴池、黄石路上的“东山里”浴池、一元路上的“东华园”浴池、汉正街江边的“清泉池”、黎黄陂路上的“太平洋”浴池,汉阳钟家村有一家和平浴池。其中,最有名的是“积庆里”浴池和“东华园”浴池。

这些上百年的老澡堂都还在吗?18日、19日,笔者深入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探访老澡堂的影踪。

在中山大道民众乐园旁,笔者辗转找到“积庆里”浴池的入口――藏在一家丝巾店内,门口挂着新民众旅馆的牌子,往里走几步,原来这是一条老巷子,第一家便是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旅馆。笔者走进一问,果然这里就是“积庆里”老浴池。笔者花13元买了澡票,一进门,便听到“啪啪啪”的捶背声。和大桥浴池一样,外间摆放着40多个躺箱和小床,浴室分里外两间,外间是8个淋浴喷头,里间是个泡澡池。

“我们这个澡堂是百年老字号。当年日军侵占武汉后,曾一度被鬼子征用。”负责收票的爹爹说,直到前几年,这里白天是澡堂,晚上则是旅社。来洗澡的多是附近的老街坊,以及在六渡桥、江汉路一带的打工者。只是洗澡的人越来越少了,只能勉强保本开业。

笔者此后寻访的“东山里”浴池、“太平洋”浴池、“和平”浴池等老澡堂,都已经拆除或者改成临街商铺。不过,汉口一元路上的“东华园”浴池尚在,昔日法国租界临街三层楼房风采依旧,老式圆弧顶的浴室内屋顶和铸有“民国35年”字样的镂空下水盖板,见证着它曾经的华彩。

武昌斗级营的“大桥”浴池、汉口一元路的“东华园”浴池,以及汉口“积庆里”浴池,是目前武汉仅存的3个百年老澡堂。

谁是老澡堂顾客

多年前,一部反映北京老澡堂生活的温情电影《洗澡》,曾让不少观众笑着流泪,剧中搓澡工老刘的遭遇更是让人唏嘘。而如今在武汉为数不多的澡堂里,也有老刘那样的搓澡工,在汉口“积庆里”浴池搓澡10多年的余声友,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名老师傅之一。

18日上午,笔者在“积庆里”浴池看见余师傅时,他正在给祖籍上海的赵先生搓澡。只见他用一只搓澡巾,在赵先生的背上、胳膊上或轻或重地搓动着,一条条的“成果”便搓下来。不到一刻钟,余师傅拿小水桶舀起一桶热水,往赵先生身上一冲,然后拿大手往他背上“啪啪”拍两下,“好了!”

余师傅说,给客人搓澡可是有讲究的,手法以右手为主,左手辅之,手掌聚力放平,五指伸直,动作以推为主,回拉为辅。在搓不同的身体部位时,手搓的方向、力度均不同。否则,使蛮劲会把客人的皮肤弄破、弄伤。

“从上至下、从前至后、从左至右,先搓后敲,做到刚里有柔、柔中带刚,先搓后赶……”余师傅一边说,一边演示给笔者看。

他说,之前搓澡都用白毛巾,而缠毛巾也有是讲究的。搓脸与搓身体时,毛巾的包缠方法也不同,搓脸时,毛巾包缠要厚;搓身体时,毛巾的包缠要宽、大、薄、紧,便于搓大面积。

据了解,在这个澡堂,有讲究的客人,“泡蒸搓拍按”通通来一遍,花费也不过五六十元。“比在外面的足疗店、洗浴中心便宜多了”。

然而,现在到老澡堂洗澡的人已越来越少了。

余师傅回忆,十几年前,到“积庆里”浴池洗澡要排队,当时洗的人多,搓澡、捶背的人也多,10多个师傅都忙不过来。“现在就剩下我们两个师傅了,一天能搓10个人就算不错,你看我连短裤都没换上,半天也搓不了几个。”“搓一个澡,12块,按摩、捏脚都20块,我和澡堂对半分。”余师傅笑着说,反正冬天这里暖和,不用受冻,能落个烟酒钱就行了。不过他又说,再过几年,这些老澡堂子一拆,搓澡这项传统手艺就失传了。

而在武昌的“大桥”浴池,现在的顾客基本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老年人朋友,他们多在上午光顾,其中很多人来自青山、汉阳。他们一般在上午起床后坐公交车赶到斗级营,洗个澡,搓个背,然后躺在躺箱上聊天,不少人都会自备零食。另外一个群体就是城市里的打工者,以年轻人为主,这些人多在晚上下班后光顾澡堂。

来源:2012年12月24日《楚天金报》

上一篇:平顶山:现代农业新突围 下一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