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流派需要发扬光大

时间:2022-08-29 12:26:02

前不久,陕西省文化厅举办了陕西省第一批秦腔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活动,意义非常重大。对于弘扬秦腔文化,传承秦腔技艺、风格和流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说建立秦腔博物馆我省的步子稍有迟缓的话,那么这次的秦腔传承人传习交流,我省却站在了历史的潮头。我作为一名秦腔研究者,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振奋。

秦腔传习交流要做的工作很多,不仅要传承交流秦腔的技艺绝活,更要传承交流秦腔的诸多流派,因为秦腔的流派中自然包含着秦腔的技艺和绝活,更包含着秦腔的文化及其内在精神。我认为:作为中国戏曲梆子腔鼻祖的秦腔,也和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有着自己的流派。我对戏曲表演流派的认定依据这样五个标准:一是该流派创始人是否为广大观众熟知和推崇;二是该流派创始人的表演及唱念风格是否鲜明、独特和自成一体;三是该流派的代表剧目是否深入人心和广为流传;四是该流派代表剧目和演唱风格是否为后辈所效仿和传承;五是在表演艺术上有成体系的理论总结文章或专著。如果在这五个方面都能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流派就已形成了。

据此而论,秦腔的流派在目前不但有而且异彩纷呈,为人称道。远的不说,仅目前从陕西流传开来的就有:刘毓中创立的“刘派”,李正敏创立的“敏腔”, 苏育民创立的“苏派”,任哲中创立的“任派”,袁克勤创立的“袁派”,张健民创立的“张派”,萧若兰创立的“萧派”,肖玉玲创立的“肖派”,马友仙创立的“马派”,阎振俗创立的“阎派”,马兰鱼创立的“马派”,郭明霞创立的“郭派”,余巧云创立的“余派”,等等,都为观众所熟知和喜爱。这些流派,有的表现出豪壮、宏阔的阳刚之美,有的表现出温文、优雅的阴柔之妙;有的表现出粗犷、雄浑的气势,有的表现出细腻、典雅的特点;有的庄重、深沉,有的诙谐、幽默。诸如此类,均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滋养和传承着古老的秦腔文化,使秦腔在艺术百花园中风采卓异,魅力永存。

秦腔流派目前发展得比较兴旺、理论体系比较完备、风格比较鲜明且为观众和学术界公认的,首推刘毓中的“刘派”。“刘派”代表剧目众多,主要有:《拆书》《杀驿》《二启箭》《春秋笔》《走雪》《周文送女》《破宁国》《逃国》《大报仇》《闯宫》《忠义侠》《四进士》《法门寺》《盗宗卷》《关汉卿》《闯宫抱斗》《清风亭》《孝子弑亲》《斩马谡》《赤壁鏖兵》《三回头》《烙碗计》《卖画劈门》等。“刘派”门下弟子众多,佼佼者有:乔新贤、杨天易、王保易、刘养民、王君秋、惠坤华、郭葆华、桑梓、任炳汉、冯永安、王宏义、梁安健、王战毅、王战锋、桑良等,多集中在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和尚友社,外县和外省市的剧团也有不少,可以说至少传承了四五代演员。“刘派”的理论研究性文章也为数不少,仅其传承人王保易撰写的文章就有:《刘毓中先生谈秦腔须生基本功》(《陕西戏剧》1959年第12期,1960年第1期)、《刘毓中谈秦腔改革》(《陕西戏剧》1980年第三期)、《博采众长熔一炉――刘毓中舞台生活纪事》(《西安晚报》1981年12月)、《衰派老生中一绝――刘毓中舞台生活纪事》(《西安日报》1982年12月)、《粉墨春秋七十年――记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艺术生涯》(《陕西戏曲》1982年第4期)等。

“刘派”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兴旺,与其弟子们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在理论上不断总结有很大关系。像“刘派”弟子王保易,自小拜刘毓中学艺,继承了“刘派”的许多拿手戏;后来又搞编导、评论、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在实践中自觉地传承着“刘派”艺术,成为“刘派”的真谛传人。同时还有“刘派”真谛传人王君秋、刘养民等,也都是集演员、编导和艺术管理于一身的大家,他们长期在舞台上展示“刘派”神韵,在导演上传承“刘派”技艺,使“刘派”艺术不断得到发展而成为体系比较完备的秦腔流派。这是很值得我们肯定和称道的。

秦腔流派的发展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即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刚刚出现的流派,未能得到有力的传承而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影响,有的成为昙花一现,有的传不过两三代便销声匿迹。像李正敏的“敏腔”,传至杨凤兰,后继无人;萧若兰的“萧派”,传至王荣华、李淑芳,再未扩展;苏育民的“苏派”,传至陈西秦、张涛,也未产生更大影响;肖玉玲的“肖派”,传到侯红琴,也未见有更大的发展;阎振俗的“阎派”,传至乔慷慨、徐松林,也未再有进一步扩大;袁克勤的“袁派”,在社会上虽有不少效仿者,而在专业剧团却没有更多的继承人。还有像李瑞芳、孟遏云、杨金凤、焦晓春、余巧云、郭明霞、刘育平、陈妙华、李爱琴、王玉琴、马兰鱼、郝彩凤、刘茹慧、全巧民等,都堪称一代表演大家,都有着鲜明的演唱风格,但是却因有的已脱离舞台被观众所淡忘,有的虽仍活跃于舞台但仅限于个人的演唱,其风格均未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其他的像王天民、张健民、何振中、阎国斌、李可易等,都是享誉西北的秦腔名流,而最终也都是人亡艺绝,流派随之淹没。上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以致被人误以为秦腔无流派,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秦腔的流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及时发现、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和努力传扬而已。为了振兴秦腔,光大秦腔的艺术魅力,我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发扬光大秦腔流派:

一是要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在实践上进行有效推广。历代秦腔艺术家用毕生心血创造了观众公认的诸多表演流派,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我们应该从实践上好好探索,从理论上好好总结,使之发扬光大。秦腔“刘派”艺术之所以能传承四五代演员,就是因为有像王保易、王君秋、刘养民这样的有文化、有思想、有学识、不保守的艺术家在导、表演等方面自觉地做着继承发展的工作。

二是要扎扎实实地学习继承。一个流派的创立和发展,凝结着创始人的毕生心血。比如刘毓中的“刘派”,苏育民的“苏派”,就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出来的,是在舞台上百场千场演出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来的。我们现在的演员要学习继承秦腔流派,必须先要学习前辈们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投机取巧、不下苦功是学不出来的。像这次秦腔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中,73岁的演员卫赞成演出《哭墓》,其圆场功、梢子功不减当年,唱念表演依然中规中矩;68岁的演员康少易演出武生硬功戏《伐子都》,从三张桌子“倒提”翻下,功夫依然深厚;73岁的演员余巧云演出《赶坡》,唱腔依然清亮有韵味,吐字依然清晰有穿透力,圆场功依然如水上漂。他们之所以在古稀之年还能保持一定功力,“四功五法”还能运用自如,就是从小勤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们今天的演员就是要学习前辈的这些精神,绝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三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发动媒体大张旗鼓、持而久之地宣传。像京剧、豫剧、越剧等剧种的流派,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影响广泛,媒体的宣传起了巨大的作用。而秦腔流派未能像上述剧种那样产生大的影响,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但是也不能过分地炒作,把不是名门正派的东西大肆鼓吹,令行内人闻之生厌。另外,作为流派创始人及其传承者,还要甘做人梯,早选苗子,把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以光大自己的风格,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

上一篇:秦腔大赛振秦腔 下一篇:陕西艺术创作中的几个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