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

时间:2022-05-29 02:57:31

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了空前的文化转型期,各种文化在这一时期激烈地碰撞、交融。在这激烈的碰撞交融中,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市场中缺少话语权。于是,戏曲界同仁们,借鉴、融化、吸收其他艺术品种的新技法、新理论,进行戏曲实践,试图探索出一条新路,使绵延千年的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20年过去了,中国戏曲命运如何,走向何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博物论”、“消亡论”、“复兴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此,笔者不想论述以上各种观点的正误,而是力图从21世纪戏曲发展的生态形式入手作以分析,以期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后的文化转型期,是中国戏剧充满着躁动与不安的时期,是中国戏剧充满着徘徊与低谷意味的时期,是戏剧舞台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戏曲艺术生态系统面临着时代性嬗变的时期。在此期间,先锋戏剧率先以富有成果的实验与探索,传递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美学信息。它既冲击着传统的古老戏曲,又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审美需求的泛化,审美趋向的时尚化,审美意识的世俗化,审美形式的休闲化,使实验戏剧因创新而变得时髦,使戏曲因相对保守而远离了观众。面对先锋的挑战惶惑不解,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对传统戏曲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革,力图将多媒介表现方法呈现于戏曲舞台,利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设备增加戏曲的现代感,充分运用舞台灯光对舞台空间进行重构,使戏曲舞台充满着变幻与神秘;大胆吸收和借鉴话剧的写实手法和影视剧中的意识流手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戏曲在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使戏曲在一度“失语”后,悄然复兴,在文化市场重新具有了话语权。但是,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智能经济发展的今天,尽管做了不少革新,仍和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距离。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戏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困境,决不能囿于“移步换形”式的内部局部调整,而要从戏曲文化本身做整体上的“现代转换”,即形态学意义的转换。那么,中国戏曲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将发生什么样的嬗变,将以什么样的生态形式展现于世人呢?

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面对高科技时代,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21世纪戏曲发展再也无法在自为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它只能沿着世界文化的运行轨道运行。事实上,戏曲经过20世纪末的阵痛之后,已经发生着深刻的裂变,而这种裂变,在21世纪会越来越激烈,从而打破戏曲原有的生态形式,产生出再生态、变异的新的戏曲生态形式。当然,这种再生态、变异生态的戏曲形式和戏曲原有的戏曲形式是兼容的、并存的,是在戏曲原有生态形式上的新发展,有的可能还会发生戏曲生态形式的再还原。于是,传统的、现代的、老式的、革新的、派生的、嫁接的,纷至沓来,使戏曲在保持其价值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从而构成一个戏曲生态多元发展的格局。

一、 原生态形式

原生态形式,指戏曲保持传统戏曲原有生态特质的生态形式。这里所谓的传统戏曲,也存在一个概念界定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传统戏曲,古代的,20世纪的?我想,传统戏曲的概念界定,应该是与当代戏曲相对应的,它具有流动性、变异性,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概念。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20世纪的;可以是解放前的,也可以是解放后的。因此,所谓的原生态特质也就具有了多样性、流变性。

1.博物戏曲

博物戏曲,指戏曲作为被保护、研究、展示、开发的对象而存在、保持相对时间原来戏曲风貌的戏曲形式。20世纪末,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到了议事日程,保护“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也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部门着手研究和论证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这为发源于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民族民间艺术精华、成为民族民间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优秀传统艺术――戏曲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随着国家《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法》的出台,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将会有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也将会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确保方案实施的有力措施。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和各级政府会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设立博物馆,以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有了戏曲博物馆,自然就会有博物戏曲形式,而这种博物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反映中国戏曲各个时期的原生态形式。尽管这种形式是原生态形式,但决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模式。恰恰相反,这种原生态特质,既有剧种上的差异,又有时间上的差异;即便是同一剧种,同一出戏,同一时期,也有不同声腔流派、不同舞台表现形式、不同灯光布景的差异,这就为博物戏曲提供了多种“原生态”形式,为戏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比如,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形成于明代中期的剧种,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色,它“作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建立了昆曲博物馆,以“保护、继承、革新、发展”为方向,恢复排演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把它展示于世,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戏曲的流变过程。再如,福建泉州建立了南戏博物馆,四川、重庆正在筹建川剧博物馆等等,谁能说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不会有京剧博物馆、秦腔博物馆、豫剧博物馆、越剧博物馆……而这些博物馆的建立,需要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剧种、不同舞台表现形式的原生态戏曲形式。

2.自娱戏曲

顾名思义,自娱戏曲指非营业的、供自身或周围人娱乐的戏曲生态形式。这种原生态形式,在我国许多农村还会长时间保存下来。这种形态的戏曲从戏剧文化分类学的角度讲是民间戏剧,过去对于这一丰厚的戏剧文化资源一直缺乏相应的重视。倒是国外进行文化学角度研究的学者如龙彼得、田仲一成等专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仅仅是近几年通过几次国际傩戏、目莲戏研讨会才有所发展,刘祯先生的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他在与《民族艺术》主编廖明君先生的对话中曾指出:“……民间戏剧是中国戏剧史的主体主导。民间戏剧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是依据民间的数量……更主要的是根据戏剧的民间属性、民间本质。”①笔者十分赞同上述观点。民间戏剧的活力和文化内蕴在今天的许多地区都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今年春节期间,笔者曾到甘肃河西走廊的古代军事重镇民勤县采风,在那里重点跟班走访了一位名叫杨志林的村长组成的民勤小曲戏班。这个由农民组成的“西湖三社”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主演民勤小曲戏,兼演属于曲艺的民勤小曲、眉户、秦腔。他们从初五开始到十五的演出都已经排满,邀请演出的筹资方主要是各村的富户或集体筹资。这个班社的演职人员平时以务农为主,如果遇到庆寿、红白事等都会应邀演出。从他们的临时营业记载看,观众数量大,个人收入适中。类似这样的业余演出团体民勤县不下20―30个,足见其受喜爱程度。同时我们也必须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20世纪中国戏曲舞台形式虽然经过几次大的变化,但大多是在城市的舞台上,在戏曲艺术团体所排演的剧目里。对于广大农村自娱自乐的家庭式演出班社,和村、社自发组织起来的戏曲班社来说,戏曲舞台形式的改革,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他们凭借祖祖辈辈的口传身教,排演着古老形态的戏曲剧目,不管是表演时的手、眼、身、法、步,还是唱、念、做、打,都较完好地保持着戏曲的原来形态。时间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既往的交通不便所造成的封闭状态,由于长期以来农忙种地、农闲看戏的生活习惯和欣赏心理,由于经济条件诸多方面的制约,原生态戏曲在广大农村,依然有其生长的土壤。

二、再生态形式

再生态形式,是针对原生态形式而言,指脱胎于传统戏曲母体,受当代科学文明滋养,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出发,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型戏曲生态形式。21世纪,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使人们的审美心理更加趋向丰富性、多彩性、时尚性,为中国戏曲的舞台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中国戏曲的再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这种再生态戏曲,将在戏曲现代化进程上加快步伐,它以全新的艺术理念,高科技的制作方法,催生出不同于20世纪的新型的当代戏曲。这种形态的戏剧发展今天非常落后,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在创作实践中把握中国戏剧文化艺术特征的脉搏。与此相关的理论总结的基本架构已经成立,问题是在创作实践中不能很好地突出重围。笔者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直感,戏剧界的产品生产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老艺术家为代表的稳健派,另一类是以年轻新生代为代表的功利派。前者不免有敝帚自珍之嫌,较少破、立;后者则经常不问剧种的独特艺术特征,政客气、商人气十足。

这种新型的当代戏曲是一个类概念,它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舞台形式,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变化的形态,它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但始终不会脱离戏曲传统美学神韵――程式动作的舞蹈性,舞台表演的虚拟性,舞台形象的写意性。笔者纵观这几年的戏剧创作,深深感觉到从中国戏剧“诗”、“歌”、“舞”三方面本体的重新开掘远远没有开始。再生态形式的戏剧模式需要的是能够创作出为今天观众(特别是城市观众)看得懂的“诗”、“歌”、“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指的是21世纪革新了、进而是全新的呈现于舞台的所有戏曲形式。

三、变异生态形式

变异生态形式,指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或以其他科技传媒为载体,生成的未能完全保持戏曲美学特质,但具有鲜明戏曲特点和新的艺术品种的生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戏曲,将不会只局限于剧场的演出,它会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努力寻找舞台以外的新的载体,以扩大受众群体,弘扬传统艺术。

1.戏曲电视剧

显而易见,戏曲电视剧指的是把戏曲和电视两种艺术相结合,变舞台表现形式为电视传媒的戏曲生态形式。电视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以它的便捷性、实用性等特点,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观演方式、消费心理和审美观念。这种现代传媒把世界缩小并拉到人们面前,于是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欣赏到世界各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品种的文艺节目,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选择。这就为戏曲利用电视传媒打破时空、进入千家万户提供了可能。20世纪最后十年,各剧种的戏曲电视剧相继出现,如:越剧《红楼梦》、淮剧《西楚霸王》、黄梅戏《梁祝》、秦腔《山里世界》《狸猫换太子》、眉户《村官》、碗碗腔《金碗钗》、吉剧《小白玉霜》、陇剧《状元与乞丐》等,尽管这些戏曲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消解戏曲艺术形式的个性,而且发展也不平衡,艺术水准不一,既有好,也有赖,甚至有的让人看着还很蹩脚,但其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以及节奏快、生活化、优美动听、原汁原味的唱腔贯穿始终的特点,却倍受戏曲爱好者和广大青年观众的青睐。

我们说21世纪是电视生态形式更加长足发展的时期,只是那时的戏曲电视会比20世纪末的戏曲电视,形式更加多样,手法更加成熟。戏曲工作者会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探寻一条充分展示戏曲优长,又和电视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的路子。

2.戏曲网络(或称网络戏曲)

不言而喻,戏曲网络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传统戏曲、戏曲电视剧为内容、人们通过网络参与其中,并能设计情节、唱腔、人物、结局的戏曲生态形式。这种生态形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戏曲、电视,而是一种崭新的戏曲生态形式。

众所周知,21世纪,人类由工业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的架通,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在网上谈生意,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看戏……人们再不愿意做时间的奴隶,而要自由地支配时间;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某种结局,而要驰骋自己的想象参与其中;不愿意听别人唱,而要自己唱。人们对网上游戏的痴迷,对网上人物衣着的更换设计,对卡拉OK的情有独钟,不都说明了这一点吗?而网上的虚拟空间,能使人们的愿望得以实现,这使网上戏曲生态形式的产生成为可能。从目前戏剧类网站的发展建设看,京剧类占有绝大多数。这些网站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以现代传媒宣传了传统文化,给广大戏剧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身的平台。此外针对网上戏曲免费资源的态度应该更加开放和宽松,只有在精心培育多年后,才应该向标准化建设发展才好。

3.民族音乐剧

民族音乐剧,指由曲牌体戏曲和流行歌曲、民族歌剧相结合,所衍生的融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情节、戏曲表演为一体,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创造梦幻般舞台效果的戏曲生态形式。20世纪中叶以来,音乐剧作为一种在欧美轻歌剧和爵士乐舞衍生的新兴艺术品种,它以热情活泼的舞蹈,曲折动人的情节,优美动听的旋律,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在音乐和舞蹈上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受到各国艺术界的重视和广大观众的青睐,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报道说:美国百老汇一部音乐剧作品,一年带来的经济收入在4000万美元以上;日本四季剧团,每天有七个剧场、八个剧组在不同城市上演不同的音乐剧,每年的演出收入折合人民币9亿元,还不算其延伸产品的收入。从欧美音乐剧和日本音乐剧的实践来看,音乐剧的题材之广泛,表现形式之多样,音乐唱腔之不拘一格,是任何舞台艺术不能与之相比的。它的内容从科幻到神话、从童话到现实,从古代到现代,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的音乐既有通俗,又有美声;既有管弦乐队,又有电声乐队;既有爵士乐队,又有混合乐队。它的表演熔戏剧、皮影、杂技、木偶为一炉;舞蹈包括芭蕾、踢踏、古典舞、现代舞,尽情发挥,随意融入。正因为如此,音乐剧才有了无穷魅力。

21世纪,音乐剧将像一场强劲的飓风席卷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也将跻身身音乐剧创作的行列,中国的地方小戏将会朝着民族音乐剧方向改革。这一方面由于欧美和日本经典音乐剧的无穷魅力,由于欧美和日本音乐剧市场运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一方面则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这里的人民崇尚音乐,能歌善舞,“以歌舞演故事”是其优秀传统。中国有300多个剧种,其中大多是地域特色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小戏,它们的唱腔灵活多变,表演载歌载舞,语言生动通俗,情节曲折感人,为民族音乐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比如,广西的彩调,它的演唱旋律轻快活泼,优美抒情,节奏明快,句式多变,唱法灵活,结构短小,可塑性大,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表演起来轻松欢快,活泼风趣;其中的“丑角腔”更是诙谐滑稽。甘肃的花儿剧来源于以回族花儿为主的民歌体演唱戏剧,它那浓郁的民歌意蕴对于发展成为具有甘肃特色的民族音乐剧是再恰当不过了。再比如苏州的滑稽戏,它以独特的地域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得天独厚的艺术手段,营造滑稽情景,引爆笑场。还有东北的二人转、陕南花鼓等等,它们都以大众化、通俗化取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地方小戏,闭关自守,严重影响了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音乐剧在中国的潜力,他们看到了地方戏曲,特别是曲牌体戏曲有望向民族音乐剧发展的可能,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人们相信,在中国戏曲的肥田沃土中,一定会开出民族音乐剧之花。但不管是怎样一种音乐剧,它的血液中,依然流淌的是小剧种永远的欢乐,保持着戏曲永远创新的精髓。

4.实景戏曲

实景戏曲,指表演于实际背景之间的戏曲形式。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旅游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可或缺,旅游文化业也将得到很大发展。因此,地方戏曲与旅游经济广泛结合,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而这种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戏曲,有的是原生态的,把它作为一种“活化石”展示于众;有的是再生态的,有的则是变异了的戏曲。这种戏曲,它改变了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原则,把故事演绎在实景之间,观众可以随情随景进入剧情,与剧中人游乐于山水之间,以达到快乐旅游之目的。广西“锦绣漓江”项目中的实景《刘三姐》,便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个项目总投资2.3亿,张艺谋担任实景《印象刘三姐》导演,它把舞台剧《刘三姐》搬到了桂林阳朔的山水之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戏曲与旅游结合。这种有益而成功的尝试,其价值意义在于衍生了新的戏曲生态形式,吸引了中外游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将舞台剧变成群众、观众、游客共同参与的一种文化景观,从而构成一种绵延不断的传统,反映民族心灵历程,形成一种精神和物质的财富,而泽被后世。

当然,这里所说的戏曲原生态形式、再生态形式、变异生态形式,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是独立的、相对的;而是含复的、兼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联系,并行不悖。总之,21世纪,是戏曲生态形式多元化的时期,戏曲将借现代科技、现代传媒、信息网络,以及现代人的现代化艺术理念、现代化制作方式,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期待着:戏曲将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它的卓越风姿。■

(本文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优秀奖)

注:①廖明君、刘祯《民间戏剧、戏剧文化的研究及意义》,见《民族艺术》2001年第3期。

上一篇:植根生活之源 深化艺术创新 下一篇:质朴无华功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