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卢安克的离开”导写

时间:2022-08-29 12:24:20

材料作文“卢安克的离开”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期《中国新闻周刊》推出“2010中国影响力人物”,一位德国青年的名字赫然列入其间:卢安克。其实,他对中国的影响力岂止于2010年,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卢安克已于2010年年底离开了中国。自从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后,卢安克顿时成为舆论的“焦点人物”,或褒扬,或质疑,或讥讽,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抱着不同的心态跑到他所在的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板烈村。卢安克原本安静有序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

有媒体报道称“因为中国媒体和社会的过度持续关注,卢安克备感压力,决定离开中国”。卢安克自称:“我仅仅是一名教育研究爱好者”,“我做的只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他极度害怕有人崇拜自己,这是因为“在崇拜者发现理想主义者的描写有多空洞的时候,他们就对我失望”。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看法与感悟,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时事型材料作文,对学生来说写作空间很宽,既可以针对这件事情本身来发表议论,又可以从材料中挖掘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来进行写作。

1.卢安克无疑在做着一件好事,但却因为过多的关注而压力巨大,最后不得不离开,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慈善环境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比如要么过冷,要么过热,还有种种“动机论”、“捧杀与骂杀”等,都会反过来伤害做慈善的人,最后受害的还是整个社会。

2.材料中说卢安克“极度害怕有人崇拜自己”,因为“在崇拜者发现理想主义者的描写有多空洞的时候,他们就对我失望”,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写“理想与现实”,理想化的人与事往往是不真实的,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要么沉醉于幻想而不能自拔,要么就是幻想一旦破灭,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3. 卢安克的事迹被报道后,那么多的崇拜者去拜访他,但卢安克却很清楚,崇拜是建立在虚幻的光环之上的,也就是说,用来崇拜的偶像往往并不真实。事实上,真理往往是朴素的。因此,可以写“不要盲目崇拜”。

4.卢安克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博得众人的关注,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他只想做好自己,所以当他发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再做好自己时,无奈地选择了离开。所以,可以写“做好自己,留住本真”,“不要迷失自己”。

5.肯定有人不解:被人关注有什么不好?可以出名,可以得利。但对于卢安克来说,名与利都不是他所要的,他过着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生活,但在那平平淡淡中,自有他自己才能品味出来的真义。所以,可以写“平平淡淡才是真”。

6.由于舆论与媒体的过分关注、干扰,甚至破坏了卢安克正常的生活,最终导致他不得不离开。这就告诉我们,舆论与媒体关注是应该的,但也应该有个“度”,要适度,过犹不及。所以,可以写“适度”、“过犹不及”等。

7.舆论与媒体宣传卢安克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是想颂扬这样的好人好事,但我们宣传时却有个习惯,那就是往往会将生活真实提纯拔高,力图表现出其中的“深刻”、“崇高”、“伟大”来,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让人与事变成“高大全”,失去了真实的生命力,往往会让人感觉到很“假”,往往会适得其反。虽然材料中没有提到这一点,可以想象到,这样的宣传肯定是存在的,所以,可以写“何须时时处处找深刻?”“生活未必需要提纯与拔高”。

8.卢安克的经历被舆论媒体报道后,有褒扬,但也有质疑与嘲讽,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在当今社会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的大环境下,人们已习惯于“功利化”地去思考与做事,他们不相信卢安克十多年如一日的行为会仅仅由“兴趣”“喜欢”来支撑,他们更愿意相信卢安克这样做是为了更大的功利目标,他们用自己功利化的头脑来衡量单纯、真诚的卢安克,悲剧的结论也就在所难免了。可以写“简单与繁杂”、“不要将简单复杂化”。

素材超市

1.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一个它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2.我,在白纸上/白纸――什么也没有/用三支蜡笔/一支画一条/画了三条直线//没有尺子/线歪歪扭扭的//大人说:/红黄蓝/是三原色/三条直线/象征了三条道路//――我听不懂, /又照着自己的喜欢/画了三只圆圈//我要画得最圆最圆。

――车前子《三原色》

3.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评《三国》

4.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家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金庸《射雕英雄传》中引元代宋方壶《山坡羊》

例文一

呜呼!媒体的“浮云”!

武晓晨

读了这一段材料,突然想到近来流行的“浮云”与“给力”。不禁想问:“在媒体与社会领域,究竟什么是‘浮云’,到底什么才最‘给力’?”

“因有中国媒体和社会的过度持续关注……”这句话道出了“浮云”之一,便是过度关注。

最近已很少关注“犀利哥”,我想,这也许是个好事。还记得那段时间铺天盖地的报道,“犀利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从照片到人肉搜索,从寻亲到终于归家,“犀利哥”的一言一行都晾晒于众目睽睽之下。感动于终于为他找到了亲人之后,心中多了几分思索。从镜头中,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神中闪烁出的那恐惧,那茫然,那无助,那闪躲……一个本身精神已受些许刺激的人经历这样的过分关注,是不是有些像在伤口上重重地撒盐?我们关爱一些人,本应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那么,他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聚焦的镁光灯?他们是否真的需要一篇又一篇跟踪报道?他们是否真的想打破原本安静有序的生活?凡事应有度,媒体报道更应如此,过度关注的“浮云”,早应消散。

卢安克认为:“在崇拜者发现理想主义者的描写有多空洞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我失望。”没错,“浮云”又一次飘来,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描写。

媒体与社会的初衷是弘扬社会正气,歌颂好人好事,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歌颂人物事迹,理想主义者的描写往往给他们笼罩神一样的光辉,而这样的描写往往造成了本不该有的假大空。

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英雄永远是标准的国字脸,说出的话永远那样富有哲理,一本正经,绝不可能有一点不完美。然而这样的英雄现实吗?“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理想主义者的描写形成的就是这样的假大空。如今,又听到许多报道,比如谭千秋老师当年并没有救活之前报道中叙述的那么多的学生,比如雷锋竟然穿皮夹克,戴名表,追求时尚……风口浪尖的他们,也许想象不到,自己的光辉形象如今遭到质疑,更应该说,从之前的大力歌颂到如今的小道质疑,他们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倘若没有当年的假大空,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响。谭老师和雷锋没有错,错就错在理想化者的描写太过完美,太过假大空。

让我们回归人性的本真,回归真善美吧!多一些发自心底的关怀,少一些过度关注,多一分对真善美的真实歌颂,少一分对假大空的辞藻堆砌吧!给力真善美,那过度关注以及理想主义者的描写,俱是浮云!

评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总体看来,其成功之处如下。

一、 贴近现实,针对性强。本文现实性非常强,开头直截了当入题,毫不拖泥带水,以“究竟什么是‘浮云’,到底什么才最‘给力’?”这样鲜明的问句来引发读者的思考,非常自然地展开了对卢安克离去这一事件中的“浮云”进行论述,目的非常明确。

二、 观点明晰,说理透彻。针对卢安克的离开,作者没有铺开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最主要的方面――过度关注和理想主义的描绘――来论述,作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非常明晰。正是因为作者在议论时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议论非常成功,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两片浮云的危害。

例文二

别把白云吹太高

吴易

有一种东西,在地上叫水,在空中叫云。

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做教育的德国小伙,只想在一个小村做些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平平淡淡、快快乐乐地生活,可他很悲剧地被媒体盯上了,他以为这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于是他上了舞台;下面是十四亿观众,他胆怯了。

他只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把生活过给别人看;他不喜欢媒体给他定位的高大全形象,那离现实太远。这个舞台太宽,他不喜欢这种感觉,于是,他选择了退出,离开了中国。

还记得小崔说事里的白云黑土吗?本是农村的老头老太太,却被推到镜头前,做起“名人”,本是村头池塘中带点黑土的一捧池水,被一阵风吹上了九重天,地上的人仰起头,看到空中那片缥缈的白云。

白云大妈不像卢安克,她喜欢上来做云的感觉,但她终究是水。为缩小“水”和“云”的差距,她用仅知的几百字去排列成十几万字的书,拿把“王二麻子”剪刀去各大豆腐房剪彩,为了病人和医生互换角色去精神病院讲演……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无法填平的鸿沟。

白云飘啊飘,还是落下了,谁也无法一辈子不做自己,理想描绘得再美好,也终会显出原形。

有一个词,叫“捧杀”,就是这个道理,把一个人慢慢捧上天,当他陶醉于那种感觉时,一松手,他就掉了下来。没有翅膀就别去做天使,当一个人习惯于理想世界,他在现实中一定是个悲剧。

没有人可以一直当偶像,做英雄,英雄只出现在需要的时候。看过《蜘蛛侠》的人都知道,在平时,大英雄只是个濒临被解雇的小记者,为了一点点工资和老板斗争着。

理想主义就像Photoshop,把一张照片美化到正无穷,当你为一张美女的照片心动时,冷静,那也许是你的祖母。

那些理想主义者们,别把白云吹太高,让他们在虚无的理想中迷失自己的高度,水就是水,有自己的平凡生活。

评点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杂文,可以说对于所有希望摆脱仿古风作文的学生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题目起得非常精彩。题目中的“白云”一方面暗指其“浮”“虚”等特点,又为文章写小品中的人物“白云”设伏笔。一个“吹”字一方面符合自然界风的特点,又有对社会上“吹牛”“吹嘘”的讽刺。

然后,文章语言轻灵跳脱,幽默风趣,过渡自然,联想丰富,无论是叙述小品,还是论述卢安克事件,都能旁征博引,在风趣机智中,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比如Photoshop那个比喻,令人捧腹之余,又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智慧。

上一篇:命题作文“看看我们自己”导写 下一篇:高考议论文观点出新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