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创造理论下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创造力提升初探

时间:2022-08-29 12:05:19

复杂系统创造理论下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创造力提升初探

【摘 要】

复杂系统具有创造能力,创造是复杂系统的根本特征。复杂系统创造理论认为系统创造力与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样性成正比,与适应性成反比。课程教学团队是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过程落实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远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复杂系统及其创造理论的角度构架了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模型,并从平台搭建、领导遴选、民主发扬、沟通和激励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团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复杂系统;创造力;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6—0061—04

一、 引言

复杂系统理论是复杂性科学下的子领域,是哲学层面上的一种新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已逐步被广泛接受。复杂系统以不同形式、状态和规模广泛存在于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余强毅等,2011)。

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刘宝存,2007)。远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多个领域的人员参与,并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时空协作完成。与传统课程教学团队相比,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具有组成成分多样化,交流沟通平台虚拟化,评价激励机制复杂化等特点(尹志英等,201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对必须通过“团队作业”完成教学过程的远程教育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应成为以系统办学为特点的电大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严冰,吴国祥,2010)。对于由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以及行业学院等共同组成的国家开放大学来说,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也是重要任务之一(顾静相,2011)。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拟型的复杂系统,如何形成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合理组成和结构,如何形成和保持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如何发挥团队“1+1>2”的功能,这是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复杂系统创造理论为基础,从团队的构成、特点及团队创造性提高途径等方面来探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期为创新型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复杂系统特征与远程

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关于“复杂系统”,至今还没有明确的严格定义,《Science》的文章曾这样解释“通过对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的了解,不能对系统的性质做出完全的解释,这样的系统称为复杂系统”(Richard Gallagher,1999)。根据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可以认为复杂系统是系统内的子系统关联程度高的,并且能够产生涌现的大系统(沈茜,王丽娟,2012),即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刘勇,2010)。涌现性和非线性是复杂系统的本质特点,涌现性即我们常说的“1+1>2”,表现为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不再存在;非线性是指整体的性质不等于部分性质的和,整体和部分之间不能够简单的运用线性数学模型求解,非线性是复杂性产生的根源(沈茜,王丽娟,2012)。同时,由于复杂系统产生于构成于其中的行动者及各种要素之间的互动,对外部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而也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王涛,2011)。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是一个涉及远程教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多方面人员、社会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的复合体,一般由普通高等学校(或行内、业内专家)的主讲、主编、远程教育专家、媒体专家、课程负责教师(包括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等)、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等组成。如果只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某一部分来理解,都不能完全解释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比如只从普通高等学校的主编、主讲为远程教育编写教材或讲授课程;远程教育专家及媒体专家对远程教育规律、手段或方式的研究,课程负责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角度来理解,都无法准确把握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的性质。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自身的特点来看,首先它可以产生优于单个成员功能之和的更多、更大的功能和作用;其次,团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组成部分本身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联;同时,必须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才能构成团队,而且团队要素及团队本身与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互。因此,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也是动态和开放的。

可见,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同时具备复杂系统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及其相关理论也适用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三、 社会及群体复杂系统创造理论

复杂系统之所以特殊,关键就在于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产生了创造,有新特性涌现。从能量、多样性及适应性三个角度来看,复杂系统的创造力与其所具有的能量(e)和多样性(d)成正比,与适应性(a)成反比(刘勇,2008)。如果用创造力指数(CI)反映复杂系统创造力,可得到如下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

CI=f(e,d,a-1)

其中复杂系统创造力(CI)指复杂系统涌现新特性的潜力。能量(e)定义为物质做功或系统运行的能力,是复杂系统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多样性(d)指复杂系统在整体特性上表现出来的多样和复杂性,既包含系统自身特性的多样性,也包含所处环境的多样性。适应性(a)指复杂系统适应的程度或状态,适应指系统完全适合而无任何变化,适应性是从适应(无变化)到不适应(最大变化)的一个状态区间。

对于社会及群体的复杂系统创造力,同样符合上述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不同的是,社会复杂系统与非社会复杂系统在能量、多样性及适应性三个关键因子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从能量上看,社会系统的能量,既有物质能量(em),也有精神能量(es)。因此,社会系统创造力模型可以表示为:

CI=f(em, es,d,a-1)

其中物质能量(em)是群体运行的物质基础,而造成群体创造力差别的主要是精神能量(es)。从精神能量角度看,影响群体创造力主要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即敢于解放(眼睛、双手、大脑、嘴巴、空间、时间)、敢于创造、敢于自立、敢于求真、永不满足等等。有了创新精神,就有了创造的动力(CI),才有可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同时,群体意识和群体文化对群体能量和创新精神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群体拥有多样性(d)就能拓宽知识的范围,而且,多样性越丰富,越有利于不同知识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知识。即使是同样的知识,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不同方式利用这些知识,产生不同的效果。群体对社会的适应性(a)表现为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两种,被动的和简单的适应无创造可言,只有保持一定的不适应,让社会来适应你,才可能产生创造。

四、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模型

1.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

从复杂系统的组成和特点来看,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属于社会复杂系统,其创造力也与系统所具有的物质能量、精神能量,以及多样性成正比,而与系统的适应性成反比,只不过这四者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这个复杂系统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从上述影响复杂系统创造力的关键因子,结合团队特点来看,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物质能量指的是团队的成员所具备的物质基础,如成员的来源、结构、组成、学科背景,交流媒介等。精神能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主要指成员的创新精神,也包括团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文化。多样性指团队能量构成的多样化与复杂程度,如组成的多样性、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融合程度;思想、文化多样性,荣誉导向多样性;自由、民主、包容的环境等。适应性指团队成员及团队对现状的满足程度,适应即是指对现状的完全满足,不适应指不安于现状,追求进步,寻求变化。

2. 远程教育“教”与“学”的分析

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构成。由于远程教育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特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一定同步进行,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各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和远程学习辅导上,而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利用已有资源的自主学习以及对各种支持服务的依赖上。丰富的资源、自主化学习,以及配套的支持服务构成了远程教学的主体与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提供丰富实用有效的学习资源,二是要通过完善的支持服务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保证教学过程的落实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团队构架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可以从教学和助学两个角度来考虑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这个复杂系统,即由“导学系统”和“助学系统”来构建这个复杂系统。“导学系统”主要解决学习资源建设和提供的问题,“助学系统”主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及帮助的问题,这两个系统通过信息流动和能量交换实现互联互通。由于复杂系统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团队这个大系统以及两个子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发生信息和能量的交互。从复杂系统创造理论的角度,结合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和特点,构建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组成模型(图1)。

图1 基于复杂系统创造理论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模型构架

模型中,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主编、主讲、媒体专家、教学设计人员、资源编制技术人员、资源建设管理人员等都属于“导学团队”,主要负责教学资源建设;辅导教师、班主任、班长、学生、教学和教务管理人员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人员等都属于“助学团队”,是学生学习及支持服务的主体;而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远程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则是链接“教”与“学”的中心和纽带,在两个子系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作为连接电大系统之外的主编、主讲(目前,电大系统的主编、主讲一般由普通高校的学科专家承担)与电大系统内部的所有教学、教务及管理人员的主持教师,在整个复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是系统的关节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模型框架中的能量交换,与生态学中所讲的能量流动的意义不同。生态学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非循环的。而本模型中的能量流动是相互的、可逆的和可循环的,而且能量在交互的过程中可能减少,也可能被放大。

五、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创造力提升途径

如何提高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创造力,是应关注的焦点。根据复杂系统创造理论,要促进团队创造力的提高:一是要搭建一个平台;二是要遴选合适的团队领导;三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四是要完善沟通与激励机制。

1. 平台搭建

搭建平台就是团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提高团队创新性的前提和保障,是团队建设和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当然,这个平台应该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根据团队所处的复杂系统的变化而发展。

2. 遴选团队领导

群体创造力高低首先与群体带头人有直接关系(刘勇,2008)。同样,对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一个富有创造性、专业水平高、胸怀博大、号召力强、富有领导艺术的团队领导与团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作为一个典型的群体复杂系统,其内部两个子系统及系统内的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团队带头人对其他人的作用更大:其行为或许会成为一种准则,成为团队文化的主流,其言行、工作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可构成团队精神与文化的骨架,而这种团队的精神与文化可能会对团队成员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集体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处在某个集体中时,他会丧失自己原来的性格特点,他身上原来被压抑着的那些无意识本能会得到释放,使他干出一些以前不会干,或者不敢干的事情(杨韶刚等译,2003)。其实这就是创新,团队领导人的作用就是激发成员的这种创新精神,构建团队创新文化,并将其化作团队内个人的自觉行动。当团队所有成员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时,其能量便不再是各个个体能量的总和,而是团队这个复杂系统的能量,其中已包含了在各个交互点上涌现的创造。

3. 发扬民主

在复杂系统创造理论中,系统的创造力与其多样性成正比。对于远程教学团队来说,其多样性既包括构成团队物质能量的多样化,也包括精神能量的多样化。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其多样性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任何群体都会产生多样性,自由、民主是群体多样性产生的必要条件。一个创造性的社会应当是发扬民主的社会(汪刘生,1999)。同样,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就没有创新,更没有创造可言。

团队的民主,一方面表现为团队的行动是以众多个人的意愿、共同利益为行动准则;另一方面表现在最大限度的尊重个人自由,鼓励和保持团队成员的自由精神和独特个性,鼓励和保护个人新想法和新理论。当然,精神自由不等于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这样的自由只能使人堕落;个性独特也不等于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这样的个性只能使人冷漠。

4. 完善沟通与激励机制

多样化的沟通与激励机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对于远程教学团队来说,团队成员之间长期的空间分离难免会让彼此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隔离,由此便会对成员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压抑个性之发挥和精神之自由,从而不利于团队创造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的线上线下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和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激励对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能量和创造激情也会产生积极效应。对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可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创造。因为,榜样可以传递一种精神,输入正能量,这种精神和能量能激发出接受者的巨大潜力。另外,如果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个人给予恰当的物质和精神待遇,这无疑会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树立了榜样,使其成为个体奋斗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六、 小结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不一定使用最好的零件,却可组成最好的系统。对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这个复杂系统也是如此,即使系统各层级师资水平不一定最好,但只要系统结构合理,完全可以通过搭建良好的平台,推选优秀的团队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完善的沟通和激励机制等做支撑,在团队系统内外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具有创造力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Gallagher,R.& Appenzeller.T. 1999.Beyon-dreductionism[J]. Science,284,79.

[2] 弗洛伊德,杨韶刚等译.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 顾静相. 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3):16-18.

[4] 刘宝存. 建设高水卒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5] 刘勇. 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实现途径探讨[J]. 乌蒙论坛,2010,(2):6-10.

[6] 刘勇. 感悟创造:复杂系统创造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沈茜,王丽娟.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 财会通讯,2012,(6):126-128.

[8] 汪刘生. 创造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王涛.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复杂系统:理论、实践与方法[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8(6):8-15.

[10] 严冰,吴国祥. WEB2.0 与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远程教育,2010,(3):12-19,29.

[11] 尹志英,赵燕飞.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多方位建立和维系伙伴关系的研究和实践[C]. 第13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2012.

[12] 余强毅,吴文斌,唐华俊等. 复杂系统理论与Agent模型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2011,66(11):1518-1530.

收稿日期:2013-04-15

作者简介:李广德,讲师,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医药学院(100039)。

上一篇:高等网络教育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下一篇:古代的“六艺”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