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9 10:56:56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对应用性、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进而剖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创建与维护实践基地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50-02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培养是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于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将成为今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的突出特点,因此,其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1,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二十年来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具有深远影响,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工程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三是以高质量的专业实践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四是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健全教学科研评价体系。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的主要存在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解决就业的社会企业或单位,通过学校与企业单位密切联系,为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然而,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仍存在以下问题:

1.符合遴选资格的实践基地少。首先,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业单位,必须具备优良的企业文化,将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长效投资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只有企业与学校有趋同价值观时,才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3]。其次,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业单位必须与所接受的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一致。再次,实践基地应具有一定的从事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场所和人力资源。

2.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而研究生在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必须进行前期投资,企业未得到显著的经济利益之前,却要承担科研失败的风险。而且由于目前缺乏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社会评价体系,企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效益。

3.管理机制不完善,实践基地难维持。目前,虽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的建立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皆没有相关政策或规章条例对其进行管理,这意味着尚没有规范的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三、创建与维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对策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操作和简单的验证,而是面向社会,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实践与创新。因此,通过建立联合实践基地,积极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上实现社会化的要求,有力地缓解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并且可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促进技术进步。

1.主动创建实践基地,积极维护已建基地。实践基地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保证日益渐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需求的生产实践与科研训练,学校应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主动寻找合作企业与单位,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主要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系部和教师的社会影响,联系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平台;二是利用优秀毕业生在社会的良好表现和用人企业的认同感,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三是依托行业协会,通过举办行业会议或到企业调研等形式获取前沿的科技信息和企业需求,增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创建实践基地。目前一部分院校已建立的实践基地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实践内容与培养方案脱节、管理不规范、目标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很难起到应有的促进交流和资源共享的作用。因此,学校对已建实践基地要积极维护,除密切沟通外,还要主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支持;还可以完善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教授理论知识为主,校外导师在具体工程实践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甚至邀请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①技术服务培养模式。技术服务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或由企业提供攻关课题,或导师走访企业时了解的生产难题,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技术和解决方案,即所谓的横向课题研究。该培养模式有助于企业与高校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研究生通过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并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开展工程研究,增加社会经验,不但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同时有针对性的完成研究生的工程实验和论文;企业依据高校提供的技术服务和研究生导师的研发指导,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提高市场竞争力。②认知实践培养模式。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而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知实践是研究生深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训练其基本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认知实践过程中,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对研究生的直接指导,研究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环境、应用方式和应用途径进行感性认识,实现了研究生“由学生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化,而且强化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认知实践培养模式是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高校与企业共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③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也称“委托培养”,是指高校与用人企业按照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签订用人订单,以合同形式约定校企的权利与义务。这是实行校企合作机制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畅或脱节的难题。研究生在学校修完基础课程等培养方案规定的相关培养环节后,到提交订单的企业进行工程训练和生产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的科学研究实验,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且缩短了工作适应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提高了工作效率;提交订单的企业则得到了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节省了市场招聘所耗费的人、财和物;同时可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3.学校与企业共建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蓬勃发展。据预计,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年均招生增幅约在10%左右,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占研究生总规模的比例达50%[4]。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作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重要平台的实践基地的数量必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实践基地的长效机制,学校与企业应共建管理机构,并完善管理机制。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实践基地管理部门,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保证实践基地长期、稳定、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徐德龙.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2]林超,赵海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3]龙安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20-22.

[4]韩映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与改革[J].研究生教育,2010,(3):69-70.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11043)

作者简介:宫晨琛(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上一篇: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专业创新能... 下一篇:基于人本价值观的研究生德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