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幼儿争执问题

时间:2022-08-29 10:51:41

管窥幼儿争执问题

[摘要]幼儿间的争执是幼儿人际冲突的一个重要形式,可以使幼儿社会性得到跨越式发展。从引起幼儿争执的具体原因出发,可以把幼儿争执大致分为求同型、误会型和侵犯型等。各类型幼儿争执的深层原因有其共性特点,应采取科学的解决途径,使幼儿真正获得成长。

[关键词]幼儿争执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38-02

“人要在社会上生活,就需要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1]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主要是由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相互交错、层叠联结而成的。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无法避免矛盾、冲突。幼儿间的争执正是幼儿人际冲突的一个主要形式,经常表现为幼儿间的争吵、打架、争抢玩具等。

美国学者道(H.C.Dawe)在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幼儿进行争执事件观察记录中,发现58小时之内共出现200例争执事件,平均每小时发生3.4起。[2]可见,幼儿发生争执的频率很高。幼儿发生争执会使幼儿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幼儿通常也会以哭泣、告状等手段来减轻自己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但幼儿的这种宣泄方式却给教养者带来了附加工作量,加之教养者对幼儿争执问题的忽视,导致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幼儿的争执问题。因此,幼儿争执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幼儿争执行为的发展价值

重视和探讨幼儿争执问题的起点,是认识幼儿争执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特别是幼儿争执这一人际互动对幼儿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价值:幼儿争执是幼儿社会化发展飞跃的契机。

首先,幼儿争执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正确发展。在争执中幼儿体验到自己作为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的存在,体验到不同个体认识事物水平、角度的差异,使其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自己。其次,幼儿争执促进幼儿行为规范的学习和亲社会品德行为形成。在解决争执的过程中,幼儿学到了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品质,特别是其自律道德的健康发展。第三,幼儿争执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能力的好时机。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脱离自我中心的前提。”“同伴交往是平等合作的横向关系。”[3]进入同伴世界,在与同伴平等的交流与冲突中,幼儿可以积累集体生活经验,掌握社会性规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养成合群性、纪律性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形成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

二、幼儿争执的分类

争执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对于任何事物,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可看到不同的风景。笔者从引起争执的具体原因出发,把幼儿争执主要划分为:求同型、误会型和侵犯型。

(一)求同型争执

求同型争执,指由于双方各自希望对方能认同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而引起的争执。例如,幼儿之间争抢玩具,双方强调:“我先看到玩具的。”并都通过强硬手段希望对方能因此认同玩具归属自己的观点。

(二)误会型争执

误会型争执,顾名思义,指由于双方的误会而引起的争执。例如,云云摸摸小白的头,表示亲密,而小白却误认为云云在欺负自己。

(三)侵犯型争执

侵犯型争执指由于一方侵犯另一方利益而引起的争执。它需要两个主体:一是主动侵犯者,一是自卫反击者。例如,无理取闹地向其他幼儿进行挑衅。

现实中的幼儿争执也许是这三类争执的交叉,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具体分析。对幼儿争执类型的定性分析是为深入分析幼儿争执内在原因的前提,也有助于教养者依据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幼儿争执产生的原因

(一)与儿童文化有关

儿童精神文化的平等性是儿童发生争执的社会性动因。“儿童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追求自由、平等和非功利精神”。[4]幼儿同伴交往是对称的平等主体间的互动。因此,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追求思想、行为自由的天性,不愿受外界的干扰或影响。

(二)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有关

幼儿期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时期,此时期幼儿特点是:自我中心、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过多关注行为的结果。具体包括下列两种情况:

1.强迫别人认同或服从自己。多数情况下,幼儿不会轻易顺从他人,这就引起了“求同型争执”和“侵犯型争执”。

2.不理解同伴的互动符号。幼儿的某些行为原本是为了寻求玩伴,表示亲密,但常常会被误解,这就引起了“误会型争执”。

(三)与儿童气质倾向有关

外向儿童,活泼自信,爱表现,常常主动与同伴发生互动,也易与同伴发生争执,经常引起“求同型争执”和“误会型争执”。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爱挑衅,经常引起“侵犯型争执”。

(四)与独生子女现象有关

独生子女大多被保护,被娇宠惯了,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爱发号施令的习惯。这样容易产生“求同型争执”和“侵犯型争执”。同时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重,易产生“误会型争执”。

(五)与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有关

据调查显示:经常对孩子冷漠、随意的家长,带出的孩子往往有较强的敌意和攻击性。这样的孩子常常会与同伴产生“侵犯型争执”。有些家长对幼儿自我保护的教育方式不正确,例如,“谁若打你,你就叉他的眼睛。”家长这种做法,看似在保护孩子,结果只会使孩子变得心狠手辣。家长不经意刻在孩子心灵上的刀口,会在孩子日后风吹雨打中变得越来越触目惊心。

(六)与教养者自身处事、处世方式有关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观察学习。实践也证明,孩子会把有修养的教养者的处事、处世艺术潜移默化地吸收进来。

幼儿争执是普遍现象,但幼儿发生争执,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养者如何看待幼儿的争执,以及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解决争执。

四、幼儿争执解决的基本途径

幼儿间争执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具体的、利害冲突并不严重的,并且幼儿的记忆会随注意的转移而减弱。因此,处理幼儿争执的一般途径是让其自己解决。对待日常的小争执,特别是“求同型争执”和“误会型争执”,教养者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幼儿在自己解决争执的过程中,探索出人际交往的规律,积累了解决争执的经验,可以为今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另一种途径是:仲裁人调停。对于突发性和有受伤事故的争执,主要是“侵犯型争执”,就要采取智慧手段和方法,进行仲裁。在解决幼儿争执中,一定要传递给孩子一个理念:行为首要性,即先做什么是最重要的。例如,在发生受伤事故的争执中,注意培养孩子的急救意识。同时,教养者要注意纠正幼儿的侵犯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在幼儿争执中,教养者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现,或是旁观者,或是仲裁者。这种特殊身份要求教养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对每个幼儿要公平、公正,不能对某个儿童抱有偏见或功利性色彩。其次,必须提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准确定位幼儿争执类型,以进行下一步解决途径的选择。最后,教养者要提高自我反省和反省社会的能力。对社会现实敏锐洞察,并反思当今教育,以便对幼儿教育内容做出恰当的补充。

幼儿争执是同伴互动的一部分,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契机。作为教养者的成人,应理性对待幼儿争执行为,懂得处理争执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幼儿的社会性收获真正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丁慧韵.谈谈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1993年,第5期.

[2][3](美)道(H.C.Dawe).学前儿童争执事迹200例分析.儿童发展,1934年,第5期.

[4]裘指挥.理解儿童文化.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上一篇:收入=幸福? 下一篇:从一则青春期“早恋”案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