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在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29 10:48:46

心理契约在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高等院校学生属于高阶段的学习者,具有较为完整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因其多数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较弱,还没有即将步入社会的概念,对职业的期望过高,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能力等问题。所以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教师需要从旁辅助,纠正其不利的思想,帮助其合理制定职业规划。

1心理契约概述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正式提出的,是一个主体将自身的奉献和期望置于欲望之间,客体根据主体奉献的能力和针对期望的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并非是一种实化或者文字性的物体,但同样会发挥着实化的契约效应。在现代化企业中,管理者用心理契约了解每位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根据员工工作能力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达到企业和个体共赢的局面。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了7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能力表现环境、任务和欲望取向一致无冲突、安全和归属感、获取的报酬、人生价值的认同度、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更高阶的发展。在高等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应用心理契约,除了以上特征外,还需要具备学生自身的一种非功利心。因为在高等院校中,心理契约的主体和客体是学生和教师,是一种无利益牵扯的互动模式。其次,在此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因为心理契约和学生的思政教育相互关联,在教育的过程中会互相渗透,让教育抹上阶级性或组织性色彩。最后是教育性。心理契约是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其教育性质是由高等院校自身的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在国内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综合专业的高等院校,且面对的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后直接步入社会工作和生活。所以在进行心理契约的教育当中,教师主要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能力的职业规划,避免出现“好高骛远”现象。

2心理契约在高等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2.1发挥学生情感激励

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需求有五个阶段的变化,形成一个金字塔,从底层开始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当某个阶段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阶的需求,并为之努力奋斗,以此类推产生不断进步的动力源。在对心理契约的定义中发现,只有人满足了自身的高级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使人得到最大的满足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工作热情。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其高级的需求侧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的关怀,物质所占据的比例不多。所以在教师进行心理契约教育管理中,是一种情感关系的确定,所以高等院校除了对学生规定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为学生提供更多体现能力的平台外,还需要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实施激励措施。在进行心理契约的教育管理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牢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变化,对其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关怀,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两者的信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综合潜能,从而达到预设的激励作用。

2.2科学的为学生规划职业发展

高等院校不管是在行政政务还是教学,都是对学生的管理,而校园内的学生多种多样,管理较为复杂。如果对其的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约束其行为,杜绝违反学校校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或学习情况,而并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和成长,那么学校的教育管理则是不完善的。将心理契约用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当中,还需要帮助学生科学的规划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当前的大学生的求学,长远而言,就是想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机遇。所选择的院校和专业都是为了职业这个目的。在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大环境下,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高等学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需要从学生对职业的发展角度考虑,将学生具有的潜能充分挖掘出,增强学生不断学习进步的观念,并勇于创新。将学生对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管理的作用,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质量。

2.3培养学生的自管能力

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的教育管理而言,除了日常的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生作为成年且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在离开学校、教师、家庭和企业的管理后,必须要具有自我的管理和约束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在进行心理契约的管理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用心理期望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学校和社会及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生存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尽力让自己将个人的行动统一到学校的发展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对学校的信任和贡献。心理契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更新其思想,有效提升其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并建立完善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的工作体系,从而有效降低学生对即将工作或工作当中存在的压力,提高就业和岗位工作的效率。

2.4帮助学生合理的调整心理期望值

在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应用不仅仅是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当中,还要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如大一的新生的管理需要侧重于对其角色的转换和学习方式的衔接,还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大二的学生则侧重于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侧重于职业素质和就业指导。心理契约对学生提前建立企业当中的需求与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时期进行调整。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心理的期望在设置时具有可行性,只有将学生的期望值设置在近期的发展区域内,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才能发挥激励功能。

3结语

高等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在进行心理契约管理时,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只有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设定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李鑫良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04):105~109.

[2]王甜甜.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23~25.

[3]陈匡明,郑亚楠,张小健.心理契约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2(48):126~127.

上一篇: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探索 下一篇: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困境与排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