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的思考

时间:2022-08-29 09:26:06

心理学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的思考

摘要:本课题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心理学在大学图书馆工作中的必要性,提出利用工作人员及读者的心理,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从而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心理学;图书馆;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79-02

一、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1.读者的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因而有必要对新生读者进行心理教育。本人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多年,对于图书馆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深有感触。由于一些素质较差同学的不良习惯,导致了馆内阅读氛围不佳。例如,由于馆内座位有限,高峰时期,很多同学利用书本和书包等物品进行占座,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无座位可坐;在馆内看书吃东西,污染图书,随地乱丢果皮纸屑等现象时有发生;经常有借阅的图书被污损,缺页和在图书中乱写乱画的现象,令很多馆员都感到无可奈何。

面对读者道德失范的行为, 一方面, 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 也对其他读者正当权利造成了侵害,其所作所为对失范者本人长期的道德修养也极为不利。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印象的原理,从源头抓起,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入馆教育。

2.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遭遇投诉,因而需要研究读者的心理。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要求高、需求迫切。因此,他们对文献信息基地的图书馆所抱的期望值必然很高,希望能够在图书馆及时找到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并且得到最优质、最便捷的动态服务。而“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或信息服务过程中,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遇到读者的投诉,这在所难免。针对读者投诉,图书馆馆员要对读者进行心理需求分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补救服务的失误,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读者满意度,推动图书馆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3.高校图书馆员容易出现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和治疗。随着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改革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新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旧有的平均分配、岗位终身制、论资排辈等固有模式还有所存留,尤其在用人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方面。在用人制度方面,虽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聘用合同制等,还不能完全唯才是用,部分高校仍然把图书馆作为安排闲杂人等的最好去处,这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不免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考核制度上也体现不出多劳多得,平均主义“大锅饭”挫伤了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论资排辈导致馆员职称晋升困难,生存状况无人问津,精神生活枯燥乏味。更由于图书馆员的工作要保持安静,不能及时与同事倾诉、排解心中的不满,缺少社会关系的支持,长此以往,负性事件的不断堆积就会导致职业倦怠。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协调与员工的关系,提供员工必要的心理支持,及时提供建设性反馈意见,接纳图书馆员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提供工作训练和工作轮换等机会;深入整合内部资源,明确任务分配,阐明角色责任,工作绩效评定尽量合理化;关心图书馆员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馆员应重视有效的自我管理,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积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定期体育锻炼,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支持体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梳理淤积的不满和郁闷情绪,寻求同事和领导的帮助,解决生活难题。

4.图书馆管理方式落后,造成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由于图书馆管理员工管理工作方式的落后,图书馆容易出现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工作绩效下降、员工懈怠和敌对行为增加、核心员工流失、情感投入淡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图书馆的和谐和管理。这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因而有必要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采用心理激励方式以调动馆员积极性,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

二、心理学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分析与

运用

(一)利用心理学原理,积极进行入馆教育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就是利用首因效应,让新生能对图书馆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增加新生今后在图书馆的利他行为,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读者的道德失范行为,降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成本和管理难度。

(二)增强图书馆员工的服务意识,把握读者心理,提高服务质量

“一切为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工作情况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心理需要,据此,可把读者按阅读心理需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1)学习型,学习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一般说是获取知识;(2)情报型,在工作中,我们接触的部分读者是为了取得最新信息为目的;(3)研究型,这类读者阅读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的文献及其种类是由任务和文献现实的内在关系决定的;(4)求实型,这类读者一般都有明确的阅读动机,他们为充实某些知识或带着某个问题而来,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5)余暇型,这类读者无明确的阅读目标,具有随意浏览性特点,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到图书馆来放松一下,随意翻看。

不同类型的师生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在为师生服务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研究中的问卷形式,积极主动的去把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心态和其他要求。从而使我们工作不仅仅是满足现在的服务,更能对读者的需求有一定的预见性。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预见性,对于把握今天这个知识以几何级速度更新时代的脉搏,提高我们图书馆工作的人性化和现代化特色是有很大裨益的。

(三)保持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许多图书管理员有心理问题。有周建华[1]等学者作过专门的调查。他们对三所高校、两所中专的二百多名图书馆员发放职业心态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自觉心理有压力的图书馆员占被调查人数的86.19%,占的比例相当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会压力,经济压力,职业压力和馆员自身认识偏差以及人格特征缺陷等复杂原因造成。

正因如此,只有保持一个有积极健康心态的图书管理队伍,才能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能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师生。为了提高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与高校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行合作,这对于高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工作面也是一个很大的开拓,对馆员进行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定期开展对馆员的心理健康普查和筛选,对馆员开放咨询室和心理宣泄室,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能促进图书馆工作的服务的效率;第二,定期进行团体咨询和辅导,有助于建立一支有团体向心力的馆员队伍,促进图书馆工作更好的展开,从而能促进馆员之间更好的沟通和团体协作,改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第三,帮助馆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减少馆员的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图书馆员工队伍结构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四)采用心理激励方式以调动馆员积极性,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

1.需要激励。需要激励就是通过对需要的满足来引起和增加积极行为动机的方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中, 要使激励目标具有吸引力,就必须使目标与组织成员的未满足的需要相联系。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经常调查馆员的不同需要,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以做到逐步地、合理地解决。馆员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就能焕发个人的工作热情, 有效地激励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目标激励。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设置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直接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

3.强化激励。强化激励是运用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手段进行激励的方法。明确奖惩机制,通过赞许和表扬, 激发馆员积极肯定的情感,形成奋发向上的激情;给工作出色者更多的发挥潜能的机会和相应的物质奖励, 使其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愉悦的满足;组织吸收工作优秀者参与领导层的决策,增强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其主动精神及创造才能。在运用奖励手段时要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奖励时还要注意创造有效的心理气氛。力求公正, 实事求是,方式要多样化;惩罚要轻重适宜,公平合理。

4.竞争激励。个人和组织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激发起自身活力, 不断超越自我,改进学习,提高素质。改革图书馆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铁饭碗”、“等靠要”的观念,对现有人员实行聘用制,实行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上岗等竞争机制,从而使员工树立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以便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三、结束语

大学图书馆工作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围绕为读者服务而开展的。在掌握读者心理的同时,对图书馆馆员来说更应该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探索图书馆心理学规律和特点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加主动、积极地为读者服务。除此之外,馆领导还应该“以人为本”,多关注一下馆员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正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学科。心理学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心理学理念与图书馆工作相结合,对读者服务过程中的心理及活动规律进行分析,对馆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对图书馆员工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广大图书管理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工作,践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图书馆工作宗旨。

参考文献:

[1]成实.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0).

[2]侯富芳.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心理失衡问题试探[J].河北科技图苑, 2004,(4): 64-68.

[3]金健.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矛盾的心理分析[J].网书馆杂志,2006,(7):40-41.

[4]王缨缨.心理学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论坛.1999,(4).

[5]周建华等.从“霍桑效应”谈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调适[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3):87-88.

[6]潘如菊.管理心理学引入图书馆管理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0,(3):40-42.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辅助下大学英语教学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