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隧道洞口浅埋段工法转换的探索研究

时间:2022-08-29 08:59:08

大跨隧道洞口浅埋段工法转换的探索研究

摘要:本文以马鞍山、井沟岭两座三车道大跨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为工程背景,系统地阐述了在超前大管棚预支护下,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因相关条件而转换为单侧壁、台阶法等施工的过程。分析比较双侧壁导坑法、单侧壁导坑法、台阶法优缺点,总结灵活采用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成功穿越洞口超浅埋段的成功经验。结果表明:工程造价略有节省,隧道的施工进度则有较大的提高。

关 键 词:大跨隧道;浅埋段;超前支护;施工工法;转换;

一、工程概况

马鞍山、井沟岭两座隧道是青兰高速邯涉段的控制性工程,其中马鞍山隧道全长超过4300m,井沟岭隧道全长超过3000m,均为标准分离式三车道隧道。隧道建筑限界宽度14m,高度为5m,洞口段(V级加强)开挖宽度16.81m,开挖高度11.75m。隧址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 35~0. 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 10~0. 15g,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二、工程地质条件

马鞍山隧道出口段上部为第四系山前冲洪积亚粘土及碎石组成,下部为强风化页岩,洞口围岩稳定性较差,埋设较浅,属于软弱围岩大跨隧道浅埋段。井沟岭隧道进口洞口段为第四系山前冲洪积亚粘土及碎石组成,亚粘土呈硬塑性~坚硬状,碎石成分为石灰岩,含量60~70%,土质不均,上部具湿陷性。洞口围岩稳定性差,埋设浅,属于典型的软弱围岩大跨隧道浅埋段。

三、进洞方案

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进洞犹为重要,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塌方、冒顶等灾害。此段施工时迫近冬季寒冷天气,如11月份不能顺利进洞,面临着冬季被迫停工的局面。根据洞口土石方开挖所暴露出的围岩情况,均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

1、超前支护

超前支护采用40mφ108大管棚。热轧无缝钢管外径108mm,内径8mm,采用15cm丝扣连接,管内设钢筋笼。注浆采用水泥浆+水玻璃双液浆,二者体积之比为1:0.05,水泥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35Be,模数为2.4,注浆压力为初压0.5~1MPa,终压为2.0MPa。注浆完毕后再灌注M30的砂浆增强强度。套拱采用2m长、80cm厚的C25混凝土拱。套拱骨架为4榀间距0.5m的I20b钢架,钢架外侧焊接Φ127的无缝钢管作为导向管,外插角1~2。

2、洞身支护

系统锚杆为R25中空注浆锚杆,长4m,间距75cm×75 cm;I20b工字钢拱架,间距50cm/榀;φ8钢筋网,网格尺寸20 cm×20 cm;喷射混凝土厚度26cm;二衬65cm C25钢筋混凝土。

3、临时支护

喷射混凝土C2018cm;Φ22砂浆锚杆,间距100cmX75cm,L=2m,φ6.5钢筋网,网格尺寸为20cmX20cm;I16工字钢拱架,间距50cm/榀。

四、洞口施工方法的转换

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开挖工作面狭小,开挖与支护不能平行作业,循环进尺频繁,初期支护与临时支护干扰较大,严重制约施工进度。综合多种因素,从技术角度考虑,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先后对四个洞口的施工方法进行了优化。

1、马鞍山隧道出口左线工法的转换

1.1、调整双侧壁正常施工顺序

马鞍山隧道出口左线(进洞里程ZK157+685)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左线I部完成开挖支护15m,III部完成开挖支护28m,掌子面里程ZK157+657。虽然掌子面为V级围岩,但围岩风化强度随进深减弱,地下水不发育。监控量测显示沉降量小,围岩稳定性较好,且有40m的超前管棚保护,因此对双侧壁导坑法进行调整:

暂停II部、IV部开挖与支护,先将I部施工至ZK157+657,再进行V部开挖与支护,最后进行II部、Ⅳ部、Ⅵ部的开挖支护。减弱VI部临时支护,进一步增强V部的支护,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下图所示)。

V部增强以下两项支护:

(1)、增加超前砂浆锚杆支护,其参数为:φ25、环向间距40cm,纵向排距2m,L=4.0m,搭接长度2.0m。

(2)、增加I20b钢架固定砂浆锚杆,其参数为:φ25长4m、环向间距1m、纵向间距0.5m的砂浆锚杆来固定V部拱部钢拱架。

采取的工程措施:加强监控量测,根据量测信息来确定中隔墙临时支护拆除的时间和数量;为确保安全,采用间隔拆除的方法,同时把预留的钢拱架采用φ22的钢筋重新连接成整体受力结构,V部喷射砼达到设计强度再拆除其余临时钢拱架。

1.2、双侧壁导坑法转换三台阶法施工

施工至ZK157+657里程后,掌子面围岩情况明显变好,断面上部7~8m为灰质页岩,下部为灰岩,近水平层理,整体性较好。监控量测结果表明,开挖支护后围岩变形较小,整体较为稳定,遂进一步调整双侧壁为三台阶法施工,取消临时支护(如下图)。

采用三台阶法的关键是控制拱顶水平岩层的稳定性。对超前大管棚下与开挖轮廓线上的不稳定的三角体,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来加固,使之与管棚支护形成整体受力,以利前方围岩稳定。同时开挖爆破坚持多打眼、少装药、弱爆破,以降低对围岩的扰动。初期支护的参数增强如下:

(1)、钢拱架增设砂浆定位锚杆:φ25、@200cm、L=3米,每榀二环;

(2)、增设超前小导管:φ42@40cm,纵向排距2m,L=3m,搭接长度1m;

(3)、喷砼:厚度由26cm增为30cm。

施工工序调整如下:

开挖Ⅰ―支护1; 开挖Ⅱ; 开挖Ⅲ―支护3; 开挖Ⅳ―支护4; 开挖Ⅴ; 开挖Ⅵ―支护6; 开挖Ⅶ―支护7;施作仰拱Ⅷ;铺设防水板Ⅸ;二衬Ⅹ。在二、三台阶中增加Ⅱ、Ⅴ是为了对Ⅲ、 Ⅳ、Ⅵ、Ⅶ开挖增加临空面,以减少对周边围岩的扰动,加强围岩的稳定性。

通过12m的施工验证,由双侧壁转换为三台阶法是成功的,围岩稳定,支护可行。但钢拱架的连接钢板与水平基岩面不垂直,拱脚处理困难,受力效果较差,同时台阶高度较低,不利于机械施工,只能采用短台阶,工序较多,进度较为缓慢。

1.3、三台阶变更为台阶法施工

施工至ZK157+620里程,掌子面围岩为厚层页岩及灰岩,地下水不发育,围岩等级为IV级。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将上台阶底部开挖到起拱线位置,同时适当增强超前支护与初期支护:

(1)、格栅钢锁脚定位锚杆:每榀增加6根φ22、L=3.5米砂浆锚杆,对称布置;

(2)、超前支护:φ25砂浆锚杆间距由40cm变更为30cm,纵向排距由3m变更为2m,L=4m,每环62根,保证开挖搭接长度1m。

台阶法施工爆破断面增大,岩体较坚硬,加之开挖面纵向离山顶危石越来越近,使爆破难度成倍增加。故而加强对山顶危石进行专业化监控,进一步优化前期的爆破设计参数,采用多打眼、少装药,循环进尺严格控制在2m之内。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顺利的通过了该洞口段的施工,安全、质量可控。纵观此隧道的各种工序的转换,其优点为:根据围岩条件优化了施工方法,取消临时支护,节约了部分投资,加强了初期支护,确保隧道安全,适当的提高了施工进度,为后续施工提供便利条件。但工序的多次转换,对现场管理、技术水平、操作工人都有较高的要求。

2、马鞍山隧道出口右线工法的转换

马鞍山隧道出口右线(进洞里程YK157+695)采用双侧壁导坑法通过洞口段40m后,掌子面围岩逐渐变好。通过对监控量测成果、掌子面围岩的评价分析,同时吸取左线工法转换的经验,决定变双侧壁导坑法为小的单侧壁施工:I部继续向前施工,III、V部同步施工,后续再施工其他部分。

此法的优点为:

(1)、有利于洞口双侧壁导坑法的延续,便于工序的顺利转换;

(2)、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III、V部同时施工,有利于机械化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确保进入冬季后,减弱冬季寒冷天气的影响,可进行洞内较大规模施工。

(3)、单侧壁小导坑超前的开挖,起到揭示前方围岩的作用,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同时超前小导坑开挖之后,释放了部分围岩应力,减轻了后续大断面的应力分配。

此法的缺点为:

III、V部合并施工,断面面积较大,对于相对较弱围岩,一次较多方量爆破,不利隧道安全。

实际效果验证,小单侧壁施工方法可行,围岩支护结构稳定。

I号小导坑施工至YK157+610后,围岩为中层灰岩,节理发育不良,围岩稳定性较好,并且此时埋深较深。据此调整小单侧壁为台阶法施工:暂停I部开挖,加快III与V部开挖支护,待与I部平齐后,自然变小单侧壁为台阶法,取消临时支护,同时为确保施工安全,增强超前支护,加固临空围岩。

3、井沟岭隧道进口左线工法的转换

井沟岭隧道进口左线与马鞍山隧道出口右线情况近似,因此整个隧道工序的转化与之一样,只是相似围岩长度不同,所走里程不一。

4、井沟岭隧道进口右线工法转换

井沟岭隧道进口右线(进洞里程YK158+330)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完成洞口V级加强段Ⅰ部40米,Ⅲ部20米。Ⅰ部里程为K158+370,洞身围岩依次为:碎石土(10米)――强分化页岩(9米)――弱风化灰质页岩(21米),围岩风化强度逐渐减弱,地下水不发育。掌子面为弱风化页岩,水平层理,层状结构,岩层稳定性相对较好。

监控量测成果显示围岩沉降、收敛变形量小,趋于稳定时变形量不超过1cm,遂决定由YK158+370里程,把双侧壁导坑法转变为单侧壁导坑法,工序转化采用渐变形式:

首先进行Ⅰ部施工,循环进尺75cm,每立一榀I20b拱架,横向依次向隧道中线扩移20cm,前进8m后,临时支护拱架逐渐扩移至隧道中线位置,此时停止横移,I部以此断面面积向前推进。然后进行III部施工,当III部开挖至如下图所示位置,在A部留2米岩柱,以稳定围岩。在台阶处按50cm/榀架设I16钢支撑。以后采取单侧壁导坑法开挖,逐步将双侧壁导坑法转换为单侧壁导坑法。

(双侧壁转换单侧壁平面示意图)

此法的优点为:

(1)、双侧壁导坑比较平稳的转换为大单侧壁法施工,相对于断面突变,有利减轻应力的过度集中,利于初期支护的稳定。

(2)、在渐变段及洞口加强段预留15m的保护立柱,有利于洞口大跨浅埋支护的稳定,利于洞口段的安全,利于冬季施工。

(3)、I部、III部贯通之后,利于机械施工,便于机械掉头与缩短运距。

此法缺点为:

渐变段施工,工法较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对施工管理水平是个考验,因此选择此法需慎之又慎。

采用此法通过洞口段施工,根据对现场支护结构变形观察、围岩评价等,施工方法调整后措施得当,支护参数满足支护稳定要求,方法可行。

至YK158+540里程,采用与小单侧壁相同的方法,转换单侧壁为台阶法。

五、结语

上述的工法各有利弊,故而进洞方案及洞内工序的转换需慎重选择,经论证成功的方案还必须高质量的完成。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对不同地段的围岩情况、支护情况进行分析,确保安全顺利地通过大跨隧道洞口段浅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及时准确地进行监控量测、掌子面地质围岩评价等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和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确保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对隧道后续施工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2]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3]丁建隆,浅埋大跨度隧道的合理施工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 2005, 26(4);

[4]任尚强,大跨度隧道洞口浅埋段工法探讨及应用,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省略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船闸廊道混凝土防裂技术在朱码二线船闸工程中... 下一篇:大型PCCP管道隧洞内安装施工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