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性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08-29 08:52:30

生物探究性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点滴体会

摘 要:新课标提倡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的平等和互动,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呆板的机械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师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生物课堂中,如何建构多向互动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呢?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互动探究情境

生活实际,是学生学习的最为鲜活生动的源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都是重要的探究资源,而且这笔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视并善于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资源,将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

如,在《酶的特性》一课中,我和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教师:“酶”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比如,吃饭时,慢慢咬嚼时,会有一种淡淡的甜味,是因为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同学们能否再举些例子?

学生1:“加酶”洗衣粉能够很好地除去衣物上的奶渍和血渍。

学生2:胃消化不好时,医生会给病人开些“多酶片”。

学生3:体检肝功能时,要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

教师进一步提问:“加酶”的洗衣粉加的是什么酶?为什么能除去奶渍和血渍?可以用热水洗吗?从而引出了“酶的特性”的探究性学习课题。

二、整合学习资源,促进互动探究学习

整合各种可用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物学素养。

1.整合媒体,开阔视野,促进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感悟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借助媒体呈现教材,就是最简单又有效的办法。

如,教学《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科学家尝试建立生物圈II号失败过程”的录像,“理论上应该能成功的生物圈II号实验为什么会失败?怎样才能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到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经过一番读、想、议,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行为对各种环境问题的影响”时,我顺势引出设计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使探究更为具体,也更具可操作性。

2.整合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章节中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性课题。这些研究性课堂与课文基础知识联系密切,同时也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研究,学生经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交流分享,建立互动探究学习平台

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学生、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每个学生主动活动的外部环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认知的能动作用,鼓励“有主见”的探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解决问题。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我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显示自己知识面广的欲望强等特点,以及他们日常生物中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体掌握了一定环境知识,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与他人分享,为学生的学习交往与合作提供了和谐开放的互动探究平台。在讨论中同学们谈到了许多连教师都不是很清楚的事情,如,有位同学讲到目前香港重申禁止花旗参、兰花等动植物入境的新闻。我马上又把握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香港要禁止兰花入境?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可能的影响有哪些?”……

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现自我、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在互动活动中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最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设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对互动探究性教学方式的一点探讨.新课程:上,2011(6).

[2]白建瑞.如何在新课程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6).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美岭中学)

上一篇:中学历史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一篇:对新时期“文艺复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