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文意 善辨干扰

时间:2022-08-29 07:57:37

吃透文意 善辨干扰

(接上期)

文言文文意分析包括: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方式

有关文言文文意分析的题一般有两道,一道主要是“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实质上仍然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道题一般采用给出6个例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按规定选择的方式。它一般是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设题或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叙述 (从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依据,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或者选择能够说明同一问题的数个句子 (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一种新样式) 。这要求考生能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

另一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一般对这两条只设一题考查,均属于分析概括能力范畴。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这道题的题面一般是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四份进行概括分析,试题拟设了四种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命题时对四个选项基本上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发生误会。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辨别。

答题规范

对这两道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

特别提醒: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这道题,由于编制选项的需要,未把所有符合题意的句子都把它放在正确项中,这并不意味着这句话不符合要求。只要该项答案中的句子全都符合题意即可,并不一定要该项答案包罗所有符合题意的句子。

2.文意分析题四个选项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概括分析,是在准确的文意概括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正确明显多于错误。建议读完文章,先做此题,对应选择项和原文,有利于帮助理解文意,提高文言正答率。

技能升华

分析综合题解答技巧

解答分析综合题时,应尊重原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文中作者身上随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够明显或分散在文章各处,应当仔细阅读并进行综合概括,概括时不可夸大事实或片面地对观点态度加以评价。同时应注意:

1.抓住文章关键句、中心句。主要是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文字等,抓住这些句子,那么归纳中心、概括主旨的问题基本上就迎刃而解。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包括了解几个人,各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这些话或事反映了人物的什么品格等等,能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全面,避免在归纳中心、概括文意时忽略细微之处。

3.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没用的东西不会写进来,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可更全面、准确、深刻。

4.了解分析综合题干扰项的类型。这类考题常采用多角度分析概括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阅读材料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它常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起来,而错误选项的构拟又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来干扰答题者,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找到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常见的干扰设置有:

①张冠李戴,正误参半

如1998年卷的最后一题A项说“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但原文却是“章再上”而后“乃止”…… 此类干扰项的特点就是迷惑性非常强,选择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文中有体现,如果不细心的话,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正确的。

②以偏盖全

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1996年最后一题的A、B、D三项都是略写,只起陪衬作用,用来概括文意,均属以偏盖全。这也就要求考生对文章必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③对事件妄加推断,夸大事实

此种类型的干扰项就是把本没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错误的设置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加留心。如199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题C项:“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高宗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而事实上有关狄仁杰“十分讲究语言艺术” 以及尧舜等“宽厚仁爱为本”的内容原文根本没涉及到。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吉羽,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羽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羽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羽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羽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盛陈徽缠,备列官司,厉色问羽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实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羽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千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羽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羽对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领,以听大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羽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羽弗听,曰:“羽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选自《梁书・孝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诸弟稚藐 顾:只是

B.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 亮:谅解

C.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 矜:怜悯,同情

D.竟不脱械竟:竟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法度具以奏闻虽董之以严刑

D.耻为吏讯 公为我献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吉羽“有孝性”的一组是

①遭生母忧,水浆不入口 ②号泣衢路,祈请公卿

③吉羽请死赎父,义诚可嘉④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

⑤故思殒仆,冀延父命⑥唯宜增益,岂可减乎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羽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在他父亲因遭到奸吏诬陷入狱后,他到大路上号哭喊冤,哀请过往的高官帮忙救他的父亲,感动得行人纷纷落泪。

B.吉羽父亲违心地招供,被处死刑。吉羽请求以死偿父命。高祖感到非常惊奇,认为吉羽孝义实在可嘉,于是下令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案。

C.蔡法度为弄清吉羽乞代父命的真相,对吉羽先是威胁,威胁无用,就转而诱哄。吉羽虽知生命的宝贵,但为了换回父亲的生命,始终视死如归。后来,高祖下令释放了吉羽父子。

D.吉羽刚被关押时,狱吏按照规定,将很重的脚镣手铐给他带上,蔡法度就让人给他换一副小的,但吉羽没有接受。

文意分析答案

1.D(终究)

2.A(如果,连词。B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介词,把;介词,用。D介词,被;介词,替。)

3.C(③是高祖敕文的内容,不能直接表现吉羽的孝性。⑥表现吉羽不愿减少刑具,不是表现他有孝性。)

4.B(不是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案,而是让蔡法度审吉羽,以了解其代父而死的动机。)

上一篇:图文转换,有法可依 下一篇:古人也曾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