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代汉语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及途径

时间:2022-08-29 07:50:41

试析现代汉语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及途径

作者简介: 申丽辉(1973—),女,湖南邵东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项目简介: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BYY103)的阶段性成果,研究同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40143)的资助。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时刻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要素,近年来现代汉语词汇中产生了许多新词语。文章阐述了新词语的内涵,分析了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并对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作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新词语;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06—03

一、新词语的内涵

对于新词语的界定,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如王德春先生认为:“新词语就是随着社会上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和人们对事物看法的改变而产生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是由于交际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言语环境中产生的。”王铁琨先生所说:“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从本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所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陈原先生认为:“新的语词或者是新组合的、新引进的,或者是旧语词复活或被赋予新语义。”

新词语之所以新,是由于刚出现的时候,还不被人们普遍认知。新词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有一个时间的范畴,刘叔新先生将新词语存在的期限框定为15~20年左右。过了这个年限,新词语新鲜的性质消失殆尽,不再是新词语,就转为普通的词语了。

综合诸多学者对新词语的定义,我们认为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它至少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时间段。大多数学者都将新词语的时间界定为20年左右,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范围,就不能称之为新词语了。二是一定的公认度。新词语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交流而产生的,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广泛被公民所接受,具有非常广阔的使用前景。

二、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人们在语言交流中难免会出现原有的词语无法表达的现象。词语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总是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尤其是词汇中的新词语,是社会变化发展的直接体现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指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展的步伐而产生变化。”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语言要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它折射着社会发展的轨迹,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词汇系统中新词语数量的剧增,对人们语言的交流和丰富社会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言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语言各要素受社会变化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既存在着语言要素中临时性变化,也存在着成为事实的变化。新词语作为语言中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受到语言自身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人类交际的需要,语言表达需要增加新的成分,如果原有的语言系统中没有现成的表达方式,则需要增加新的词语;另一方面,由于新词语的出现,给语言系统中增加了新的生命力,不断满足人类言语交际的需要。词汇系统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系统中,新词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或成为基本词语,或不复存在,或消亡后又被重新赋予新义成为新词语。

(三)方言词的渗透

方言词的渗透是新词语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语言交流时,存在着许多无法在共同语中找到,但在方言中可以找到表达所需的词语,这些词语反映的意义及内容是共同语所必需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从汉语方言中吸收一些表意新颖或表现力强的词语,能不断丰富词汇系统,这就为地区方言词语不同程度进入汉语普通话从而构成新词语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各地方言中,影响最大的方言是北方话、吴语和粤语,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地域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的影响力。

(四)外来文化的浸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与外国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间的这种交流必然导致语言上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来词的大量涌现。从外民族的语言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吸收到本民族语言中,不但对语言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繁荣。外来词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交往和接触的结果,大量外来词语涌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成为汉语中的新词语。

(五)各种传媒力量的推进

由于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广泛运用,许多新词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人们广泛接受,渐渐进入日常交流之中,并逐步被吸收,进入现代汉语词汇。

三、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一)旧词新用

旧词新用是词汇发展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旧词新用是这个词原本存在,在使用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旧词新用既体现了现代汉语词语的灵活性和使用上的广度,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旧词新用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消失的旧词重新被恢复使用。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曾用过而后来被淘汰的词语,随着体制的改革和事物的复生而重新获得生命力,但其原来的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大量古语词的使用上。例如“给力”作为独立的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意思是给别人当短工、做佣人讲。“给力其家”就是去别人家做佣人,后来逐渐衍变为帮忙的意思,到清代运用较少,并逐渐消亡。由于网络这个平台,“给力”一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被启用,成为一个新词语而被大家接受,无论是作为形容词还是动词,它都有“强劲”、“得力”等含义在里面。

第二种是在旧词的基础上产生新义,与旧义有关联性。即扩大旧词的使用范围,使旧词具有新用法。如“纠结”一词,在唐代时就已使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意》中写道“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这里的“纠结”是相互缠绕的意思,而现在流行语中所说的“纠结”已在基本词义上增加了新的意义,有“陷入复杂而尴尬的境地,不知如何是好”,“思绪极度困惑和混乱,一筹莫展”等新义。“纠结”的新义都与其固有的“缠绕”义有关,由“缠绕”义引申而来,它们和旧义之间存在着关联性的联系。

第三种是在旧词的基础上产生新义,与旧义无关联性。也就是在旧义上产生新义后,旧义消失,只取旧词的形与声,与新义结合而成为新词语。如“冏”字,本作“囧”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其字,外面的大方框表示房子,里面的小方框表示窗户,太阳从窗户射进来,本义为窗口通明的意思,引申为明亮、光明之义。现在人们已经不使用“光明”的本义了, 而是赋予它新的意义,它的框内小“八”字看作眉眼,“口”看作嘴巴,形状就像人在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悲伤或者无奈的面部表情,新赋予了它“郁闷、悲伤、无奈”之义。

(二)减缩法构成新词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适应迅速传递信息的需要,现代汉语词汇中出现了用尽量少的语素或词构成的减缩词语。减缩词语就是在现代汉语中,将一些用词组表示事物的名称中的某几个词素抽出来减缩成新词语,其意义与原来的词组意义完全相同。这些减缩词由于结构固定、含义明确,出现频率高而逐渐变成新词语,这也是新词语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采用减缩法构词既可以达到音节的简省,又可以使音节顺口,它的潜力是巨大的。

一般来说减缩法构词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一个多语素词语中,只选取其中部分词的中心语素合成新词,一般选取的是关键性表义语素,如“家电”(家用电器)、“考研”(报考研究生)等都是选取关键语素形成的;另一种是几个相互并列的词语构成词组,提取它们的并列语素,再以数字概括相同部分构成的减缩语,合成新词,如“三星一家”(歌星、影星、球星和作家)、“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政治制度)等。

(三)吸收方言词语

普通话词汇以北方话的词汇为基础,但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需要,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时,普通话就不断从各方言中吸取有用的成分,来不断丰富扩充。产生新词语的方言区多数属于经济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地区,这些地区对新事物新概念反应最敏感。经济、政治、文化越发达,其对全国的影响就越大,该地方的方言也就越容易传播,久经使用的新词语也就成为现代汉语词汇。这些方言中吸收最多的新词语主要是在北京地区、广东地区和上海地区。

北京方言是北方方言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方言。北京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优势是北京方言得以跨地区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如“托儿”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大腕”指某一行业里有本事、名气大的或特别有钱的人;“傻帽儿”形容人傻,没见过世面;“火”的意思是兴旺、兴隆;“大款”指很有钱的人;“出血”比喻拿出钱或拿出东西来,这些被普通话吸收的北京方言词语已被大家所接受。来自广东地区的新词语:如“炒鱿鱼”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甚至开除等,类似的还有“爽”、“拍拖”等。上海方言词如“套牢”,原指进行股票交易时所遭遇的交易风险,后被吸收到现代汉语中泛用到炒股之外的事情上,类似的还有“档次”、“饭局”、“瘪三”、“晓得”等。这些方言词语被吸收进来,成为现代汉语新词语。

(四)借用外来词

外来词语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它是语言接触和融合的结果。每种语言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借词,汉语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词汇系统引进了一些外来词,其中有些外来词进入汉语以后,由于使用频率很高,成为了汉语词汇里的新词语。现代汉语中外来词引进的语言多为英语,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具体的构词方式:

1.采用译音的形式,即用汉字来译写外语词的读音,这类外来词语最多。如“伊妹儿”由“E-mail”、“拷贝”由“copy”、“克隆”由“clone”音译而来,类似的还有“秀”、“吧”等。

2.采用意译的形式,完全根据外文的意义重新组装,用汉语中固有的词素并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组合而成新词语,这可以说是外来文化的民族化。如“热狗”这个名称,它是由英语hot dog直译而来,类似的还有“特卖场”、“代购”等。这类词由于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因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3.采用音意兼译的形式,即一部分语素是音译语素,而另一部分为表义语素。如“迷你车”(“mini-bus”,音译加表类属意义的汉语语素“车”)、“金利来”(“Gold lion”,前半部分意译、后半部分音译)等。

4.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简称)或字母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这类词语与全称形式相比,长度大大减缩,使用起来更方便,是最为简便的一种译法,也叫作“原型法”。一种是由纯字母构成,如MTV (音乐录影带)、WTO(世界贸易组织);还有一种是字母与汉字相结合构成的词语,如B超(B型超声诊断)、AA 制(Algebraic Average制度)。

外来词中还有一部分来自日语,如料理(烹调)、写真(照片)、寿司(一种食品)等。

(五)新造词语

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一批为记录新事物、新概念、新认识而新创造的词语,它们最集中最快速地反映了社会发展与人们思想的变化。如新创造的指称人们行为的词语有下海、纹唇、街舞、变性、上网、淘宝、跳槽等等。

从数量方面来看,现代汉语中通过减缩词、方言词、外来词的途径产生的新词语比较多,通过旧词新用、新造词语的途径产生的新词语相对较少。

总之,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不断产生与壮大,都深刻地呈现了社会发展的印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新鲜、活泼的新词语,一些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新词语随着广泛地应用,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新鲜血液”,并成为主流词汇。当然也有一部分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相继被淘汰。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王铁琨.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04).

[3]陈原.关于新词语的随想[J].语文建设,1997(03).

[4]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谈大学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基本问题及述评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