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时间:2022-08-29 06:31:01

新生儿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759例新生儿肺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鉴定使用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判定以美国实验室质量标准(CLSI)2013为依据,使用WHONET5.6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759例患儿送检痰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菌245株,阳性率为32.2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09株、革兰氏阳性菌30株、真菌6株,分别占阳性样本的85.31%、12.24%、2.45%,革兰氏阴性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所占比为36.84%。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94.39%~100.00%,部分头孢菌素耐药,对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无耐药性。革兰氏阳性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有高度敏感性。 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相对敏感,在临床治疗新生儿肺炎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细菌;抗生素;微生物敏感性试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b)-0144-04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1-2],每年全世界由于肺炎所导致的新生儿死亡人数约为200万[3]。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加快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时开展新生儿肺炎病原学监测,了解分布及其耐药特点,可帮助临床医师有效、合理地选择抗生素,尽早的治愈感染性肺炎患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4年新生儿科收治的759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2014年1~12月共收治新生儿肺炎住院患儿759例,病历资料显示体征、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结果均符合新生儿肺炎诊断标准,其中男474例,女285例;日龄为生后4 h~28 d,日龄0~7 d者213例,8~28 d者546例,平均日龄(8.97±6.85)d。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 使用一次性咽拭子,经口插入患儿咽喉部收集呼吸道分泌物,置入无菌试管中,气管插管的患儿使用负压吸痰器,收集下呼吸道痰液或肺泡灌洗吸出液,立即送检。

1.2.2 细菌培养及鉴定 收集标本分别接种于羊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置于5%~8%CO2环境中培养,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致病菌,将病原菌配制0.5麦氏单位菌悬液经Phoenix100细菌鉴定系统的革兰氏阳性菌鉴定药敏复合板和革兰氏阴性菌鉴定药敏复合板进行鉴定;6株真菌病原株使用珠海黑马公司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Bact-IST进行测定。

1.2.3 药物敏感试验 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株采用WHO推荐K-B纸片法,药敏试验质量控制使用标准菌株进行监控,结果判读依据美国实验室质量标准(CLSI)2013推荐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5.6统计软件对细菌鉴定数据及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情况

共收集新生儿科送检呼吸道分泌物标本759例,分离病原菌245株,分离阳性率32.28%,病原菌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中产ESBLs菌77株,占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株的36.84%。

表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2 革兰氏阴性、阳性菌株的耐药率

革兰氏阴性菌株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以葡萄球菌菌属为主,两种病原菌耐药率见表2。

2.3 产ESBLs肠杆菌科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

产ESBLs肠杆菌科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情况见表3。

表3 产ESBLs肠杆菌科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n(%)]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4-5],合理选用抗生素,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治疗新生儿肺炎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与相关文献报道[6-12]一致。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以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株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此外还分离出真菌6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5例,克柔念珠菌1例;临床感染病例中肠杆菌科细菌已成为主要病原菌,这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13]一致。本研究中排名靠前的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皆为肠杆菌科细菌,从表2、3可以看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无耐药,对于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的菌株,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但由于该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大量应用,近年来已有报道称出现少量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菌株[14],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较低,可作为相应菌株选择性用药,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相对较高,可减少使用,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应避免使用;ESBLs是一类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环内酰胺菌素的β-内酰胺酶,但不水解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其产酶基因可在种间或属间转移,引起更多的细菌产生ESBLs,同时产ESBLs细菌往往携带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引起多重耐药,从而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15],而新生儿的免疫防御功能水平较低,更易感染产ESBLs菌,本实验结果也显示肠杆菌科中产ESBLs菌检出率高达36.84%。为了延缓产ESBLs菌的产生与流行,应加强临床医师对耐药菌感染的意识,治疗时应尽量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比例,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但可被舒巴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临床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加以应用。虽然对于不产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菌株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较为敏感,但考虑到对儿童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谨慎使用。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利奈唑烷、替考拉宁、奎奴普丁、利福平、万古霉素较为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由于万古霉素副作用较大,对儿童副作用较大,可作为控制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慎重使用。检出的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药敏试验显示,白假丝酵母菌对特比萘芬完全耐药,对咪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较高,对氟康唑、氟胞嘧啶、克霉唑较敏感,对酮康唑和二性霉素完全敏感。临床可以有针对地选择性用药。

总之,应持续地监测病原菌分布构成情况,分析耐药菌株的耐药率变化并及时反馈回临床一线,指导医师合理选用抗生素,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加强院内控感工作,阻断耐药菌株的传播,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石翎雁,王晓红,王新平.新生儿死亡情况评审资料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2,27(20):3131-2132.

[2] 赵翠香,雷银香,李品洁.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79.

[3]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l:401-405.

[4]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

[5] Wei SH,Chiu HH,Hung KC,et al.Epidemiologic trends in nosocomial bacteremia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J Micmbiol Immunol Infect,2005,38(4):283-288.

[6] 古锐,余加林.用PowerBuilder建立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变化动态监测系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31-35.

[7] 夏世文,付春花.2003~2005年新生儿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的变迁[J].中国新生儿杂志,2006,21(5):271-274.

[8] 杨锦红,郑敏巧,李向阳.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7):411-412.

[9] 林茂锐,李明友,游楚明,等.新生儿血培养的病原菌及耐药状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12-1813.

[10] 吕奎林,王丽雁,廖伟,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检测及细菌药敏分析[J].重庆医学,2012,1(41):33-35.

[11] 代玉静,罗春玉,王伟忠.1042例新生儿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7):4441-4443.

[12] 李志萍,于小免.新生儿肺炎病原菌构成及药敏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7):67-69.

[13] 叶慧芬,杨银海,陈惠玲,等.2003年广州地区常见病原菌耐药性调查[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27(10):602-605.

[14] 董亮,吴大玮,孙恩华,等.山东省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0):694-698.

[15] 尤灿,李先斌,黄彩芝,等.2164例新生儿肺炎需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4):345-347.

(收稿日期:2015-03-09 本文编辑:许俊琴)

上一篇:人文关怀护理在眼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 下一篇: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