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更焦虑?

时间:2022-08-29 04:00:02

现代人为什么更焦虑?

两个月前,《新城乡》做封面报道“你离中产有多远”时,我曾储备了一个“优质”的采访对象:王文锋,36岁,名校毕业,成都一家中型电商公司的“元老级”人物,妥妥的中产。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采访成,没想到这次做封面报道还是见到了他,只不过话题换成了“焦虑”。

“我幸福吗?当然幸福。别人还在挤公交时我已在高档写字楼里喝咖啡,单身狗还在满大街找女孩子搭讪时我儿子已经要上小学。”王文锋话锋一转,“但我很少笑,常常骂人,老觉得压力追着我快喘不过气了还得撑着向前跑。”

王文锋的办公室位于成都城南一座高档写字楼的22层。从上面望下去,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可他没心思欣赏这城市夜景,一忙就忙到晚上九十点钟,经常回家后还在阳台上抽烟,抽完后又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现代人欲望膨胀,无力消解,只有焦虑。”望着窗外的繁灯,王文锋如是说。

转型期,更焦虑

上世纪70年代安东尼奥尼所拍纪录片《中国》的部分段落,呈现了那个年代国人淡定的一面。倘若这位意大利导演今天再来,恐怕会发现中国淡定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有燎原之势的焦虑感。

今天的一代人早已无饥馑之虞,并且因为经济、科技、文化等水平的极大提升,远比以前更富裕、健康、长寿,享受更大限度的自由。可为什么现代人不仅没有轻松起来,反而越来越焦虑?这个“心病”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光顾这个时代?

进化生物学认为,原始人最初的焦虑体验,来自对野生动物尖牙利齿的威胁警示。而当我们不再是老虎和狮子的猎物时,却必须承受来自心理以及更广泛精神层面的压力。美国精神病医生杰弗瑞・坎恩相信,是更高文明所要求的技术、独立、平等、创造力,刺激了我们生物性的焦虑反应,因为它们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焦虑是选择的伴生物。当你能相对“自由”地选择时,焦虑即空前增加。独立和自由必然以焦虑为代价。这也许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何现代人更容易焦虑:世界那么大,我却难拥有。

“后工业社会大部分社会问题,都可以归咎于部分社会成员对于自我价值感的不满。”美国伯克利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尼尔・斯迈瑟在其学术著作中这样说。这也就是为什么深山中毫不知晓外面世界的老妪可以乐呵呵地活过百岁,而看上去什么都不缺的城里人却总感觉“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把这称为“魂不附体”效应。即作为“跑步进入现代化”的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心理所能协调的程度,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消化完的焦虑,被我们压缩到几十年来承受。在这个“压缩饼干”的时代,压力最大化,欲望最大化,因此焦虑最大化。

“焦虑的一个特点是未来倾向,有焦虑障碍的人一般都不会活在当下,而是担心未来有不好的事会发生。当我们没有精力、时间静下心,审视、肯定当下的自己,现实把控和未来预期之间长期失衡,那么焦虑这列直冲而过的列车,就会把你打倒。”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苏德中说道。

适度的焦虑是我们的良师。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威胁或脆弱之处,提高对环境的警觉性,还促使我们想象和规划未来。

越努力,越焦虑?

采访中王文锋提到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当焦虑感无法压抑下去时,他常会在下班后跑到附近公园里的长椅上坐一阵,“那里甚至比家里的床都要温暖”。只有在那一刻,他才感觉能松一口气,如水的夜色自然地隔绝出了一个小世界,暂时将看不见尽头的焦虑挡在了外面。

另一位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的游戏运营工作者则提及了另一个难得让她感到心安的瞬间:一次她坐火车卧铺出差,夜深后,灯也暗了,一切都安静了下来,她躺在火车卧铺上,静静听着列车碾压在轨道上发出的有节奏的轰隆声响,忽然希望这火车能一直开下去,“这样我就不用去思考明天该往哪里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自己本身已经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并且“明明已经可以开始吃老本,却还要和别人拼努力”。然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努力并没有让他们笑看风云,反而内心一直有一种恐慌,让他们无法松懈,越是努力,越是焦虑。

一种解释是内心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正如王文锋的感受:目前所得的一切都是易碎的、可逆的,而努力得越多则意味着所付出的成本越多,从而更加担心一旦失败后一切归零的后果。

心理咨询师“船长”则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视角:焦虑是对过程的焦虑,当我们只想更快地得到结果,那么过程就会让我们焦虑。“大多数人都只想着努力做一件事来带给我们成功,却从未打算有耐性地去和这件事相处。总希望过程越短越好,最好没有。但现实是这个过程不仅存在,而且长期存在。”

于是乎,努力和焦虑,相生相伴,像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

被误解的“良师”

“焦虑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有学者认为,焦虑在人类祖先发展思考能力、以及运用象征和工具来拓展活动范围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现在在内心深处时时感受到的躁动与不安,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远古时代一种社会本能的召唤。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威胁或脆弱之处,提高对环境的警觉性,还促使我们想象和规划未来――人类是唯一拥有这种能力的生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克尔恺郭尔认为,焦虑是我们的良师。

问题的关键是在于:适度和调整。焦虑就像是健身房里的杠铃加重片,适量可以让你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则会让你痛苦不堪并且崩溃。王文锋时常会想起读书时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无压力轻飘飘。摩擦力加压力产生动力,这是中学物理讲的行车原理。适度的压力是前行的动力。而如何保持焦虑“含量”在合理范围,还得靠人的自我调整。

研究发现,动物在逃命或追捕猎物时,也会产生焦虑情绪,但危机一旦结束,焦虑反应就会自动关闭。而作为更高级的物种,人则很难控制自如。这就是斑马不会得胃溃疡、而人会被焦虑折腾生病的原因。

在很多时候,焦虑是非理性、“杞人忧天”式的。我们常会因一件小事而“脑补出一场大戏”:工作搞砸了怎么办,万一失业了怎么办,还有30年房屋贷款没有还清,小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还没有着落……然而,就像马克・吐温所说,“我是一个遭遇了很多不幸的老人,其中大部分从未发生过”。

既然如此,不如改变思维方式:活在当下,体验过程。诗人纪伯伦曾写了一句他那个时代的“鸡汤文”,放在今天也仍有意义: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去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同行 下一篇:风险管理应用于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