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深层结构的把握

时间:2022-08-29 03:39:49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深层结构的把握

摘 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学生、具体文本以及教师备课的具体实践来挖掘文本的深层结构。这是切入文本的最佳入口,也是展开阅读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读者 文本 深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10-02

作者简介:夏正兵(1977―),江苏扬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江苏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

一、为何必须挖掘文本的深层结构

(一)就现今教学环境与教育实际角度而言

在具体的高中语文实践教学工作中,阅读教学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在高考考查中占极大的分值),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如何展开教学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繁琐的事情,按照文本的顺序――过于呆板;迎合学生兴趣进入文本――又过于讨巧,开头不错,难以保证进行过程中的顺利;或者是在情感与技能两个层面间摇摆,着重于情感熏陶――有点近似品德课,少了知识技巧;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有了实用,少了美,语文课总少了点语文味。所以,笔者认为对文本的把握一定要有个贯穿在文本教学中的抓手。我们需要如此认真深刻地研读文本,并能够高效认真地传授阅读技巧,这应当成为我们备课授课时的一个重要要求。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深入挖掘文本。

(二)就教师和学生角度而言

教学阅读文本需不需要教师深度解读?这个问题简言之即为教师需不需要深层次备课。从某个层面上讲,老师与学生同为文本的读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只是老师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的读者,同时承担着一份解读文本和传承文化技能的责任。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深度解读文本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教师的本分。深度解读文本的教师,作为一个传“道”的特殊的读者必须尽可能走近作者,必须擅长将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地传达给更多读者(学生),但如果光是传道反而简单,这里还要涉及功利性――语文陶冶背后不可或缺的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应试的功利性――学生的应试技巧以及技巧背后的客观的分数。另外,同样特殊的读者群体――学生――他们具备更多的思维多样性与跳跃性,他们本身对于教师教学就是一个挑战。教师必须深度解读,才能面对无限生成的课堂,面对众多学生纷繁复杂的问题,才能逐步引领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体悟文本,进而实现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

(三)就文本角度而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本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本是一个“可写的”文本,一个韵味深长、涵义深厚、期待着读者不断解读的文本。这需要我们在文本的语言表述背后尽可能地挖掘它的所指,进而挖掘它的深层结构。“作品死了”,这个观点强调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环境的改变,我们更应当在挖掘中找出文本所体现出的当代意义。

同时,文本本身就暗含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西方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就是力图通过对各类作品的简化、归纳,找到隐藏在一切故事之下的那些基本的叙述结构,由此达到对于不同叙事作品的普遍性的解释。这种解读方法如果长期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那么学生对于这类文本的解读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二、教学实践――文本结构的深层解读

近年来,笔者用苏教版语文教材上了几节公开课。现将它们分成以下类别:抒情散文《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必修二)、《想北平》(老舍,必修一);写人叙事散文《老王》(杨绛,必修三)、文言文人物传记《淮阴侯列传》(司马迁《史记》,《〈史记〉选读》);杂文《略论中国人的脸》(鲁迅,《鲁迅作品选读》)。

《听听那冷雨》中暗含着一个结构:思雨―慕雨―嗅雨―听雨―忆雨,这样一个深层结构既使看似形散的文章聚合到了一起,而且也使学生又一次品悟到散文写法的妙处。而在教学重点的环节设计之中,就可以单单突出听雨这一节的语言特色,突显教学中的语文味,品味这一节的情感并探究全文浓浓的爱国情思。

《想北平》一文,细心的教师研读文本后会发现文章的重点在1到3小节,是在写“想”,4到7小节在写北平的特征,最后一小节再次抒情。如此一来,教学的课时详略安排便显山露水。

《老王》这样一篇貌似简单的写人叙事散文,看似写底层人身上的人性光辉,细细读来,让人为之一颤。最后一句“幸与不幸”方是文眼,方是切入文本的关键,看似在写老王的不幸与我的幸运,实则却是在复杂的背景下、不幸的生活状态下,写“我”忘却安抚另一颗同样不幸心灵的“愧怍”,如果这“愧怍”让作者有悔之晚矣之感的话,那么这就是作者最大的不幸与幸运。如果把这不幸与幸运理解、传达得深透,那么教学中的细节赏析与情感熏陶绝对是到位之极!作者这样一个自省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让读者记忆深刻。

《淮阴侯列传》最重要的段落在于末尾的“太史公赞”,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原因正在于这一段语言恰好是反语。反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情感又贯穿文本始末,因而如何探究反语又必须从文本里面来加以探究,这个问题就可以设置成如何从文本中的细节来探究韩信是否谋反?探究之后,对作者的情感倾向便了然于胸。

三、总结

如何做到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这需要教师首先要有认真严谨的教学与备课态度。其次是认真钻研的精神,需要钻研得深透,需要尊重文本。再次是注意总结方法,如《听听那冷雨》与《想北平》,当注意抒情散文的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抓住其中的魂灵;扣住《略论中国人的脸》的文题,这张“脸”贯穿文章始末,形象的语言讥讽的特征使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具有极深的形象性与逻辑性;《老王》这一篇,它的文眼在末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句如当头一棒,让人深思幸与不幸,发人深省。《淮阴侯列传》与《老王》则颇有几分相似。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这样一种深层次的文本解读,这既是对文本的尊重,对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的尊重,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唯有如此,教师方能在教学中获取解读文本、传授语文之道的愉悦。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刍论 下一篇: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几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