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时间:2022-08-29 12:41:22

试析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摘 要: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面临心理、社会保护、社会排斥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监狱管理不到位、相关法律或制度不够健全、大众思想观念对刑释人员的禁锢以及刑释人员自身因素等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刑释人员;刑释回归;问题及原因

刑释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历来备受关注,对刑释人员给予必要的帮扶救助是世界各国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措施之一。学者们也关注刑释人员的回归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采取不同研究方法对刑释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刑释人员的成功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的刑释人员仍然面临心理、社会保护、社会排斥等方面的问题,这给他们的社会回归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一、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不同的刑释人员因其服刑时间不同而心理各异。长久的监禁生活使得他们的环境、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早已与服刑前的人际网络脱离。刑满释放往往会打破他们服刑后期相对情绪稳定的状态,而产生了同释放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反应。服刑人员在释放前都普遍存在对就业的向往、怕受歧视、婚姻恋爱、社会化、形势和环境、重新犯罪六个方面的心理。他们一般都会有发挥自己在服刑期间所学到的一技之长的愿望;害怕受到家人、邻居等众人的冷落和歧视;重返社会后有逐渐学会适应形势和环境、痛改前非、“牢内损失牢外补”的愿望以及重新振作起来、融入社会的决心,力求做一个守法、知法、懂法的公民。

造成刑释人员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二:其一,与其服刑期间的监狱教育有很大关系。由于受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和注重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监狱教育的三大手段――“教育、监管和改造”中的“教育改造”工作被其他工作削弱,变成“重监管,轻教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缺乏针对性,重视入监教育,轻视出监教育等。其二,刑释人员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贵州省民族地区,民族民间的传统观念或习俗对刑释人员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社会排斥问题

社会排斥概念最初是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如今社会排斥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政策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研究领域所重视,并成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社会排斥有两种含义,一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排斥相关,另一种指某些特定群体社会公民权利的缺失。排斥的危险来自两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二是社会关系和主要的社会网络。吉登斯认为社会排斥也指社会网络的有限和薄弱,这导致了隔离及与他人的联系程度很低。受社会排斥的对象往往会在社会上处于一种不利状态, 他们得不到相对较好的职业和社会的认同。这种现象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背离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

1.就业排斥

刑释人员在劳动力市场遭受着排斥,这种排斥包括绝对就业排斥(无法就业)和相对就业排斥(边缘就业)两种。在通常情况下,多数刑释人员是可以就业的,但他们找到的多为付出多、待遇低的工作岗位,或者为临时性或不稳定的工作。在择业范围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乡规民约对他们也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诸如教育行业,公、检、法系统等的职位都与之无缘,更不用说在族内承担一些与民俗有关的工作了。

2.婚姻和家庭排斥

犯罪给婚姻和家庭带来影响是极大的。犯罪会给其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给亲人带来伤害,导致家人对其不可避免的失望、厌恶或憎恨的情绪或心理。具体表现为:①婚姻关系破裂被解除,或者是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或感情淡漠;②恋爱或结婚受阻;③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关系疏远,甚至有的被家人遗弃。

3.社会交往排斥

刑释人员所面临的社会交往排斥有主动排斥和被动排斥两种情形。主动排斥是指刑释人员怕在熟人面前暴露自己不光彩的过去,出于自卑心理,出狱后自动缩小或完全脱离以前的交往圈。另外,改邪归正的刑释人员也会主动与以往的不良同伴群体脱离关系;被动排斥是指以往的朋友和熟人疏远和排斥刑释人员,同时也有可能被以往不良同伴所排斥。当然,也有一些不思悔过的刑释人员会自我排斥于社会的正常群体而重新回到以前的不良同伴行列。这种情形在族内最为突出,因为在族内其他人眼里,刑释人员是本民族的败类,人们一般不会与他们交往,这就给这些刑释人员重新回到以前的不良同伴行列提供了很大的机会,也增加他们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刑释人员遭受排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政策上对刑释人员的限制。有些法律政策直接限定了某些具体职业不能由刑释人员从事,或者是某些具体职业不能由某些类型的刑释人员从事。二是大众思想观念对刑释人员的禁锢。在社会上,犯过罪的人往往会被长时间地贴上“坏人或者危险人物”的标签而受到人们深深的歧视。三是刑释人员自身原因。刑释人员所拥有的资源较少,在社会中很难吸引人并与之互动。从韦伯的“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看,在当前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的时代,许多刑释人员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文化程度不高,拥有的声望资本也是少得可怜,因而处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层,更容易受到排斥。

三、社会保护问题

我国的刑释人员保护制度主要对刑释人员采取安置、帮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措施和政策,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成功融入社会。在此项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服刑人员刑释后保障安置制度落实得不好,导致有些刑释人员的安置不到位,甚至还没有真正把对刑释人员就业安置的问题提到应有的位置,有些诸如对刑释人员的档案管理、归属地跟踪登记等实质性、程序性问题尚未切实解决;部分刑释人员的人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些出狱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刑释人员的生活存在很大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的认识、相关制度或组织以及刑释人员自身对应能力有关。一是在认识层面上,人们对刑释人员的社会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社会的管理阶层及与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相关的管理部门、刑释人员及其亲属等认为,对刑释人员进行必要的社会保护能够促使其成功回归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利于维持社会和治安的稳定;社会成员中有的认为,刑释人员如同妇女、儿童、残疾人一样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应当得到社会特殊的保护。有的则存有报应刑罚思想,认为不应当给予刑释人员特殊的社会保护。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缺失,且缺乏统一的管理。我国在对刑释人员社会保护所发出的部分通知、意见等其法律效力明显不能够适应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需要;在执行刑释人员保护政策的实践工作中,由于工作重视以及开展程度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实际效果;民间因严重缺少制度方面的引导而导致缺少对于刑释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宣传的力量,民众对刑释人员社会保护的原因、目的、途径不了解。三是刑释人员自我适应客观环境的能力较差。刑释人员因自身的调适能力较差,很难在短期内走出以前长期养成的“监狱化”的行为习惯,去调适情感、寻找就业机会、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重新适应社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刑释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成为他们步入新的生活的巨大羁绊。成功解决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意义重大。对国家而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功融入社会,不仅对于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刑释人员来说,解决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自身问题,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打开人生新的一页,成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另外,我们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做以上探讨,以引起更多人关注这一问题,对刑释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建春.刑释人员心理及其社会治疗[J].社会,1991(2).

[2]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

(作者单位:彭小娟 贾效儒 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黄娟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上一篇:帝王尘事 23期 下一篇: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