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期问题儿童性格发展与教育

时间:2022-08-28 10:13:37

学前期问题儿童性格发展与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前期不同类型儿童父母亲的访问,针对父母亲状况、管教态度、批评场合及管带情况等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因素作了总结。认为儿童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除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合理的后天教育作用非常重要,父母亲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应非常重视。

【关键词】学前期;问题儿童;教育

根据有关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表现出若干个阶段,把三岁至六七岁儿童称为学前期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个年龄段是性格形成的非常重要时期。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他著有《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一书,阐述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及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优秀的性格品质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人的性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特征,它的形成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关性格的形成有人简单地认为是先天遗传的,对性格的形成抱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态度,听任其发展,也有的人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功能,认为教育可以让人的性格向任何预定的方向发展。这是在培养儿童性格形成中常见到的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人的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在内,也离不开后天的教育。人的性格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家庭、同伴和学校。其中,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父母教育方式等)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所谓父母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众多的研究文献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自尊、品德、攻击行为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发展均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近几十年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以及父母教育方式与问题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者探讨较多的一个课题。

一 问题的提出

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不良的生长环境、意外事故和疾病或是不良的营养结构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系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发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6-8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开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对提高人口素质十分重要。近20年来,对儿童心理偏异的危险因素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本人多年的学前教学工作与研究,发现学前期儿童有行为问题的现象较以往突出表现。这对以后的入学教育来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是家庭不和谐的一个诱发因素。研究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总结经验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非常紧迫。通过走访8名家庭环境比较类似的儿童(6女、2男,4-7岁)的母亲,发现在家庭环境比较类似的情况下,由于在教育与培养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子女的性格差异极其显著。说明了在子女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与方法。

二 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因素

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因素大致可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自身的特点,如父母对待生育的态度、做父母的期望和准备、婚姻和谐程度、父母的受教育背景等;二是子女的特点,如子女的性别、气质与性格特点等;三是家庭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态学家Bronfenbenner在家庭环境的研究中曾把家庭外部环境区分为两个层面:中间系统和外部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家庭成员所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学校或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家庭不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决定着家庭生活的一些条件的系统或环境,如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特点、自然与物理环境等。Bronfenbenner指出,不管是中间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对家庭中亲子间的互动有影响,近年来有关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教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儿童对这些行为的知觉而发生作用的,即父母的行为只有在被儿童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对儿童的发展发生作用。同时,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报告和子女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知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在探讨父母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时,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认知上,而不是单独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同时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继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狍姆林特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她的解释,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而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却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根据狍姆林特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新形势下如何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进程 下一篇:学具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