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知识模型研究

时间:2022-08-28 07:46:43

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知识模型研究

[摘要]从统计数据出发对网络舆情与政府的密切相关性进行论证,围绕网络舆情的特性,提出知识本体、知识需求本体和知识节点的相关概念,并依据知识场原理构造网络舆情的需求空间模型和政府知识本体的空间模型。基于知识网格和知识地图的技术,建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知识节点层次模型和政府知识服务网络的物理拓扑图,解决网络舆情知识供需之间匹配与互联的结构性问题,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知识模型知识本体知识地图

[分类号]D035

1、引言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传统媒体所无可比拟的突发性、匿名性、互动性与群体极化性等特征,兼之我国网民数量日益增多,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播信息、发表言论与抒感的主要媒介。国内外任何热点事件的发生,都能迅速在网络上曝光、转载和传播,从而引起网民的不断跟进与讨论,逐渐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公众情感倾向和政治态度倾向,并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即所谓的网络舆情。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成分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把握网络舆情事件发展趋势的特点,结合政府自身信息资源构建知识模型,实现应对网络舆情的决策支持是我国政府在信息时代执政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也是现有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未涉及的领域。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索我国政府在当前网络信息爆炸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模型,对提高政府执政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网络舆情热点分析

具有权威认可度的人民网舆情频道在2010年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中统计了来自五大网络社区(天涯、凯迪、强国、新浪论坛、中华网)和新浪微博的主贴和跟帖的数据:排名前20位的重大热点事件中,关联帖总数超过5万条的事件有13项,其中发帖数超过10万条的事件有7项,超过100万条的事件有2项,如表1所示:

这些热点事件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体现了中国网民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通过对这20个热点事件发展始末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其与政府行为的密切程度,笔者将这些热点事件分为三种类型:

·直接相关。与政府行为有高相关度的网络事件:首先,相关政府部门作为行为主体在履行其计划、组织、领导或控制的政府管理职能过程中直接导致事件发生;其次,舆论焦点直指政府处理相关事件的态度和做法。

·间接相关。与政府行为有较高间接相关度的网络事件,主要包括如下两种情况:①事件过程明朗、责权清晰,政府介入行为遵循常规程序且有切实的法律依据,一般不会导致负面的社会影响或网民争议;②此类事件涉及社会道德和风气等问题,虽不需要执政者的直接介入,但仍有待于政府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上予以正确的疏导,目的是树立科学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

·基本无关。属于丰富网民精神生活的见闻、趣事、话题等网络舆情事件。这类事件一般不涉及公众利益,不会造成有害的社会影响,对于此类事件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冷处理”,无需干预或介入。

结合分类标准对表1的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可以得知,在2010年度排名前20位的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事件占70%,从发帖数量上看,涉及政府行为的帖子数高达85%。然而,高相关度并不意味着政府的高关注度和更有效的决策过程。以“723”特大动车追尾脱轨事故为例,事发当晚,就有网友通过微博迅速曝光转载了这起事件,一时间网络上各种消息报道铺天盖地。铁路运输系统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的重大事故与政府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很高的相关度;事故发生以后,作为相关政府机关,铁道部的第一要务是对事故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并向公众给出关于事故起因的科学合理的解释。然而,“723”事故与铁道部两者间的高相关度显然不能印证铁道部对事故处理过程的决策的合理性:事故发生不久后,铁道部发言人在对事故原因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于新闻会上道出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的”此类不智言语,非但没有缓和事态,反而引起公众更大的不满。事实上,就事故本身而言,铁道部和广大网民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即对事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然而,由于事故突发,铁道部在短时I司内难以收集和掌握足够的信息,出现决策失效的情况。如果存在及时有效的政府知识供应体系、实现决策知识的“按需供应”,那么决策者就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应对各种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决策环节的效率和效果。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知识供应的过程,可以类比于现实世界中的物流供需链:供应商的货物通过运载工具传送到客户手中,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拥有广泛的知识源,通过政府知识模型的构建,能够实现知识供应,满足决策者应对网络舆情时的知识需求,如图1所示:

经过文献分析,目前研究网络舆情的文献资料中半数以上的研究成果均集中在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控制策略和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控技术上。前者虽然不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好观点和好主张,但普遍存在口号多实证少、建议性强实操性弱等问题;后者通常被认为是解决网络舆情的关键问题所在。然而事实证明,单纯的监控往往治标不治本,对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情,监控和屏蔽往往起不到有效作用,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信息渠道,更让监控的功能疲于应付。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正面解释并展现出积极的解决态度比刻意淡化和隐瞒问题更能发挥好的社会效应。因此,本文从构建政府知识模型的角度出发,开展网络舆情知识供需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政府智商”和决策水平,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学习力,从而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并化解网络危机。

3、网络舆情与政府的知识空间模型构造

3.1 网络舆情的知识需求空间模型的构造

知识需求是知识供应的基础,也是政府构建知识服务网络的前提。网络舆情的知识需求主要源自于网民对事件的质疑,这些质疑需要大量专业和可靠的知识予以回应,越及时、越科学的官方回应越能有效地平息网络上的负面评论。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结构复杂、重复性高,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舆情的知识需求进行整理、规范并建模。本文把网络舆情事件中每个具有独立知识诉求、不重复、定义清晰完整的问题计量为一个知识需求单位,称之为知识需求本体(knowledge de-mand ontology)。这些知识需求本体以某一舆情事件为核心产生了知识需求的融聚,这种融聚力随着事态的扩展不断增强,需要大量的知识源的供应,从而产生了负极效应。与之相对应,本文将每个独立、不重复且完整的概念、方法、原理以及专家和实例都单独计量为一个知识供应单位,称为知识本体(knowledge ontolo-gy);含有一个或多个知识本体的知识实体单位(诸如研究所、咨询机构、大学等)称为知识节点(knowledge

上一篇:基于放射树的《中图法》可视化实现 下一篇:基于行为科学的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