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课程表中的“教育”

时间:2022-08-28 06:24:08

隐藏在课程表中的“教育”

随着上世纪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课程理论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世界各国随之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学生的个性发展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何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表成了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在这方面,很多国家已经作出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表还是沿袭了凯洛夫时代的教育传统,只有个别学校对课程表进行了改革的有益探索,使个性化的课程表得以实现。然无论是旧有的课程表还是新式的课程表,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信息,需要我们深入解读。

一、“另眼相看”课程表

课程表作为服务于学校教学的日程安排表,是学校里最常见的物件之一,它表示学校所安排的教学课程,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分配。[1]课程表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存在于教师的教学中,也存在于学校管理者的课程管理中。课程表与在校的每一位人员息息相关,他们对它是那么熟悉,并听从它“指挥”。如果按课程表使用的主体来分类,课程表可分为学校课程表、教师课程表、学生课程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学生课程表。“对学生来说课程表就是同他们直接相关的课程计划”。[2]

我们所熟知的课程表是一张四四方方的表格,由横栏和竖栏组成,它里面填满了学生每天要学习的各门课程及上课的相关信息(如表1)。其实,课程表像其他的日程表一样,对学生一天的在校生活进行了规划与分割。不同的课程表代表了不同的学校生活。[3]学生的学校生活离不了课程表,因为课程表为他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指导信息。首先,课程表告诉学生一学期或学年内他们所要学习的课程门类,如英语、数学、语文、生物等。其次,课程表告诉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上下课,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另外,还有些课程表里会写上上课的具体时长、上课的地点、代课老师的名字等,这样的课程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然而,课程表真这么简单吗?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课程表“另眼相看”。我们不仅仅要看到课程表表面的信息内容,更要看到其中隐藏的、丰富的教育信息和价值。可以说,课程表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只是其冰山一角,“被淹没在海水中的大部分”还需要我们不断发掘,揭示其教育意蕴。在一张张静态的课程表背后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权衡与协作关系的写照,以学校的管理理念为支撑,课程表中隐藏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时间观念、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观、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等。虽然这些并不是课程表中所隐藏的“教育”全部,但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却是最重要的方面。

表1 某市十一中学七年级(五)班课程表

二、课程表里的“玄机”

在课程表这一条条由横竖线交叉组成的格子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呢?笔者对某市十一中学的课程表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搜集到课程表32张,现摘选七年级(五)班的课程表(见表1)与北京市十一学校某位同学的课程表(见表2)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解读课程表中的教育意蕴。

(一)隐藏的教育理念

如果说课程表使用者――学生是其第一相关人的话,那么课程表的第二相关人就是它的制订者了。学生的课程表是学校课程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怎么安排学生的课程表,反映了学校课程理念和办学宗旨。从课程表的弹性和个性化上来看,它反映了学校是以管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一张课程表里从早到晚填满了必修课,无疑这是应试教育理念的产物。如果一张课程表里留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机会,它便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表。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都应该加入到学校教育中来。理论上讲,课程表的制订应该由学校管理者和上述人员的广泛参与,有学者指出成立“课程表编制委员会”[4]便是这一理念的反映。从课程表制订者的参与度上来讲,如果一张课程表是由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的,便反映了学校对新课程理念的践行。一张课程表从无到有,需要制订者的设计与策划,除了考虑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还需要考虑使用者(学生)的需求,教育理念隐藏其中。

比较表1和表2最大的不同便在于课程表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表1的信息简单固定(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课程),相比之下表2的信息丰富灵活(不同的地点、选择的课程、选择的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源于两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笔者调查了某市十一中学所有的课程表,如很多学校一样,该校实行班级课程表,每一位学生的课程表大同小异,课程安排紧凑,选修课程和活动课极少,课程表受制于学校的统一安排,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只是按部就班的执行者,反映了该校以学校为中心,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该课程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北京市十一学校有不同层次的必修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学校、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兼重,每一位学生的课程表都富有个性,反映了该校民主、自由、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二)隐藏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表就是课程安排的时间表,这个时间是显性的,如上下课的时间。然而,仔细研究课程表我们发现,课程表里还隐藏着许多的隐性时间。首先,课程表里的时间是学生在校的时间安排,那么,一天中的其他时间自然是学生的校外时间了,而且学生的在校时间和校外时间有一定的分配比例。其次,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仅仅是上课,还包括课间休息与午间休息,这些时间分别占总时间的比例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再者,就学生的上课时间而言也不单单是一种形式,有学科课程时间和活动课程时间,有必修课时间也有选修课时间,还有艺体课程的时间,这些课程的时间分别占上课时间的比例不容忽视。还有,我们可以看到课程表里每一门课的节数是不一样的,有的课程一周有五节或六节,有的课程一周可能只有一节,这就产生了课程表中的课时比例问题。另外,课程表中还隐藏着一节课的时长,上下午时间安排课程的差别,同一门课程在每一天的时间安排差别,重要课程的时间安排等时间问题。

表1为某中学七年级(五)班的课程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时间:星期和上下午。表中还应该有几个重要的时间信息:上下课的时间、休息时间和每节课的时长,由于这几个时间是默认的,表中没有注明。此课程表每天早上7点10分开始早读课,8点钟开始上午的第一节课,11点40分放学,下午14点钟开始第一节课,17点30放学;每节课默认为45分钟;每节课之间休息10分钟,中午大课间休息20分钟。当然,课程表中还隐藏着其他的时间信息。分析此表我们发现,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是从早上7点钟到中午11点半、从下午2点钟到下午5点半,共计8个小时。自然,一天中学生的校外时间有16个小时,在校时间占每天时间的3/1;学生在校8个小时中,每天有八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上课时间共6个小时,休息时间为2个小时,上课时间和休息时间分别占在校时间的4/3和4/1;我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此课程表中几乎没有活动课程,选修课和艺体课安排得也比较少,一星期内只有两节体育课,一节音乐课,一节美术课,只有总课时的10/1;另外,从此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外语、语文和数学每天都有安排,而且大部分都是安排在上午的前三节课或下午的前两节课,语文和外语大部分都安排在上午的前两节课,其中外语所占的课时比例最大,其次是语文与数学,分别占总课时的5/1、6/1、6/1。由此可见,从这张课程表中的时间安排来看,我们至少可以判断:此学校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在学校中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少,一天八节课几乎都是在教室上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外语、语文和数学上了。

(三)隐藏的评价

课程表里的课程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得好与不好自然也成了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从课程表的显性信息,如某一门课程被安排的时间量和配备教师中,我们可以看出某课程被学校的重视程度。如果一门课程一周之内有五到六节课,而且都被安排在上午进行,任课教师是班主任或其他重要的教师,那么学校肯定很重视这门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成了评价学生的重要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对学生评价的重要部分。课程表上安排较多的课程,学生自然会接受该课程教师更多的评价,那么,该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理念及态度也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在课堂上,长期受到某一位教师的评价,会渐渐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课程表里的评价隐藏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隐藏在教师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中,这样的教育价值我们不能忽视。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校非常重视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三门课程在学生的总成绩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这三门课程,为此语文、数学、外语学习得好与不好对学生的总体评价至关重要。笔者走访了该校一位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他们对该生的评价重在语文、数学、外语的成绩上,该生数学和英语成绩不是很好,教师和家长就认为他不是一个成绩好的“好孩子”,尤其是家长认为语文、数学、外语的成绩几乎是学生成绩的全部,由于该生的数学和英语的成绩不太理想,该生家长课外请家教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补习。不管最后学生的成绩有无改变,我们知道这样偏重的评价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公平的。还有一位学生,他的语文老师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笔者问他有关语文成绩的问题时,他的回答离不开对语文老师的欣赏和情感。原来,在语文课上他能得到老师的尊重,他形容语文老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从来不会责骂学生,在他的课程表里一周有八节语文课,他也因此经常得到语文老师的积极评价。相比之下,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丰富多彩,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元的,学生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不仅仅受制于成绩或某位老师的评价。

(四)隐藏的兴趣与个性

学生是课程表的使用者,自然是课程表的小主人。这个小主人是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他或她很清楚自己喜欢上什么课,喜欢谁上课,在学校生活中,他们总是带着这样的个性和兴趣。课程表里的课程不仅仅是规规矩矩的名称,它隐藏着学生在背后所付出的热情与时间。课程表里的课程理应反映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喜欢音乐,它的课程表里就应该给音乐提供更多的空间。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应该开设选修课。如果说必修课中隐藏着学生的喜好,那么选修课更能反映学生的个性与兴趣。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便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一位学生的课程表里填了许多有关美术的选修课,谁能说他不喜欢画画呢?由此可见,必修课程的背后是学生为此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选修课程的背后是学生的热情与乐趣,在课程表中就这样隐藏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表2展示了一张信息丰富、富有个性的课程表,这源于北京十一学校自由的选课制度,不仅选修课有的选,必修课也分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如表2中这名同学的语文选了2,数学选了4,体育选修课选择了排球和棒球,音乐选择了音乐剧,另外还选择了机器人。在学生这些选择的背后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学生自己的个性与兴趣使然,如果说必修课的选择是为了更适合学生的现有学习层次的话,那么选修的课程就是学生兴趣的指示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另外,此课程表中自习的选择和自主活动也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个性空间,正如表中所显示的那样,该学生的自习课分别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和地理,最后一节活动课灵活安排。

三、个性化课程表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个性化发展的人,不是统一模子下刻画出来的产品。在普及教育的前期,统一化的班级授课制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学习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表明,现在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时代,个性化学习需要个性化的课程表。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表受制于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表亟待改进。个性化课程表是对传统课程表改进的有益尝试,但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从课程表中隐藏的“教育”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其对编制个性化课程表的启示有如下几点内容:

(一)课程时间长短不一

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每节课的时间都固定为45分钟,有个别课程是两节连上,可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如表2中的音乐剧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注意时间,若要整齐划一地非要把所有课程都设定为45分钟是不恰当的。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建议取消传统的高中课表,而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制订各种长度的课时(J.Loyd Trump,1959)。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板块式课程表就是增加教师对学生有效指导时间的有益探索。美国有的学校采用的一种课段式课程表(Block-time Schedule),“课段不同于课时,可以指原来课时的延长、两个或多个课时的组合等”[5],这是一种有时间弹性的课程表。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清华附小的课时安排充分体现了对时间的灵活运用。该校的基础课时(主要安排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35分钟,大课时(语文、美术、书法等)60分钟,大课间(上下午各一次,开展各种活动)50分钟,小课时(晨读、习字等)10或15分钟。这样的课时安排是对课程学习的重视,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课程表中是丰富的时间信息,也是个性化课程表的时间体现。

(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自由选择是人重要的个性展示,对学生的发展来讲,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课程、喜欢的老师,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对学生个性的最大尊重。当我们这样讲时,就隐藏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学校里有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供学生选择。学校丰富多样的课程是个性化课程表的基础,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并举,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开设一定的选修课程,为学生选择留下更多空间,让学生可以选并有得选。不仅选修课可以选择,必修课也要有得选,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设置课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无形中必修课也变得更加人性化了。另外,课程多样形式的开展,如参观课、实验课、劳动课等。多样化的课程才能满足多样化、有个性的学生,让学生不拘于一种课程形式,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正是丰富多样的课程才能培养个性不一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表愿景才能实现,个性化课程表在学生不同的选择中生成。如表2的背后是北京十一学校200多门选修课程和分层级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个性化课程表强有力的支撑。

(三)课程表生成的多主体参与

个性化的课程表是独立的,适合某一位学生而不是一批学生。课程表的制订者,不是把学生看成一类客体的存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需要对每一位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进行民主设计而不是独断专行。那么,对学生了解最多的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家长、学生自己,让他们也参与课程表的设计,不仅是一种民主的体现,也是一种开放式教育的体现。但是教师和家长的参与是有影响力的指导与帮助,课程表的最终形成还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课程表的制订者和使用者不是分开的,而是合二为一的。学校管理人员是对学生个体了解最少的群体,为什么要让他们主宰学生的发展,替学生作出选择呢?个性化课程表的编制需要学校管理人员的参与,但只是课程的提供者与课程选择的帮助者,他们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对学生的选择进行指导,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多方的帮助下,学生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课程,生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总之,学生的课程表不只是简单的静态信息指示,其背后也是人力和资源的分配和协调,其中隐藏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深思,并对个性化课程表的编制也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平冢益德.世界教育词典[M].黄德诚,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95.

[2] 陈桂生.方寸之间的文章――课程表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7(5):22-32.

[3] 张礼永.课程表与学生的在校生活[J].上海教育科研,2008(4):27-29.

[4] 张晓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表编制[J].教育科学,2004(8):26-28.

[5] 张晓喻.美国中小学弹性课程表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9):43-46.

上一篇:让旅途更便捷的有趣小神器 下一篇:挂职基层 闪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