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

时间:2022-08-28 05:30:37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

摘要:目的: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和分析。

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喹硫平和氯丙嗪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第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值得推广。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151-01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达到8.5‰。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感知、意志行为、情感、思维方面存在着障碍,患者所产生的精神活动与周边的环境和内心体验完全不协调。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而非典型抗精神药是最佳的治疗药物。本院对喹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120例患者,严格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选取患者。所有患者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为15~56岁,平均年龄为29.45岁,病程为0.5~12年,平均病程为5.23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喹硫平(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初始药量为50mg/d,逐日递增,到第5天,将药量提升到400~600mg/d。

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片剂氯丙嗪(属于第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起始剂量为2~4mg/次,一日3次,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常用量20~40mg/d,治疗12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1.3疗效判定。根据传统四分法结合PANSS量表评定总分减分率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判定。痊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PANSS总分减分率≥75%;显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残余轻度缺损,PANSS总分减分率在50%~74%之间;有效:精神症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明显症状,PANSS总分减分率在25%~49%之间;无效:精神症状未出现任何变化,且PANSS总分减分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2表示,采用百分比进行分析,设P

2结果

疗效比较。经过12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痊愈28例(46.7%),显效17例(28.3%),有效11例(18.3%),无效4例(6.7%),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患者痊愈16例(26.7%),显效19例(31.7%),有效14例(23.3%),无效11例(18.3%),总有效率为58.4%。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发病病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是具有权威性的解释有三种,即神经生物学因素、遗传性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其中神经生物学因素由相关的神经生化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出现异常,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功能出现亢进症状,且中枢多巴胺水平会出现增高。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从而起到治疗效果的阻滞剂,但是服用这种阻滞剂后,患者的中枢5-羟色胺水平会出现异常。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对多巴胺受体产生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对5-羟色胺受体起到拮抗作用。而神经解剖和影像学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发病原因是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的脑组织出现萎缩,脑室逐渐扩大,沟回增宽。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何种药物是首要解决的难题。

3.2药物治疗。氯丙嗪是第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对患者进行过分抑制的情况下,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躁动症状,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幻觉、妄想,使患者的思想活动趋于正常。大量使用时,还会产生镇静作用,让患者可以平静下来。但是该药物会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使血管出现扩张,导致患者的血压下降,大剂量使用会引发性低血压,并对内分泌造成影响,且毒性较强,易产生不良反应。而喹硫平属于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以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产生作用。喹硫平对五羟色胺(5HT2)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而且还对脑部的多巴胺D1和多巴胺D2受体有亲和力。喹硫平对组织胺受体具有亲和力,而且对于胆碱能毒受体或苯二氮卓受体没有任何亲和力,因此,喹硫平毒性低,且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和概率也低。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75.0%,疗效显著。

3.3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第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亮蕊,陈旭冰,陈光勇,等.阿立哌唑的研究状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75

[2]段武刚,曾德志,徐良雄,等.齐拉西酮和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6):771

[3]于艳华,刘金光.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9):1341

[4]梁素霞,王进义,石国章.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J].海峡药学,2010,22(5):167

[5]黄峰.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14

上一篇: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诊治分析 下一篇:肺癌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病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