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岭南近百年

时间:2022-08-28 01:41:26

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个将领”,指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个将领。赵佗在公元前203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3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其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南越国共存在92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王宫赵佗城,繁花玉树转头空

考古工作者于1983年在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基建工地中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宫署御花苑;200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这些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国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甚至每块砖都可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

南越国宫署遗址由南越王宫殿和御花苑两大部分组成,面积共15万平方米,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将南越国宫署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有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此外,还发现了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特别有趣的是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而这里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地面还是会有木结构建筑,不过在西汉灭南越时已被放火烧掉。而曲渠弯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人造园林风格(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这种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是南越国宫署御花苑最突出的特色。

考古队在宫署遗址的一口南越井内清理出100多枚南越国木简。这批木简的发现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现整简和残简共100多枚,均为木质,文字最多的有23个字,最少的只有3个字,以12个字居多。简文字体多为隶书,也有篆书。在南越国宫署御花苑的原址上出土木简,这在国外极为罕见。这批简文的书写者应是直接服务于南越王室的书吏,甚至是南越国的书家高手。这批木简应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是“王宫档案”。它们从多个方面反映出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如宫室管理,多枚木简上有“出入”二字,可能是人或物品出入王宫的凭证;职官制度,简文中有“陛下”、“公主”、“舍人”、“左北郎”等官职名称,其中一些属首见,为传世文献所未载;而“陛下”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南越国割据一方、居国称帝的记载。这些南越木简从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国的多种制度,彰显出南越国遗址的历史真实性,也为南越国史提供了重要补充。

无人可解的南越国之谜

第一大谜团:“番禺城”存在之谜

南越王宫殿目前只挖掘出一号殿的一部分和二号殿的一角,35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只占遗址所在的广州儿童公园东南一个角,整个宫殿最精华的部分还在2万多平方米的儿童公园下面。宫殿找到了,但是在宫署之外还有没有一个城?据史料记载,秦末汉初时期全国有十多个商都,而岭南就只有“番禺”这一个重要的商都,来这里经商的人不少都财运亨通。专家推测,南越国宫署之外应该还有贸易区(市)、老百姓生活区(坊、里)以及城墙等,然而目前出土的东西中看不出这些地方的迹象。如果南越国宫署只是番禺的一部分,那么当时的城在哪里?城墙修建在什么地方?关于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答案。所以说,古番禺城的存在与否仍然是一个谜。

第二大谜团:印章上的外国人头像之谜

在南越王宫殿遗址里,人们可以看到多个朝代的珍贵遗迹错落交叠: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1600多年前的东晋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铺砖廊道等。在堆积成山的出土物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一枚大约5厘米高、质地坚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这枚象牙印章只有一个核桃大小,上面还有一道裂痕,来头却不简单。首先,这枚象牙印章刚好出土在唐代的铺砖廊道上,在它的周围还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国玻璃珠等。广州出土的唐代文物向来非常有限,令广州的考古学家有“盛唐不盛”之叹,它的出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南越王墓曾出土过五根象牙,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广州的象牙工艺制造史中间的空白得以填补。其次,该印章虽然没有打磨完成,也没有挑字署名,其上却大有乾坤――上面的头像无论从脸形还是发式上来看,都明显是一个外国人的头像。从形状上看,这枚印章不是中国传统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椭圆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椭圆形为主。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枚给外国人刻的印章,说明当时南越国就有外国人的存在。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广州聚集了几万外国人,尤以西亚阿拉伯人为多。那么,这枚印章上面雕刻的外国人到底是哪一国人?当时这一带外国人的数量有多少?他们为什么要聚集在这里?他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这些谜底仍有待揭开。

第三大谜团:南越王宫“石头城”之谜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西方古代建筑则是以石结构为主,一木一石,是中国与西方在建筑文化上的差异。过去一般认为,中国建筑在唐宋以后才大量使用石质材料,但是在南越王宫殿和御花苑,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石质材料,诸如石柱、石梁、石墙、石门、石砖、石池、石渠等,不一而足。整个南越国宫署简直就是一个“石头城”,部分结构与西方古罗马建筑有相通之处,这是非常罕见的。南越国宫署独树一帜的石建筑,是否意味着当时这里已经引进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人才?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史就得重新谱写了。

第四大谜团:石渠流向图形之谜

南越国宫署御花苑的曲流石渠尽显“皇家霸气”。这条曲流石渠约180米长,由北向南,再向东,注入一湾月形石池后又继续西流,蜿蜒贯穿整个御花苑。这条以观赏潺潺溪流为主要功用的渠道,从示意图上看,上部分是黄河“几”字形走向图,下部分也是“几”字形走向,总体的形状与黄河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可能并不是巧合,而是南越王赵佗当年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的证明。那么,实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赵佗自己知道了。

第五大谜团:“龟鳖石池”上的建筑之谜

御花苑中的龟鳖石池,池壁西边顶上有三条呈放射式的石梁,端部各有一口拳头大的榫眼,形如牛鼻。这些遗迹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启示――在这些石板、石柱和牛鼻石之上,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建筑覆盖整个石池,很可能是整个南越国宫署中最具亮点的一个建筑造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呢?有人认为是一个供帝王及后宫歇息、赏水、赏龟的凉亭,也有人认为是一个池上舞台,还有人认为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曲桥……但种种设想,还必须与原有的建筑设施和榫眼等相吻合。2000多年前的石池上盖建筑的结构到底是怎样建造的?又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随着进一步挖掘,南越国宫署独有的历史之谜还会有更多,历史遗迹的不完整,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还原真实的木糖醇 下一篇: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