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不能搞“政策割据”

时间:2022-09-30 10:21:18

补贴不能搞“政策割据”

虽然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一再强调,要“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开放市场环境,不得对补助车辆实施品牌、车型、产地、经销商等限制”,但据了解,试点城市采购的新能源车型,补贴几乎大都落在当地生产企业的囊中。

发展新能源汽车,事关国家能源战略、经济结构转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是为了更好地支持行业发展,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变革中找到突破口。然而,依靠补贴政策人为设置壁垒,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以及国家的经济战略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目前,在重庆和深圳两市已经出台和有待出台的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方案中,已经流露出“增强地方意识”的蛛丝马迹。譬如,深圳就规定消费者必须在购买“指定车型”并上“深圳牌照”才能领到补贴。重庆也设限为“户口在本市”的消费者购买“经市政府认定”的新能源汽车。而且,重庆的补贴政策并不限于国家规定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这无疑为长安杰勋混动版和志翔混动版这些“地头蛇”开了绿灯。

补贴政策的实施为车企进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人为补贴政策的“割据”这一行政色彩浓厚的做法,却与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其实,从国家的政策本意来讲,补贴的对象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不是具体企业。如果地方政府对外埠汽车设限,不但会形成市场不公,还将造成本地车企向政府部门要资源、要政策。拥有更多政府资源的本地车企容易造出“政绩工程”,却并不能真正达到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政策割据”壁垒呢?

首先,国家补贴政策应进一步细化。要严格禁止地方政府实行“补贴本地化”,对补贴车型公布全国统一目录,目录内车型均须按规定补贴,不得实施“内外有别”的补贴政策。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能源车的推广,首先是技术成熟度,其次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挖掘,第三才是产品成本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政策补贴并非万能灵药。所以,地方政府应积极扶持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做大本地企业,而不能画地为牢设立壁垒。

其次,改变补贴方式。目前这种补贴方式有着天然的弱点,即把企业和政府联系得太过紧密。车企向政府实施公关就可以取得政策保护下的“指定车型”,根本不需要消费者的实际认可,割裂了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所以,应该向消费者直接补贴,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车型,使符合标准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和企业自求改进而符合市场需求,而不必设置行政门槛。

另外,还可以通过车辆购置税调动市场需求,因为那是直接针对市场和消费者,让消费者而不是政府来牵着车企的鼻子走。要知道,地方政府的保护壁垒对车企发展毫无益处。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拓展,政府补贴肯定会呈现递减直至退出,当靠政府补贴度日的企业还在温床上等待“哺乳”时,先起的鸟儿却早已在享受市场的丰盛早餐了。

上一篇:房地产税很犀利 下一篇:网店征税应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