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水处理方式方法与回收利用途径

时间:2022-08-28 01:39:46

工业污水处理方式方法与回收利用途径

[摘要]概括说明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的几种方法。污水处理方法和污水进行各种处理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水排放量,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工业污水;处理方法;措施;回收利用

一、污水处理方法

1.高分子材料,离子交换树脂

(1)对于含汞废水处理。此种方法处理含汞废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树脂交换法除汞作为化学法的二级处理系统,能保证达到排放标准,且能实现封闭循环、连续稳定的运行,排放的废水可作为冷却水加以回用;二是提高了生产能力,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节约了治理费用;三是应用树脂交换法还能对废水起到脱色作用,处理的水清晰透明。失效后的树脂不再回收,作为汞废渣回收汞,防止了二次污染。再配合硫酸钠明矾化学凝聚沉淀作为二级处理可以达到含汞废水排放指标。

(2)对于含铜废水处理。在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厂、化工企业、印刷印染等企业中排放的废水中常常含有重金属元素。离子交换树脂法能有效的清除废水中的铜离子(Cu2+),使含铜污水得到高速净化,且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3)对于含钼废水处理。目前离子交换法仍是处理钼污水的重要方法。科研结果表明,201×7强碱阴离子树脂吸附钼的过程是一个离子交换过程,吸附在树脂上的铝占有树脂的交换基团。当钼溶液ph值大于6.1时,钼在溶液中主要以Mo04广泛存在,并与氯型树脂进行交换,当ph值小于3.5时,钼主要以M08026和更高聚合度的聚钼酸盐离子存在,并与树脂进行交换。即使是高价钼酸聚合物,在ph

(4)处理其他含重金属元素离子的废水。在含锌、含铀、含镉废水等含有重金属离子废水分离和金属的提纯过程中,离子树脂交换法也有其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离子交换法的处理重金属离子和回收功能,不但保护了环境,而且还能实现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在污水处理方面应该对离子交换树脂法广阔的发展空闻加以重视,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2.反渗透污水处理

反渗透水技术从1953年被提出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实现商业化运营,目前已广泛、成功的运用在各个领域中。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技术,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有低耗、高效、简便、成本低等特点,已形成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微滤(M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方法,反渗透技术具有无相变组件化、流程简便、操作方便、规模小、低成本、低耗等优点受到大量应用。在大型工业城市,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再回用于工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或将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后作为大型建筑物、家庭洗刷的用水、灌溉及绿化用水,即“中水”来源。

3.生物膜法

颗粒型生物膜反应器。一是上流式污泥床(USB)。上流式污泥床(USB)是一项新的颗粒型生物膜反应器,主要用于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即UASB。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将污泥和污水进行充分混合,三相分离器将颗粒污泥、气体和污水进行分离,污泥保留在反应器中,气体和处理后的出水排出反应器。二是污泥膨胀床(EGSB)。上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颗粒污泥反应器,其中以污泥膨胀床(EGSB)和内循环反应器(Ic)最具有代表性。EGSB与USB的结构类似,但其高径比更大,上升流速更快,颗粒污泥处于膨胀状态。三是气提生物膜反应器(BAS)。上世纪80年代末,一种新型的颗粒型生物膜反应器被开发并应用于工业。混合方式是由外部引入的气体将污泥和污水进行混合,被称为气提生物膜反应器(BAS)。根据气源的不同,可分为好氧型气提床和厌氧型气提床。其中好氧型的气源为空气,厌氧型的气源一般为惰性气体或循环利用的空气。

二、污水回收再利用

对于污(废)水进行各种处理后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排放量,也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污水经过格栅后将污(废)水中的大块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除去,经PVC厂的排水泵站和老区排水泵站提升到污水处理场的沉砂池,污水在平流式沉砂池内经过60s的停留时间,沉淀后的泥沙经砂水分离器脱水后将净砂运走进入混合池,在混合池投加混凝剂及调节ph值的PVC厂的Ca(OH)碱液,及石灰水:在混合池内进行3min时间的机械搅拌,机械搅拌池中的混合水进入网格反应池中,网格反应池的进水顺序是从一格流到下一格,上下对角交错流动,直至出口。在全池约2/3的分格内,垂直水流方向放置网格或栅条形成良好的絮凝条件,混合水在网格反应池中停留15min后进入斜管沉淀池,将絮状沉淀物沉降在斜管填上,再采用静水压力将淤泥排出。在斜管沉淀池中的清水与溶气出来的溶气水一同进入到汽浮池,在汽浮池中将比重较小的难以沉淀的悬浮物质,靠悬浮产生的气泡上浮至水面,由刮沫机清除。气浮池内污水停留40min后,进入砂滤池进一步过滤后进入清水池排出。

参考文献

[1]叶芳应,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低浓度含汞废水[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9(1),13:34~35。

[2]程艳辉,王志红,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中的膜污染及控制[J].中氮肥,2006(2):14~16。

上一篇:卷烟条装缺盒检测实施方案 下一篇:解析集中供热的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