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08-28 09:57:53

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摘 要]目的:探讨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运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1308名农村居民进行测试。结果:(1)不同社会阶层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8.629,P=0.000),个体工商户(12.4±2.4)与乡镇企业工人(12.3±2.6)的主观幸福感较强.教育/科研/卫生人员(10.9±2.4)以及外出打工者(11.1±2.6)的主观幸福感较弱;(2)家庭收入不同的农村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F=7.033,P=0.000);(3)客观经济满意度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弱相关(r=0.169),主观经济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度相关(r=0.556);(4)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有独立作用(β=0.050、0.109、-0.115、0.089、0.544)。结论:经济收入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主观经济满意度比客观的经济收入更能预测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农村居民;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1-00783-04

对社会心态的调查和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为了更好地了解有哪些因素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心理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紧密。一项针对中国的调查也显示,分别有54.6%和66.4%的中国城镇、农村居民认为贫穷是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经济收入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个争论:即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持“绝对关系”观点者veenhoven认为,主观幸福感源自于对基本的人类需要的满意感,收入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需要,因而低收入是低主观幸福感的原因;而持“相对关系”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收入或其他资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一些相对标准的制约,如生活期望、适应水平和社会比较等,因而主观的经济满意度更能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除经济收入外,也有研究者考察了社会阶层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居民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并且社会地位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本研究探讨个体的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社会阶层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农村,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提供指导。

依据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一致性的差异,即居民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亦越强;(2)客观的经济收入越高,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3)主观经济满意度越高,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4)主观经济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超过客观的经济收入对其的预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湖南省浏阳市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11个乡镇抽取被试,计划每个乡镇抽取样本150人。根据我国农村各阶层的构成,将农村居民分为七个阶层,结合2006年浏阳市年鉴记录的各阶层常住人口比例,在各镇(乡)政府、学校、乡镇企业、自然村等机构随机抽取样本。发放问卷1588份,回收有效问卷1308份,其中男性819人,女性480人,9人性别不详;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8±12岁;农村户口888人,城镇户口420人;小学受教育程度126人,初中485人,高中331人,大专以上366人;农业劳动者437人,乡镇企业职工143人,党政机关管理人员246人,企业管理者55人,教育/科研/卫生人员204人,个体工商户129人,外出打工者94人;家庭月收入<500元149人,500~1000元348人。1000~1500元298人,1500~2000元175人。2000-3000元161人,>3000元177人。

1.2 工具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Life Scale,SWLS)包括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肯定人生道路5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同时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与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利用SWLS来测量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考虑到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分级太多不容易理解,因而采用4级计分的方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同意)。本研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本研究用“我对我家庭现在的经济收入感到满意”来测量被试的主观经济满意度。采取4级计分的方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同意)。

1.3 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人口学变量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不同年龄段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5.92,P=0.000),年龄由小到大主观幸福感得分依次为:12.1±2.6、11.3±2.3、11.8±2.5、11.9±2.5、12.3±2.2、13.6±3.0;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5.92,P=0.000),初中或技校得分最高(12.0±2.6),然后依次是高中或中专(12.0±2.5)、大专或以上(11.4±2.3)、小学(11.3±2.3);不同性别与户口所在地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

2.2 不同社会阶层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图1显示农村各社会阶层的主观幸福感由低到高依次为:教育/科研/卫生人员(10.9±2.4),外出打工者(11.1±2.6),农业劳动者(11.8±2.4),党政机关管理人员(11.9±2.2),企业管理者(12.2±3.2),乡镇企业工人(12.3±2.6),个体工商户(12.4±2.4)。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阶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F=8.629,P=0.000)。

2.3 不同客观经济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图2显示家庭收入不同的农村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F=7.033,P=0.000),其得分分别为:家庭月收入<500元11.1±2.2.500~1000元11.5±2.5,1000~1500元11.7±2.5.1500~2000元12.0±2.5,2000~3000元12.0±2.4.3000~4000元12.6±2.1,>4000元12.6±2.9。总的来

看,随着客观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呈现提高的趋势。

2.4 不同主观经济满意度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将主观经济满意度分为“对自己的经济收入非常不满意,基本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四级,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主观经济满意度的农村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205.27,P=0.000)。随着主观经济满意度的提高,主观幸福感得分依次为9.4±2.8,11.1±1.8,13.1±2.0,15.5±3.1。

2.5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主观幸福感与客观经济收入(r=0.169)、主观经济满意度(r=0.556)均呈正相关(P=0.000)。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建立了回归模型。性别、户口所在地、社会阶层是分类变量,由于分类回归分析(Categorical Regres-sion)可对分类变量进行赋值以量化分类数据,并且建立转换后数据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因此,本研究使用分类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此回归方程有意义(F=34.530,P=0.000),表1显示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等7个变量共解释约36%的主观幸福满意度的变异量,其中是否为城镇户口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对农村居民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中,性别只能解释约0.4%的生活满意度的变异量。年龄与社会阶层分别解释生活满意度约2%的变异量,客观经济收入解释其1%的变异量,主观经济满意度能解释约31%的农村居民的。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农村居民所处的社会阶层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在农村各社会阶层中,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工人的主观幸福感较强,而教育/科研/卫生人员以及外出打工者的主观幸福感较弱。这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呈现一致性的变化,其中教育、科研、卫生人员作为农村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代表,拥有最多文化资本的阶层,并且他们的经济收入在农村社会也是较高的,可是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却呈现出较低的状态;而乡镇企业的工人虽然社会地位与收入相对较低,但是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却较高。有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受社会比较与自我生活预期的影响。农村教育科研卫生人员相对来说知识层次比较高,与城市的接触也比较多,因而会对生活品质产生更高的要求,这可能是农村教育科研卫生人员主观幸福感比较低的原因。同时,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乡镇企业工人与没有固定收入的农业劳动者相比,其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可能是其主观幸福感相对较高的原因。

有研究发现主观经济满意度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于客观的经济收入,本研究结果也发现客观的经济收入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主观经济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主观经济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超过客观的经济收入对其的预测。Dan-iel等研究表明金钱对个体幸福感的实际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在作幸福感归因时,夸大了金钱的作用。本研究结论支持“相对关系”的观点,即主观幸福感与主观的经济满意度的关联更大。同时,客观的经济收入与主观满意度之间存在低度的相关,亦表明客观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作用的。提示在农村居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客观的经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会增强。

总的来说,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之间并没有太强的联系,对幸福感影响更大的可能是预期高低、参照比较对象水平等。要提升主观幸福感,需要提升其主观经济满意度,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经济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上一篇:北京市大兴区农村2~3岁儿童气质、父母养育方... 下一篇:中西医住院部医生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