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材料对建筑性格的影响

时间:2022-08-28 09:27:12

论材料对建筑性格的影响

摘?要:材料作为建筑性格的机理表现,不同的材料反映不同的建筑内涵,粗糙质地的材料给人以分量感、厚实、狂野野性、大方朴实和回归自然的感觉,光滑细腻的材料给人以干净、轻盈简洁、透气和具有现代气息的感觉。本文通过不同建筑墙体材料的介绍,探讨材料对建筑性格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材质;心理感受;建筑性格

建筑性格是由建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功能的密切联系决定的。人们对建筑造型的印象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的尺寸、比例、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处在的形式的视觉认知感受。建筑外墙体是建筑的一部分,除从功能上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外,还作为设计形态的表情,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

外墙是建筑外观形象的主要视觉元素,在建筑中外墙的装饰尤为重要。外墙体的形态实际是种材料表情,是种视觉肌理感。这种肌理涉及到触觉方面,作为涉及到触觉方面的视觉肌理是通过不同材质反映着不同的建筑精神,不同的材质也是反映着自然美和社会美。粗糙质地的材料给人以分量感、厚实、狂野野性、大方朴实和回归自然的感觉,光滑细腻的材料给人以干净、轻盈简洁、透气和具有现代气息的感觉。在建筑外墙面的的设计上,为了突出建筑的规整和大气,可以采用一种主要的材质,通过有节奏的堆积而形成相协调统一的韵律。

外墙体的材质丰富,不同的材质反映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土石材质的建筑给人以自然、狂野、沉稳、静谧感觉;藤条材质的可塑性极高,其本身带有细小的纹路,给人自然的视觉感受;玻璃材质给建筑带的建筑性格就是清亮、阳刚美;混凝土材料则带来质朴、粗犷的建筑性格。不同材质使墙体形态呈现纵向、横向、斜向、交叉、和大小变化,建筑个性的强弱节奏,凹凸、深浅的体块,以及材料的平滑、细致、细腻、光亮和粗糙。

提起中国城市的墙建筑,便是西安的古城墙,厚实的墙体和顶上凸凹起伏排列整齐的垛口,是明代人们为防御外来侵袭而修造的自卫设施西安城墙的形状,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观念,西安古城外墙体是具有时代的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具有社会美。这种采用自然物质和全体人民劳动的结晶所构成的古城墙不仅体现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文化水平而且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

就地取材是建筑外墙体发展的普遍现象,通过特殊材料的应用反映出独特的地方风格和特色的社会人文。例如利用石材的变化,完美拼接而成的墙体,显现多面向趣味,深浅对比突出空间的立体感。石材这种自然材质的积聚体现了朴实无华,营造了一种沉稳、静谧的“有实其积,万亿及踶”自然美感。

藤条材质在建筑史上进行了首次大胆尝试,这些藤条取自大自然或是经过简单加工的材料,不但可以和设计中的“可持续“宗旨相契合,而且可以创造富有环保特色的建筑造型。其自身自然的朴素美使得暴露在外的肌理感让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和亲切的感觉。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以解构主义为理念,择自然植物藤条,通过对颜色深浅不一的藤条进行编织,形成不规则的形态成为外墙体的覆盖体面,这种粗糙的藤条经过有规律而且有变化的编织体现出细腻的韵律,无数的覆盖物拼合成的流线型的外观好像地中海起伏的波浪,充满动感。在欣赏藤条自然色泽美的同时更能挖掘出隐藏在西班牙馆藤条这一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西班牙馆的建筑外墙体充分展示了新型建筑外墙体材料的自然美感和历史性情感的心理社会美的思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建筑外墙面开始采用不同的半透明的膜材、玻璃等材质。例如玻璃的利用: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建筑外形前卫,建筑外表面的现代材质,特殊玻璃幕墙由强烈的不规则几何图案组成,造型独特、结构新颖,外墙体结构是由多个不规则的菱形渔网状金属脚手架构成,采用特种玻璃,其表面被烧制成灰色瓷釉,表现出一种简洁大方而又神秘的景象而且还能更有效遮蔽日晒。这种特殊材质给建筑形体和空间带来了极大地自由想象的空间。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物的主体建造材质,它具有粘结荷载抗压强和耐久性强等特点,也是可塑性较高的材料。当表面是混泥土表面时建筑显得原始质朴、粗犷。安藤忠雄在混凝土墙体设计的处理上讲究细部和色彩的搭配,墙面采用光洁平整带有细致分隔缝,色彩淡雅的混凝土材质,改变了混凝土材质给人带来的冷漠感。

随着工业化大发展的进步,尊重自然的“绿色设计”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现代建筑逐渐向绿色设计倾斜,这种转变本质上是肯定了材料的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师威廉·里斯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作为全球衡量可持续性的标准。追溯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汉诺威世博会提出了“依靠自然能源”的宗旨,而这种尊重自然资源实际是材料的自然物质化。在未来的建筑材质的选择上趋向于环保和可持续的运用。

总结

社会中的建筑物都有其独特的建筑性格,材料就是展现不同性格的基础。建筑外墙体设计应综合考虑到自然美和社会美分别在墙体形态材料和自身文化及心理上的因素。材料作为建筑性格的肌理表现,不同的材料反映不同的建筑内涵,粗糙材料的建筑物给人以分量感、厚实、狂野野性、大方朴实和回归自然的建筑性格,光滑细腻材料的建筑物给人以干净、轻盈简洁、透气的建筑性格。

然而现代部分中国的建筑受外来新文化形式俘虏,在建筑外墙体设计中借鉴的程度受到侵蚀太大,抛弃了对现代外墙体材质设计的创新,或者将西方墙体设计采用的材质硬嫁接在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的“礼帽”上,或者一股风的一味追求对他国建筑材料的模仿。这是对于古代时期的文化含韵的一种践踏,所以在吸收外来新材质的同时强调本国材料设计的新颖,体现自然美在时代感的影响作用。根据建筑的设计趋势,现代在建筑外墙面的形态设计表情趋向“不确定性”和“绿色设计”,颠覆原有的规定性、标准甚至是秩序颠覆早已为常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呈现材质的多元化,形态化,对于材料上贬斥“绝对真理”“永红结构”,注重材料与“可持续”宗旨相契合。

参考文献:

[1] 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08

[2] 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上一篇:论装饰装修管理施工现场如何规范 下一篇:建筑工程材料的选择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