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时间:2022-08-28 08:32:01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摘 要:公允价值会计一直是会计准则制定者与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之间争论的焦点。围绕着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全面而系统地综述了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业及监管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特变确实全对银行业及其监管、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在决定是否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手段之前,需要对公允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不断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金融工具;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5-0061-07

无论美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正不断地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转变。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会计准则制定者与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极力支持采用公允价值,而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强烈反对采用公允价值,因而双方各持其词,为双方的立场寻求合理的解释与理论支持。为此,很多会计学者以受公允价值会计影响最大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公允价值的一系列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将对国外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焦点及其实证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国内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在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时提供借鉴。

一、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检验

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基本上围绕着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而展开。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因为历史成本信息是基于资产取得或负债发生当时的市场价格,而公允价值是基于现行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反映了现行市场条件的影响,而公允价值的变化反映了市场条件变化的影响。相反,历史成本信息仅仅反映了交易发生时的市场条件的影响,而价格变化的影响只是在它们实现时才予以反映。由于公允价值体现了现行市场条件及其预期变化的现时信息,因而比历史成本能提供更好的预测基础。为此,许多会计学者试图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供经验证据。

Barth(1994)以美国银行二十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采用估价模型和收益资本化模型检验了证券投资公允价值信息以及证券投资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与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信息相比,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其检验结果表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相比于其历史成本信息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而且历史成本信息相比于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但对证券投资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的发现则完全相反,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增量信息含量的显著性取决于估计模型的设定,在有些设定下,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投资收益并没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而历史成本下的投资收益相对于公允价值总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因此,尽管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估计对于投资者在估价银行股票来说是相关的并且是可靠的,但是,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并不如此。对此,Barth做出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尽管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的估计误差很小,以致使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价值相关性,但是,当采用连续两年的公允价值来计算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投资收益时,两年的估计误差结合起来所产生的影响会使证券投资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变得不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另一种解释为,证券投资的投资收益可能被其他资产和负债的未实现损益(比如,套期活动中的被套期工具)所抵消。Barth所作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第一种解释比第二种更为可信。

AhmedandTakeda(1995)以152家美国银行为样本,检验了证券投资的未实现投资收益的估价影响是否捕捉了其他资产和负债因利率变化所引起来的冲销影响,并且还检验于证券投资的已实现投资收益是否受到管理当局操纵利润及其监管资本激励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表内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不仅显著地影响银行股票的回报率,而且如果把其纳入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时,也会使未实现投资收益的估价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这与Barth(1994)关于未实现投资收益的估价影响并不显著的第二个解释是一致的。其次,他们的检验结果还表明,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回归系数在正常时期显著为正,但是,当银行处于较低的资产会计回报率或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时期(在确认这些投资收益之前)时,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回归系数显著性地较低,该结果即使在控制税收筹划的影响之后仍然存在,该发现与关于投资者在对已实现投资收益估价时会考虑银行管理当局操纵利润和监管资本的动机的观点是一致的。

Nelson(1996)以美国200家最大商业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期间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银行权益市值与按SFAS 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只有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但是,在控制净资产回报率(ROE)和账面价值增长率之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

Eccher,Ramesh and Thiagarajan(1996)以美国上市银行1992年与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l07所要求披露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他们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在控制了其他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之后仍具价值相关性,但披露的其他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的信息含量却并不明朗。他们发现,尽管人们担心贷款估价可能存在人为的计量误差,但净贷款的公允价值披露还是具有价值相关性,只是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相比,其价值相关性要弱,该发现表明尽管非流通资产的计量误差比流通资产的计量误差要大得多,但并不像公允价值会计批评者所担心的那么严重。他们还发现,尽管银行长期债务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但其回归系数具有未预期的符号;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另外,他们还检验了公允价值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历史成本信息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1992年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历史成本信息披露相互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但是,1993年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除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外,其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都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从总体上看,他们的结果表明,SFASl05与SFAS 107所要求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使得财务报表成为能提供更为广泛的价值相关信息的来源,其结果还表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比,能在绝对量和增量上提供更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既然转向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消除一些价值相关的历史成本信息,因此,他们的检验结果对于正在为银行评估这两种会计计量方式的会计准则

制定者和银行监管机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Lys(1996)在重新分析了Eccher,RameshandThiagarajan(1996)的检验结果后,发现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偏离了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的估计,由此认为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程序与方法低估了所持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而高估了所承担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Barth,BeaverandLandsman(1996)以136家美国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l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估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他们针对Eccher,Rameshand Thiagarajan(1996)与Nelson(1996)的检验结果,特别关注了银行贷款公允价值信息的信息含量问题。与先前的检验结果相反,他们的结果始终表明,贷款的公允价值信息总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但贷款的公允价值估计并没有完全反映贷款的违约风险与利率风险。另外,他们还发现当银行监管资本更高时,贷款公允价值估计的价值相关性更强。

Venkatachalam(1996)以9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至1994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银行表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其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银行所有表内资产和负债项目公允价值信息的影响之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仍具有价值相关性,该结果与先前研究得出的关于表外项目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完全相反。另外,他还发现表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与其名义价值信息相互具有增量信息含量。

KhuranaandKim(2003)以美国银行从1995年至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值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投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和那些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样本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受银行贷款与存款历史成本信息的影响。由于贷款与存款并不能像证券投资那样能在完善的活跃市场上流通转让,因而在对这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估计时,其估价方法以及估价所依据的假设存在更多的主观判断;相反,由于可供出售的证券投资能在完善的活跃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所以其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从总体上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确定公允价值时,所估计的公允价值更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并不存在时,其估计的公允价值信息缺乏价值相关性。

由于银行大多数贷款期限长,并缺乏流通转让的市场价格,所以银行管理当局对贷款公允价值的估计比对其他大多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估计具有较强的操纵能力。为此,Nissin(2003)分别以美国157家银行的1994年相关数据和155家银行的1995年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贷款公允价值估计与影响银行管理当局做出高估公允价值决策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提供贷款公允价值估计可靠性的证据。其检验结果表明,银行高估贷款公允价值的程度是与银行监管资本、资产成长性以及贷款的流动性和账面价值总额呈现出负向的相关关系,而与信用损失比率的变化成正向的相关关系,从而证实了银行管理当局确实操纵了公允价值的估计,并且这种操纵的方向和程度是可预测的。

从上述经验证据来看,尽管他们的检验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经验证据表明,尽管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并不意味着历史成本就完全失去了其全部的价值相关性,因此,简单要求企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不一定会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次,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银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问题。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而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二、颁布与实施大量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所引起的市场反应的检验

市场事件研究认为,会计规则的变化与股价变动不相关,除非采用这种变化后的会计规则引起了实际的经济后果(比如现金流量)。如果假定市场投资者对某特定交易熟知所有可能的会计规则,如果他们能获知当前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批评以及会计准则制定者对这些批评的回应等相关信息,那么他们会修订他们的先前预期,并会估计出会计规则变化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如果对某类企业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完全变化,则这种新信息会导致实际的经济后果。因而,公允价值会计的新信息也会导致实际的经济后果,因为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会引起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管理策略的变化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实施的监管于预概率的变化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引起银行预期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股东财富。为此,Cornett,Razaee and Tehranian(1996)与Beatty,Chamberlain and Magliolo(1996)分别检验了美国FASBSFAS 105、107与115对银行股价的影响,以反映资本市场投资者如何对公允价值会计做出反应。

Cornett,Rezaee and Tehranian(1996)以美国416家银行从1989年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23件事件对金融机构股价的影响。其检验结果表明,在选择的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23件事件中,有7件事件产生了显著的负面股价反应,并且这7件事件向资本市场传递了采用公允价值的概率会增加的信息,而5件事件产生了显著的正面股价反应,并且这5件事件向市场传递了采用公允价值的概率会降低的信息,因此,市场投资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会对商业银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他们还发现,对事件的股价反应程度的大小是与银行核心资本比率呈现出负向的相关关系,而与投资组合账面价值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投资组合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差占总资产的比例呈现出正向的相关关系。

Beatty,Chamberlain and Magliolo(1996)以

美国195家上市银行和94家上市保险公司从1990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未实现证券投资利得与损失发生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某些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是否至关重要。他们假定股价反应会揭示这种变化,为此,他们比较了由于法律限制而预期会对监管产生影响的银行股价反应与预期不会对监管产生影响的保险公司的股价反应。他们发现,银行对于预期采用SFASll5可能性增大的一系列事件呈现出负面的市场反应,而保险公司则没有发现有显著的市场反应,该发现证实了关于SFAS 115所引起的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重要的观点。其次,他们还发现,对于那些可能会增加按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证券在期限相匹配的负债的可能性的事件,银行呈现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从而支持了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关于混合公允价值会计(partial fair value ac-countmg)会降低银行权益准确性的论断。另外,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证券投资交易越频繁的,投资期限越长,对市场利率变化套期越充分的银行,受到该准则负面影响的程度越深。Lys(1996)在重新分析了 Cornett,Razaee and Tehranian(1996)与Beatty,Chamberlain and Magliolo(1996)””的经验证据后认为,会计准则公告所引起来的这些股价反应是由于准则变化所导致的银行监管变化所引来的,而不是由SFAS 115使得债务契约变得更具有约束性而引来的。

上述经验证据表明,资本市场投资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会对银行及其监管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做出了充分的反应,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者在考虑颁布与实施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特别要考虑对银行业的冲击。

三、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收益、资本以及银行监管的影响检验

由于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反映了银行的特有状况,而且还反映了一般的市场状况,所以公允价值会计的批评者担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会对银行业及其金融体系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认为,首先,基于公允价值的银行收益会比在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更具有波动性。由于引起的波动性并不能反映银行经营的内在经济波动性,所以会导致资本分配的无效率,并且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而提高了银行的资本成本;其次,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使银行违反资本监管要求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过多的监管于预,或者会使银行管理当局采取减少监管干预风险的不当行为;最后,对于持有至期的债券投资而言,合同现金流量是固定的,这些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化对估价银行权益来说是不相关的,所以这种变化不应成为银行收益的一部分。为此,许多会计学者对公允价值批评者的理由寻找经验证据。

Barth,Landsman,and Wahlen(1995)以137家美国银行在1971年至1990年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对公允价值会计批评者的担心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首先,对证券投资的利得与损失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的银行收益确实比基于历史成本的收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但是,银行股价并没有反映这种增加的波动性,证实了投资者并不把基于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当作一种比基于历史成本收益波动性更好的替代变量,因此,这种增加的收益波动性并不一定反映银行经济风险的增加;其次,如果在样本期间采用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来确定银行监管资本的话,与历史成本相比,银行会更频繁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尽管在公允价值会计下所发生的违反情况更有助于预测未来违反监管资本的发生,但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监管风险的潜在增加,并没有反映在银行股价中。他们把其解释为,投资者可能相信,如果资本监管要求由公允价值会计来决定,银行监管机构可能会改变其监管策略,以考虑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的收益差异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最后,引起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化的利率变化通过对利息收入的收益乘数反映在银行股价中,表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估价银行权益是相关的。因此,从总体上看,银行界关于证券投资公允价值会计的担心并没有得到实证检验。

按丹麦金融监管机构所设定的会计要求,丹麦银行编制其财务报表的方式非常接近全面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并且银行监管也接近了这种模式。具体来说,对于具有市场流通性的金融工具,按市场价值予以确认;对于非流通性的工具,采用计提准备的方式,以弥补因信用质量恶化或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预期损失。为此,Bernard,Merton and Palepu(1995)检验了公允价值会计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丹麦银行收益与资本的波动性。他们发现,公允价值的调整从整体上确实会引起丹麦银行收益与资本波动性的增加。

Yonetani and Katsuo(1998)采用与Barth,LandsmanandWahlen(1995)类似的方法,以87家日本银行的1988年至1996年度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值会计是如何影响银行收益的波动性,以及这种相对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增量波动性是否会反映在股价中,并且他们还检验了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监管风险的增加是否也会反映在股价中。结果发现,基于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银行收益,比基于证券投资历史成本的收益,产生的波动性更大,但是,提供的经验证据并不支持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引起的银行收益更大的波动会使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从而提高了银行资金成本的推断。另外,还发现,投资者在对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股票定价时,公允价值引起的相对于历史成本的收益增量波动性也被当作一种风险,因而对资本监管要求所采用的会计公式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Hodder,Hopkins and Wahlen(2003)[1bJ以206家美国银行在1995年至2000年的财务报告为样本,计算了净收益、综合收益(包括部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和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包括所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这三种替代收益指标的波动程度,并检验了这些不同波动程度指标的风险相关性(risk―relevance)。他们发现,对于平均每家银行而言,综合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2倍,而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5倍;衡量银行利率风险的长期利率贝他系数与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的相关程度,比与净收益或综合收益的波动程度的相关程度更高。并且还发现,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相比于净收益和综合收益的增量波动程度,与银行股价呈现出负向的相关关系,意味着全面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增量的风险因素。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更能反映银行的内在风险,并与资

本市场在对银行股票定价所要考虑的风险更为相关。

Burkhardtand Strausz(2004)假定银行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会计会减少市场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对银行的投资行为、违约风险、投资价值和监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会计会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且会强化负债的道德风险,因此,更需要对银行加强监管,并且,如果负债率非常高的银行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则会增加银行违约的概率,并会减少社会福利。

从这部分经验证据来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确实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波动性的增加,但是,当前投资者并不认可波动性的增加是向资本市场传递银行增量风险的信号,其中的缘由可能是各国监管机构并没有把公允价值引起的损益变化纳入到资本充足率中去。如果各国监管机构最终接受公允价值会计,纳入银行资本监管要求中,则公允价值确实会增加银行的监管风险。四、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投资组合的影响检验

美国FASB于1993年了SFAS 115《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该准则扩大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范围,对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而金融负债仍沿用历史成本(即为混合公允价值模式)。在此之前,银行的许多证券投资采用历史成本进行确认,而对其公允价值要求进行披露。SFAS 115的颁布与实施引起极大的争议。其批评者认为,如果会计上按公允价值所确认的金额被当作监管资本,则公允价值从披露到确认的根本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济状况。由于银行是采用一种有机整体的方式来管理其资产和负债的,而并不是单独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管理,并在实务中银行经常会运用套期保值活动来控制其所承担的各项风险,所以混合公允价值模式忽略了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波动能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的变化而抵消的事实,从而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不必要波动。而且,银行为试图减少这种模式所带来的银行收益及其资本不必要波动性而所做出的努力,会导致银行投资组合政策的变化,比如证券投资比例的下降,投资期限的减少等。另外,银行界还认为,混合公允价值模式并没有消除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表的机会。

ErnstandYoung(1993,1994)先后做了两次问卷调查。在首次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回复者认为,如果他们采用SFASll5,他们会改变他们的投资行为。在随后的第二次问卷调查中,60%的回复者宣称,由于采用SFAS 115的影响,他们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投资策略。在首次问卷调查中,有超过95%的回复者宣称他们会缩短债务证券投资的期限,大约40%的回复者认为他们会增加套期活动,另外,还有一些回答者认为他们可能会减少证券投资的比例。在随后的第二次问卷调查中,回复者说他们已经缩短了投资组合的期限,并减少了抵押证券和抵押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比例,而那些宣称会增加套期活动的人降至为10%。

Beatty(1995)以36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组合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银行试图减少报告权益的波动性而作出的努力是否会影响到证券投资资产的比例、证券投资的期限以及归类为可供出售组合的证券的比例。其结果证实了银行界以及监管机构对采用SFAS115的影响的担忧,他们发现,在SFAS 115实施期间银行所持的证券投资的比例下降了,期限缩短了,并且当银行平均杠杆率和权益的平均回报率下降时,其归为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所持比例会下降,这些都说明了对采用SFAS 115所引起的银行权益波动的担忧导致了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他们的结果还表明,在SFAS 115下,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受到减少报告权益波动性与保持影响银行收益的弹性的双重目的的影响。

RezaeeandLee(1995)为了检验混合公允价值会计(SFASll5被视为混合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业的影响,对美国500家银行的CFO进行一项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CFO对逐步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影响的共同感觉呈现出消极的态度。

Carey(1995)认为,由于混合公允价值会计只要求对证券采用公允价值,而负债的会计处理并投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与历史成本会计一样会使银行资本计量不当,并以美国银行从1984年至1989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银行失败预测模型为混合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其检验结果表明,这种新会计模式并不会减少银行失败的比率,并且还有证据表明,该模式所带来的净收益非常小,其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DeMarzoandDuffle(1995)认为,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心他们套期活动的会计后果,因而这些结果势必会影响他们是否采用套期工具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套期工具,他们证明了风险最小(完全套期)是在套期活动不被披露时的均衡政策,但是,如果要求披露套期活动的话,最终的均衡是管理当局不参与套期活动。

Ivancevich,Coccoand lvancevich(1996)证明了金融工具划分类别的差异能对如每股收益、债务权益比例和流动比例等主要财务比率产生影响,而这些财务比率对于投资和信贷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采用IAS 39可能会导致公司之间信息的不可比性问题,尽管这些公司可能持有相同的金融工具。

以上经验证据表明,公允价值会计,特别是混合的公允价值会计,确实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如果他们所证实的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持续存在下去,这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五、启示

上述经验证据表明,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确实对美国银行业及其监管,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在决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手段之前,需要对公允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不断深入的研究。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公允价值在新准则的广泛采用,对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前景更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银行及其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应做出充分的估计,从而使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风险与成本最小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 下一篇: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