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促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时间:2022-08-28 08:19:07

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促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本文在讨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给我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建设提供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技工院校建立“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五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双元制 一体化师资队伍 建设途径

通过揉合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当前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方向,而且社会也越来越需要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实践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给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技工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即技工院校必须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并与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什么是“一体化”师资?简单地讲,就是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于一体的教师,怎样构建“一体化”师资队伍呢?这需要有国家政策、社会共识以及技工院校相关制度和措施等多方面、立体式的支持,这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研究中是一个新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或可从国外较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上找到答案。

目前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模块式技能培训”“能力本位教育”“单元作业个别训练”“企业+学校双元制”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的师资建设各有特色,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近20年来在我国技工院校中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鉴于其他三种模式在我国影响力远逊于德国双元制模式,笔者试图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只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和两个办学地点的紧密联系,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的协调和统一才是“双元”的实质。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三个层面。

(1)思想层面。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

(2)机制层面。双元制是一种制度,是国家立法、双方遵循、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培训,通过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考试后即可毕业,正式走上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3)模式层面。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

2.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称为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相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1)职业教育应该由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来完成,它须具有严格的法律基础。其主要特点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

(2)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岗位实际紧密相连,与生产一线零距离,学生一毕业即成为技能型人才。

(3)学生在培训期内就深入企业,毕业后又进入该企业正式工作,容易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雇佣双方关系相对固定,保证了整个社会形态更加稳定。

(4)学生考核要以企业主为代表组成的行业协会来主导,而技工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考试仅占次要地位,确保了考试指挥棒偏向实践技能,这与我国一贯实行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相比,有突破性的创新。

(5)地方政府定期用工培训信息,初、高中毕业生可自愿申请,企业审核后订单式培养,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解决了对口人才录用问题,增强了社会实用性,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交叉点

“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零距离的保证,是与就业零距离对接的平台,“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一,由于我国和德国国情间的差距,全套照搬双元制模式不大现实,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毕业考核基本上是在学校,目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工会)与德国的行业协会职责权限大不相同,技能考核又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技能鉴定中心,这就造成了我国技工院校(含教育口的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为促使技工院校向“一体化”教学转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第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基本社会化、市场化,各技工院校、中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是技工院校推行“一体化”战略的核心保证,而我国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和技工院校里的教学骨干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两者难以渗透,我国以学校为教育主导的局面也不可能近期得到突破,无法照搬德国企业加职业学校的“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因此,在以技工院校为教育主体的背景下,建设一支“一体化”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第三,在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体制下,技工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实训场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保证,而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里,在人才培训方面难以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及自身的重视和投入,所以,从技工院校为“一元”的角度来说,对现有的师资进行“一体化”建设更具有现实性。

三、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建设的主要途径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技工院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偏低。再加上许多技工院校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备同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上的教师数量也不多。这些客观上要求技工院校要加大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力度。那么,技工院校应通过哪些途径培养一体化教师呢?

1.加强学校内外培训工作

首先,要做好学校内部培训工作。根据所设专业和教学实际需要,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培训,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理论教师参加技能培训班,进行相近专业的技能培训活动,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技能;组织相关专业实训教师的理论培训班,强化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其次,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活动。第一,学校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专业与技能培训班或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学习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第二,技工院校主动积极与企业结对子,安排符合条件的专业理论教师下到企业锻炼,熟悉本专业所涉及的生产流程,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了解生产中的新设备、新材料,熟悉企业管理模式。第三,技工院校还可选派院校现有的技工或技师到高等院校深造,使他们在理论上有一个高度的飞跃,基本达到本专业学历教育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2.筑巢引凤

第一,到一些符合要求的高师职院校中招聘毕业生,我国有部分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学历教育的性质,还兼具职业教育的特点,如天津职业师范学院等,他们的毕业生大部分同时拿到本科毕业证和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证,这就是“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储备人才。第二,从其他学校挖掘符合条件的一体化教师调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补充教师队伍。技工院校间的教职工经济待遇、个人发展前景等各不相同,这就为有条件的技工院校猎取外校优质的“一体化”师资提供了可能,这比自身培养更快捷,效果更明显。第三,从企业引进所需专业且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虽然这部分人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达标,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要对他们在教学程序和方法方面稍加培训,一般会很快上手。如果这部分人学历不达标,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要求他们限期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学历层次,达到符合国家要求的学历层次。

3.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技能比赛

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省级、部级的技能竞赛活动。指导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尤其可以提高实战经验,从而推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4.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实行轮岗教学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教学安排时要尽可能将理论教师岗位与实训教师岗位定期进行轮岗。这样有助于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锻炼,也有利于一体化教师培养工作的推动,更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并使一体化教师培养活动落到实处。

5.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首先,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聘请企业中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实训教学工作,让他们观看学校内部的实训中心和实训项目,然后进行讲评并提出改进意见。由于企业技术工人对什么知识用途多或用途少有直接的感受,可以帮助理论教师明确讲授专业知识的重点内容,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企业技术工人“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使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方向,更好地向一体化教师发展。其次,学校可以选聘企业技术工人中的精英到校任教,担任兼职教师,使他们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要求。

技工院校是国家实施技能人才工程的主体,能否培养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满足“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结合国情,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切合实际、能肩负起振兴民族使命的职业教育道路。笔者认为,以上这些方法对建设“一体化”师资都具有推动作用,是“一体化”师资建设的必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西省城市建设高级技术学校)

上一篇:技工院校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生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