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内质网应激蛋白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

时间:2022-08-28 07:30:09

[摘要]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模型脊髓组织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乙醇处理组(ET组)及褪黑素治疗组(MT组)各32只。所有大鼠均以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MT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褪黑素治疗;ET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5%乙醇处理;NS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溶液处理。分别于伤后3 h、1 d 、3 d、7 d时各取8只应用改良 Tarlov评分法评价其神经功能;Tarlov评分后处死,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和CHOP表达的特点;并应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其量的评定借助于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A(Motic.med 6.0)软件,结果分别用累积光密度(IOD)及细胞凋亡指数(AI)来表示。 结果 所有实验大鼠脊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出血、水肿、细胞凋亡及坏死。MT组Tarlov评分除3 h时间点外,其他各时间点Tarlov评分明显高于ET组及N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MT组与ET、NS组不同时间点CHOP表达、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除3 h时间点外,其他各个时间点MT组CHOP表达及细胞凋亡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 < 0.05)。而ET、NS组之间各时间点CHOP表达、细胞凋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T可抑制CHOP表达,降低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可能为其发挥急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褪黑素;急性脊髓损伤;GADD153/CHOP;细胞凋亡;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a)-0013-04

现代研究结果显示[1],急性脊髓损伤(actue spinal cord injury,ASCI)后存在广泛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目前大量研究认为其对损伤后神经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2],是导致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3]。以往认为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包括线粒体和死亡受体途径[4]。最新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也参与了细胞凋亡,其中CHOP/GADD153(C/EBP homologous protein/growth arrest-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gene 153)是内质网应激特异的转录因子[5-6],可由DNA生长停滞性损害诱导产生。黄怀等[7]发现内质网应激可以诱导大鼠ASCI神经细胞的凋亡,加重脊髓的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该研究还发现ASCI组织CHOP表达含量的高低与ASCI的严重程度一致。CHOP又称内质网应激促凋亡蛋白,是继发性脊髓损伤发生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人体重要神经内分泌活性物之一,主要由松果体分泌,因此也称为松果体素。目前,MT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是国外研究的热点。据相关文献报道,MT对脊髓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线粒体通路或者死亡受体通路而实现,关于MT通过内质网通路发挥脊髓保护作用的文献鲜有报道。本实验旨在观察褪黑素对大鼠ASCI后脊髓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96只健康6~8周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50 g,购于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湘)2009-0004],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许可证号:SYXK(湘)2005-0005]分笼饲养。采用单盲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乙醇处理组(ET组)及褪黑素治疗组(MT组)各32只;根据损伤的时间点又分为3 h、1 d、3 d、7 d 4个处理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在相应时间点进行指标考察。

1.2 动物模型制备

以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制备方法:(1)1%戊巴比妥钠(0.1 mL/kg)腹腔注射麻醉,俯卧位固定于解剖板;(2)以浮肋与13胸椎连接处为基准点,在5 cm2范围内脱毛,显露光滑皮肤组织;(3)酒精消毒,以消毒器械操作,在后正中线2~3 cm做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筋膜,可见白色腱膜;(4)借助剥离分针钝性剥离椎旁肌肉丛,可暴露棘突、椎板和横突;(5)定位并标记T10胸椎,在椎体上下中横向切口,再以2个纵向切口将其连接成方形结构,并以咬骨钳去除该骨板,显露方形骨窗;(6)以自制Allen撞击器打击T10胸椎内侧,保持自由落体运动,控制高度为2.5~3.0 cm,每次击打保持在打击点提留2~3 min;(7)至脊髓组织出现血肿,硬脊膜呈紫红色停止击打,缝合伤口;(8)术后单笼饲养,每1小时给大鼠翻身一次,直至大鼠完全清醒;(9)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抗感染,并人工辅助排尿、排便,保持垫料清洁,并及时清理伤口分泌物;(10)术后30 min给予药物处理:MT组给予腹腔内注射褪黑素(Sigma,100 mg/kg),按照褪黑素说明书要求,用无水乙醇(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对褪黑素进行溶解,并以0.9%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其稀释浓度为5%。NS组和ET组以同样方法给予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或5%乙醇。

1.3 神经功能评价

本实验对大鼠术后清醒初期做首次Tarlov评分,剔除0分及5分大鼠(完全性瘫痪大鼠恢复的可能性很少,完全正常者没有评估的价值),并补充后备实验大鼠,以保证实验大鼠的可比性;1~4分者大鼠继续实验,分别选取术后3 h、1 d、3 d、7 d 4个时间点,按照改良Tarlov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表1)。

表1 改良Tarlov评分标准

1.4 心脏灌注和组织观察

1.4.1 心脏灌注 (1)1%的戊巴比妥钠(0.1 mL/k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解剖板,自腹腔中线开始解剖,向上打开胸腔,适当断除肋骨,暴露心脏;(2)以止血钳牵拉,撑开心脏入口,固定两侧肌肉,进行心脏穿刺;(3)用中号静脉滴注针头(磨除针尖)自左心尖斜行穿至右侧主动脉,动脉夹固定针头,剪破右心耳;(4)先以50 mL注射器推注0.9%氯化钠溶液4~5针(200~250 mL),控制适当流速,勿鼓破血管,至肝脏颜色无色、右心耳流出的液体澄清,体循环内血液彻底流出;(5)拔掉注射器,连接4%多聚甲醛滴注瓶,排除气泡,进行多聚甲醛灌注固定40~90 min,大鼠身体可完全僵硬。

1.4.2 组织提取 以T9~T11胸椎为中心,取损伤阶段脊柱约2 cm,以巩膜咬切器仔细咬去椎板、椎体和周围附着的瘢痕组织,将完整的脊髓组织剥离出来,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保存。

1.4.3 组织形态学观察 组织浸泡24 h以上,常规石蜡包埋,作损伤中心部位连续切片4张,HE染色,显微镜观察形态学病理特征。

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常规石蜡包埋,作损伤中心部位连续切片4张,5 μm厚度切片,随即抽取2张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HP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图像;高倍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测定累计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取平均值。

1.6 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

常规石蜡包埋,作损伤中心部位连续切片4张,5 μm厚度切片,随机抽取切片1张,进行TUNEL染色。主要过程包括:(1)脱蜡入水后,室温下0.3%H2O2处理10 min,0.01 mol/L PBS漂洗,晾干;(2)按说明书要求制备TUNEL反应混合液,以移液器加样,每张玻片滴加25 μL;(3)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以去离子水作为酶代替物,阳性对照组按说明书要求制备标准品代替样品,再加反应混合液25 μL,恒温培养箱避光孵育,37℃ 60~90 min;(4)按DAB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DAB染色,并以显微镜观察背景亮度;(5)苏木素复染,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6)40倍电镜下采集图像,黄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计算AI,AI即为凋亡细胞核数占总细胞核数的百分率,AI越大,细胞凋亡数越多。

1.7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F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为学Tarlov评分

本实验对各组大鼠节选4个点进行Tarlov评分,结果显示,所有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肢功能障碍;术后3 h,各组大鼠Tarlov评分表现出轻微差异,但与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 d,MT组Tarlov评分显著优于NS组和ET组(P < 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差异值逐渐增大,以术后3 d最为明显(P < 0.01);术后7 d其差值有所降低,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S组和ET组之间各时间点Tarlo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图1)。

表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Tarlov评分(分,x±s,n = 8)

注:与MT组相比,*P < 0.05,#P < 0.01

图1 各组大鼠术后各时段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规律

2.2 组织学检查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均可见血肿,细胞核碎裂、皱缩,或溶解;细胞排列紊乱、密度稀疏、呈空泡状结构,数量明显减少。所有试验动物脊髓组织1 d出现明显凋亡特征,3 d更为严重,7 d后有所缓解,治疗组1 d后各时间段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2.3 CHOP表达情况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CHOP的表达,MT组各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CHOP的表达与其余两组相比,结果如下:术后3 h,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 d,MT组IOD显著优于NS组和ET组(P < 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差异值逐渐增大,以术后3 d最为明显(P < 0.05);术后7 d,差异值有所减小,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S组和ET组之间各时间点I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大鼠且脊髓组织CHOP表达整体趋势呈现出3 h

2.4 细胞凋亡情况

所有实验动物大鼠脊髓组织于损伤后3 h即出现细胞凋亡,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CHOP的表达,MT组各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AI与其余两组相比,结果如下:术后3 h,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 d,MT组IOD显著优于NS组和ET组(P < 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差异值逐渐增大,以术后3 d最为明显(P < 0.05);术后7 d,差异值有所减小,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S组和ET组之间各时间点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大鼠AI整体趋势呈现出3 h

表4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x±s,n = 8)

注:与MT组相比,*P < 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具有发病突然、不可预料及损伤严重、致残率高、缺乏有效治疗和发病率逐年增加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具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形态,原发性损伤又称不可逆损伤,是指脊髓组织在受损第一时间由机械外力产生的压迫性损伤,一般无法有效避免及治疗;而继发性损伤是在原发性损伤的基础上,脊髓组织呈现出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或进行性进展,可加重脊髓损伤患者的伤残及治疗的难度,其所产生的危害远远大于原发性损伤。因此,有效针对损伤机制干预继发性脊髓损伤是治疗的关键。MT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活性物之一,对生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和基本生理功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昼夜节律、生殖、衰老、应激、免疫等[8]。研究表明,MT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应激性损伤样作用,可清除体内多余羟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9],是目前已知的人体可自给产生的最强的抗氧化成分。另有研究表明,MT抗氧化损伤活性直接通过清除自由基实现,不需要其受体调节[10]。

上一篇:基于可视化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设计 下一篇:帝亚吉欧:国际烈性酒巨头收购水井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