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28 07:08:28

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 要:校企深度合作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学生就业最有效途径之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广阔的就业前景与高流失的一个行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是否可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并在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旅游管理;就业;探析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 旅游人才需求高,就业市场广阔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149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旅游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达到347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旅游人才全员培训率逐年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及职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

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被人们称为小语种。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随着我国和亚洲、美洲国家经贸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小语种人才奇缺矛盾突出。在近年高校人才招聘会上,此类人才供不应求。北外、上外等高校十多个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保持在近100%,小语种的专业眼下成了大热门。 高就业率的背后是社会对小语种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新闻传媒机构、外企及合资企业、大型企业的涉外机构、外贸公司、旅游公司、留学培训机构等单位均是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人才需求有增无减。西班牙语、俄语等专业毕业生近年来正成为就业“新宠”,众多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旅游、医护、建筑、石油、国际贸易公司对这些人才的需求猛增,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达到1800元至2000元。此外,韩语、法语等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水平都达到2000元以上。相比之下,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则为1000元至1200元。在许多企业,同一学校的毕业生,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月薪较英语专业的高了1000元。 作为小语种导游而言,其收入就更客观,导服费每天能达到三四百元,还不包括小费等其他收入,旺季时每月纯收入至少在万元以上, 一些精通日、韩、俄语的小语种导游现在十分抢手,随着中国对旅游资源的放开,国外旅游社和旅游公司,如日本日航旅行社和全日空旅行社、英国商务旅游管理集团BTI、英国格里菲、美国胜腾、瑞士的库奥尼集团、丽星邮轮以及Club Med等都纷纷进驻中国。旅游行业小语种人才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三)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尤其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人才。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促使旅游消费者的市场分类也逐步细化,如出现了度假保健型、购物型、生态探险型、蜜月市场等多种形态的旅游市场种类。市场的细分将会促使旅游业人才在深度上更加专业化;而在广度上,则使得业内人才形态更加多元化。市场的细分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要求更高,此外,学生的口语表达、责任感、协作精神、办事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就业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也是企业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经验型人才需求量大

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远比对知识的要求更高。目前旅游业急需三类人才,一类是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人才和境外旅游策划、项目开发、组团调度以及擅长同外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异国他乡有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导游,这类人是“最抢手人才”。另一类是宾馆酒店总经理、旅行社副总经理以及销售部、公关部、餐饮部、客户服务部、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经理,这类人是“最急需人才”,还有一类是中西餐厨师、通讯技术维护、餐饮客房服务、日韩料理厨师、前厅礼仪接待等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是“最大量需要人才”。 因此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企业,更愿意使用那些对旅游业务熟悉、肯吃苦的高职生。在一些旅游人才招聘网站上不难发现,有不少企业把“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改成了“有相关实习或工作经验者优先”。旅行社喜欢招有一定实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因为“与他们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此外,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超强的应变能力,形象好、气质佳、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广、待人接物得体大方也是企业急需的对象。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自主创业困难重重

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使职业适应性宽泛的旅游业产生许多创业机会,为创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听起来很美,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从国内整体情况来看,成功者也是凤毛麟角。大学生创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教育来看,目前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大多还是边缘课程,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必修课。同时,在创业教育中,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等也使得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从创业者本身分析,不少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以及受专业的限制,其市场敏感度较低,容易错过创业良机或选择错误的创业项目。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不稳定,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信心,对选择的项目缺乏把握,难以形成有序的可行性计划。一些毕业生在创业初期,因种种原因,难以获得亲人、朋友的支持,容易气馁,半途而废。资金也是困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难题。虽然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在实际办理过程中却有诸多门槛,即便得到了部分初期资金,后续资金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低,人才流失量大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门槛低,决定着这一行业潜在从业人员数量庞大。持续的岗位供应大于岗位需求决定着行业的基本工资水平较低。旅游行业从业者从十年前的“阳春白雪”、令人羡慕的职业,变成了白领中收入较低的,在人均工资2000元左右的情况下,多数人会考虑换行。 同时,旅游业的人才流动相当频繁,尤其是基层操作人员的流失率异常惊人,客服人员的离职率在40%以上,销售人员的流失率在30%-40%。 造成旅游专业人才高流失率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旅游教育与行业严重脱节,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体现严重不足,学校主要依据分数而不是职业意愿和职业要求选拔学生,在对学生的培养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业界要求毕业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合作、交流、适应性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用人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旅游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旅游企业都存在重视用人,不重视育人、留人,很多大学生进入单位很长时间仍旧看不到光明前景,旅游专业学生要成为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基层业务部门锻炼一段时间,如到酒店工作,必须到客房部、餐饮部和前厅部锻炼半年以上,能否熬过2至3年的“培育期,是一个考验,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因熬不过“培育期”而离开了旅游企业。因此,市场对旅游专业毕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但是最终能留下来的却是少数。

(三)行业经营不规范

一方面,国家现在没有完善的旅游行业法律法规,呼吁多年的《旅游法》到现在还没有出台,也是旅游行业法律不健全的一个主要体现。另一方面,国内旅游行业,尤其是旅行社存在着严重的超范围经营问题,有一些旅行社甚至没有通过国家旅游局的认证。国家旅游局目前记录在案的正规旅行社只有2万多家,但是实际上国内大小旅行社不会少于30万家。 这么多的“黑旅行社”很容易发生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的纠纷,然而又没有健全的法律依据来裁断这些纠纷,因此作为基层从业者的导游很容易成为纠纷的受害者。中国旅游行业长期存在的鱼龙混杂、行业秩序混乱的情况,行业的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零负团费’问题、模仿多于创新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方面,这样的情况对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行业混乱影响行业形象,行业形象越差,选择这个行业的人就越少。此外,作为服务行业,在社会认可度低、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差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选择这一行业并坚持下去的确需要勇气。

(四)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一项对上海4000户市民的入户调查表明,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就需要一大批人才加入到工人队伍中来。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我们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目标相比,显然差距悬殊。 即使是学习了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有相当部分转行,这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同时,“旅游是碗青春饭,过了三十就完蛋”,社会上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大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

三、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措施

(一)明确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体的责任

尽管高职院校为求得生存发展,几乎都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层面。国家教育督导团于2011年7月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督导报告中就指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因此,明确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体的责任,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解决培养机制上的问题,首先,需要综合考虑合作者的利益诉求以及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在一般性合作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优选合作主体,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其次,需要建立政校企联席会、信息通报、矛盾化解等制度,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政府、学校、企业可以按生均、按培养成本或者特别拨款、专项经费等多种方式筹措办学经费,并使之制度化,用于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耗材、讲师团费用、学生补贴和保险等。最后,企业需要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双专业主任、双班主任、课程双教师、实习双导师来保证校企培养的衔接与融通。

(二)把校企深度合作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结合起来

截至目前,全国星级饭店达到1390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607家;全国旅行社达到23315家,其中1387家可以经营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全国旅游客车5.6万辆;各类旅游景区景点达到2万多家,其中A级景区5000多家,5A级景区119家;国家旅游度假区12个,优秀旅游城市339座。 然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是中国旅游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中国旅游企业弱、小、差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中国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只是行业整体规模,而非企业规模。这就给校企深度合作各方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想通过引进企业,从而实现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可供选择的企业很多,但规模和质量都上档次的旅游企业很少,旅游企业想与学校合作,但受自身规模和经营效益的限制,难以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工作职位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让合作单位的学生来实习或就业。这就意味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通过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来进行实习或就业,更多的人还是必须自谋出路。这就要求校企深度合作走多元化道路,既可以一校多企,也可以一企多校、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从而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

(三)搭建校企深度合作信息交流平台

信息交流平台主要有三方面构成,一是网络交流平台,对于学校方面来讲,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通过企业的发展了解行业的发展,进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方面来讲,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一个以学校为核心、辐射众多企业的合作共溶体,便于企校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合作方向。对学生方面来讲,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市场,拓宽专业视野,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对顺利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可见,搭建校企合作与交流网络平台具有非常重要应用价值,对学校、企业、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三赢”的明智之举。二是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委员会”有别于以往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它让企业与学校实现了一体化教学,也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实用性人才。三是人才双选会交流平台,利用企业招聘员工的机会,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入双选会现场,实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与用人标准,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与专业老师及学生进行座谈、举办专家讲座等,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明确各方的诉求。

(四)校企深度合作中注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目前国际公认有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技术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应用信息能力等六大核心技能。中国有关专家又针对中国人才需求现状增加两个: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目前,在“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个人来说,核心能力是就业必备的技能,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是从课程建设入手,挖掘专业课的素质教育功能,整合人文课程,要三年不间断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计划,将高职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着意强化和训练;二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三是改革评价模式,变单一的考试测评方法为重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动力。四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企业文化长廊”、“优秀校友风采展”传播企业精神,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将客观应对就业形势、科学择业创业等内容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五)在校企深度合作中逐渐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双元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拥有公正严格的考核体系,行业协会组织统考,职业证书统一发放,持证方能上岗;澳大利亚采用全国统一资格认证框架保证其权威性;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有900多种职业要求,覆盖劳动力市场的87%。集系统性和权威性于一身的职业资格认证已是多种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衡量所培养人才的有效标准。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而言,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作为衡量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标准,把证书等级与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把证书多少与学校评优评奖结合起来,把证书的种类与企业用人岗位结合起来,企业要优先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纳入职称制度框架,通过与劳动部门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组织实施工作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通过职业证书这一平台,在企业实践中得到社会认可。

四、结语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文件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当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规划不断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企业选聘员工的主要方向,在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业中,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在招人,另一方面确是高职旅游管理的学生就业难,面对自主创业成功率低、工资待遇低、行业经营不规范和传统就业观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明确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体的责任,为学生就业解决培养主体或者说是培养组织机构上的问题。针对旅游企业总体上弱、小、差的现状,校企深度合作只有走多元化道路来解决学生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通过搭建校企深度合作信息交流平台,解决学校、学生、企业等主体的信息交流不畅,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择业观教育有机的结合。在校企深度合作中逐渐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通过职业证书这一平台,在企业实践中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功之路[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11月.﹕

[2]许芳菊.关键能力-你的孩子该学什么[M].华夏出版社,2010年5月.

[3]王武宁等.高职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版)[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年7月.

[4]任芳.上海一项调查:仅1%的人愿做工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7日.

[5]赵晖.小语种导游捧上“金饭碗” [N].半岛晨报,2009年4月22日.

[6]赵小芬.旅游人才前景看好[N].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15日.

[7]王新小越.小语种火热详解[N].天津城市快报,2009年12月9日.

[8]卫冉.旅游专业大学生为何不愿干旅游[N].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12日.

[9]向小艳.核心竞争力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重要内容[N].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7日.

[10]李丹.校企深度合作从何处“破题” [N].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1日.

[11]吴梦琳.专业对口不再是“王牌” 企业文化成招聘“砝码”[N].四川日报,2012年11月20日.

[12]谭亚.竞争激烈待遇低 旅游业“招工难”[N].重庆商报,2012年12月30日.

上一篇: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下一篇:关于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