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数点”真的动起来

时间:2022-08-28 07:02:39

让“小数点”真的动起来

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个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有助于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知识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每届学生学习这个内容都有反复多次,往往口头会背规律表,但实际做时,却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如9.1x100=9.100,或0.2x100=0.002,或3.5÷1000=300.5等等,平行班的教师也说他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如何避免学生学习中出现这样的误区呢?我通过认真反复的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产生误区的原因,采取了如下策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把小数点“拟人化”让小数点跳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把0.428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我制作课件,把“小数点”设计成卡通人物“芭比”。演示: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巴比”就从“4”的左下角跳动右下角;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巴比”先从“4”的左下角跳动右下角,再跳到“2”的右下角;扩大1000倍,“巴比”先从“4”的左下角跳动右下角,再跳到“2”的右下角,再跳到“8”的右下角。让小数点人格化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的移动过程。

二、学生动手操作移动“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成行的过程

学生准备多个0—9的数字卡,每人一个小石子,同桌两人合作进行动手操作。如教学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先乙生说甲生操作,乙生说“43.7”,甲生在桌上一次摆出“4、3、7”,把“小数点”小石子放在“3”和“7”之间,乙生说“把43.7缩小10倍”,甲生把石子“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乙生说缩小100倍,甲生把“小数点”小石子向左移动两位……接着换位,甲生说乙生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三、让小数点留下“行走”的足迹,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

学生摆后往往印象还不深,只有让“小数点”留下“行走”的足迹,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如:

把0.428扩大10倍,学生移动后画出移动轨迹“0.4.28”

向右,一位

把0.428扩大100倍,学生移动后画出移动轨迹“0.4.2.8”

向右,两位

把0.428扩大1000倍,学生移动后画出移动轨迹“0.4.2.8.0”

向右,四位

把43.7缩小10倍,学生移动后画出移动轨迹“4.3.7”

向左,一位

把43.7缩小100倍,学生移动后画出移动轨迹“4.3.7”

向左,两位

把43.7缩小1000倍,学生移动后画出移动轨迹“0.0.4.3.7”

向左,三位

四、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进一步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既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操作标画知道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或缩小整十、整百、整千向右、向左移动的方位和数位,但书写时往往还会出现许多错误,如0.428扩大100倍得042.8,0.428缩小10倍得00.428,注重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是至关重要的。如把0.428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042.8”,书写时去掉整数最前面的“0”,应写成“42.8”;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找准补“0”的位置,补几个“0”。扩大数位不够时,“0”补在小数的末尾,如“3.6×100=360”。缩小位数不够时,有两种情况:一是整数部分有数的小数,“0”补在整数的后面,如“3.6÷100=0.036”;二是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0”补在小数点的后面,如“0.54÷100=0.0054”。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理解每个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这个知识点的抽象性,设计这四个教学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提高了课堂实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深入,持久地展开着。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推出,要求广大教师要有新观念新思维,及时赶上改革的步伐。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教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深入了解,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组织教学的新思维,使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把握好教材,组织好教学。临川区一小以教学课例研究为切入点,推进学科研究,促进教师发展。

教学课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过去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引导,过高地期望于教师带着先进的理念和理论走进课堂就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应体现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对改革目标的追求,而不是在社会要求下的被动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与研究者。那么,什么样的材料、场景才是教师能进行自觉学习与研究的切入口呢?临川区一小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细心地梳理为典型的课例来进行剖析和研究,使教师通过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具体感受与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效的理解应用教育理论,提高用理论来分析评价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业务水准,改进教学实践。

通过这次教学课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逐步由单纯教书型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发展的灵魂,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将继续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师生教学提供宽广的舞台,让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幸福与快乐。

上一篇:一元二次方程常见解法探析 下一篇:从画和诗各自立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