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印技法解析

时间:2022-08-28 06:58:44

一、篆法解析

1、 秦印篆书与秦印文字

(1)秦系篆书

从已出土的资料来看,中国的篆书演变自甲骨文到西周是较为单一的,而到了东周,则因为诸侯割据,政治、学术、艺术也呈现多样化的面目。秦系篆书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因为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秦系篆书经改良规范,成为当时的通行文字。秦系篆书是中国文字由西周到汉之间的正脉,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秦系篆书年代最早者为西周时期的《不其》(图1),作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0年前后)。其书法是标准的西周金文,并无特异之处。

到了春秋,情况就有了变化,春秋早期的《秦公钟》(秦武公器,图2)和春秋中期的《秦公簋》(秦景公器,图3)在保留西周金文某些特征的前提下,其字形、结构、线条表现出明显的向小篆演化的趋势。1986年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石磬铭文,作于秦景公四年(公元前574年)。我们选 择一局部(图4)来看一看,虽然它在结构上还有金文的余绪,但造型特点,线条甚至笔意都 已接近秦秩序化的演进趋势。

但是,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战国时期,却很难找到比较规范的秦系篆书,遗留至今的大都是刻凿草率的篆书。如战国中期的《封宗邑瓦书》(图5)刻画相当随意。又如战国晚期的《五年相邦吕不韦戈》(图6)它为了刻凿方便,对文字做了较为草率的变形,这种变形是以秦隶流行为依托的。

秦系篆书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中国文字的一个重大转折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 文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及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便是秦小篆的诞生。秦小篆以春秋战国秦系文字为基础,加以省简规范,颁布通行天下。秦始皇时的《泰山刻石》(图7)、《阳陵兵符》(图8)是秦小篆的标准楷式。它的结字端庄稳重,线条流畅匀称,表现出一种堂堂正正的庙堂之气,一种端庄秀丽之美。

在流传下来的秦统一后的小篆中,除了各种刻石文字外,秦诏版之类亦为大宗,因有特殊的“诏告”性质,需要量很大,金属质硬刻凿不易,篆书中圆弧线条的以方折近直线来处理,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字形以方代圆的作品(图9)。这类作品,在文字的趣味上与秦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秦印文字与秦系篆书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的记述。从这个记载看,秦代是有专门的“摹印”篆书来入印的。但在事实上,现存的战国秦系古玺不可能受此限制;从具体的秦官印看,也只是把秦小篆体势变方,线条规整,适于入印而已,并不是像“虫书”一样有什么 特殊的装饰变化。因此,秦印文字基本上为小篆或其隶化形态,而其隶化形态的萌芽与诞生又可能早于规范的小篆,这与由篆变隶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在具体的作品中,官印较为庄重,是比较规范的小篆;而私印则面目多样,或规范或草率,一部分较草率者“隶化”变形明显,或者说含“隶化”的成分较多。

上一篇:建设墨香校园,打造学校品牌 下一篇:试论如何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