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花旦工作室

时间:2022-08-28 06:57:04

神奇的花旦工作室

2010年11月6日,在第3届李连杰壹基金典范工程颁奖典礼现场,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积极调动现场嘉宾,精彩演绎了非洲民歌的临时大合唱。他们是此次获得“创新奖”的公益机构――“花旦工作室”。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花旦让人们联想到的是中国古典戏曲,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作为公益组织,花旦工作室是一家以中国流动人口(农民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通过参与式戏剧,帮助个人与社会进步的社会企业。它的创始人及员工也多为年轻女性。在这里,神奇的戏剧艺术让每个参与者发掘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能量,美丽绽放。

创建发展花旦:

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坚定执着

06年初夏周末的一个下午,在绿树成阴的北京日坛公园的一个亭子里,一群穿着印有“花旦”脸谱T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开展活动,其中一个蓝眼睛栗色头发的外国女孩尤为惹人注意。她叫罗琳Caroline Watson,一位出生在香港的英国人,她就是“花旦工作室”的创建者。

大学期间,罗琳在英国兰喀斯特大学戏剧专业接受学习熏陶,毕业后专注于用参与性戏剧的方法来进行培训的工作。在英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接受土壤,它本身孕育着无穷的可能性,可以运用在各种领域,打破人的思维局限,激发想象力与潜能。自幼受西方艺术理念影响的罗琳相信“戏剧可以育人”。这个会说广东话,喜欢中国饮食,有着强烈亚洲情结的英国女孩开始注意到,在中国流动人口每年以600至8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外来务工的劳动者大批涌向大中城市,但他们的生存环境、受教育水平、法律保障体系、经济水平等等尚处于被动的地位。罗琳开始思索怎样通过参与式艺术的方法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影响,从而真正转变他们的生活。

然而,戏剧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为了便于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与接受,策划者想出了“花旦”这个名字。“花旦”在中国戏曲里代表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性的形象,这与工作室最初将服务对象定为外来务工的妇女相切合,罗琳希望,通过戏剧的感染力及即兴表演、讲故事、各类游戏等创新思维方式的培训,帮助打工的女性发掘潜能、树立自尊、建立自信,让女性都成为像“花旦”那样的优秀女人。于是,2004年9月罗琳在北京发起并创建了“花旦工作室”,2005年6月正式在香港注册。

工作室成立初期,仅凭着罗琳一个人资金的投入,困难重重,花旦没有可供活动的场所,大家只好将活动地点定在了户外的北京日坛公园,好在已经是夏天,公园里郁郁葱葱,参与者每个周末都会在公园的草坪上度过他们最快乐的3个小时,就这样,花旦维持了大半年之久。幸运的是,很快SOHO大楼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活动场地,靠着国外基金会的支持,到2008年的时候,大家终于搬进了一个单元的住宅,有了固定的室内活动场所,几个一直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也成了花旦的正式员工。

参与性戏剧的魔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在花旦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通过戏剧挖掘潜能。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以完全开放的姿态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学生、打工者参加定期课程的培训。

针对打工者,首次交往,工作人员会设置一些热身游戏环节,帮助大家相互认识。例如通过扔球游戏,在向对方投球的同时迅速清晰地介绍自己。花旦所有的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程序和结构”,使参与者能够把游戏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游戏有所思考,认识游戏中那个最真实的自我。这样,经过定期在花旦系统的培训,当他们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面对自己的工作时,会表现得更积极向上,拥有更健康的心态。

2007年花旦开始与“打工子弟”合作开展“豆芽项目”,服务对象是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每周会在打工子弟学校上一次课,给孩子们创造一定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表演。例如:当家长外出工作打工时,孩子会用什么方法选择度过这段时间?玩还是做作业?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当然,孩子们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但可以让他们去构建故事,再把自己的故事在戏剧中表演。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通过表演,让孩子们开拓思维,那么以后遇到问题时,孩子们会想出多种解决办法,由此,让孩子们在现有的空间之内,创造力得到激发,开启更多的想象之门。同时,豆芽项目会邀请家长来到活动场地,让他们观看孩子的表演。参与式戏剧让家长了解到:爱与尊重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

当然也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不喜欢表演,参与式戏剧可以提供多重选择,不喜欢表演但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安排他设计布景,让他在团队中学会与别人沟通合作。花旦工作室的负责人向我说起一个小女孩,一开始她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特长,但是她回家会手舞足蹈地把每次上“花旦课”的经历滔滔不绝地讲述给自己当保洁员的妈妈听,直到有一天,她很认真地告诉妈妈:“我喜欢自己构建故事,我想我有当导演的才能。”

2009年豆芽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花旦工作室获得了一次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合作的机会,他们以《美女与野兽》为脚本,运用舞蹈和戏剧的创意实践,创作了一部舞剧,20位来自打工子弟学校7―9岁的孩子站在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进行成果展示。

工作室像这样的项目还很多,作为非营利组织,她们通过与其他NGO合作项目、提供企业培训与咨询服务等等获得独立的经济来源,用以投入儿童教育、妇女维权和四川灾后等公益项目的运行。

摸索中前行的志愿者:

花旦改变了我们自己

“花旦工作室”的成员大部分是由志愿者组成,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每周日定期聚在一起开展活动,他们称自己为“花旦人”。但对于他们自己而言,花旦不仅是公益活动,在帮助别人实现突破的同时,花旦也改变了他们自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董芬。她是花旦的第一位参与者,19岁那年从云南来到北京打工,是个农家女孩。最初在北京的日子,她胆小自卑、沉默内向,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梦想。但自从在花旦学习后,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她开始积极地与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到后来自己独立运营项目,成为花旦女性项目的负责人,她本身的灵性与智慧充分表现了出来。对于她而言,花旦是一个继续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现自我的平台。

还有曾经是宾馆保洁员的打工妹仲娜,她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老师。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从学历还是背景而言,要实现梦想并不容易,她的家人也觉得是天方夜谭。但自从加入花旦,她身上的潜能被充分激发,现在她是“豆芽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孩子展开活动,自信快乐地与高校教育者一起探讨艺术的实践。花旦改变了她的人生。

与这些从打工妹发展而来的“花旦人”略有不同的是来自江西南昌的陶阳阳。2005年她来北京备考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在宾馆看到《半边天》节目中罗琳用参与式戏剧在做培训,同时也在招募志愿者,热爱戏剧表演又带着几分好奇,她给工作室打去了电话。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阳阳很快成为一名花旦的志愿者。在接触花旦之后,她开始认真思索自己考研的目的。她说:“来北京之前我想考研,完全是随大流,我自己根本说不上来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去考,考完以后呢?花旦让我开始思考一件事情背后的意义,花旦让我了解了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阳阳是城市里长大的女孩,是独生子女,很有现代感,有很多的创意,但也会有过强的自我意识。花旦的工作很重视团队的合作精神,“我在与队员的合作中开始懂得与人交流的多种可能性,学会了与人分享与帮助。”汶川地震后的志愿者之行让之前一直在“花旦”摸索前行的阳阳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顺利地从一名志愿者转变为花旦的员工。“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花旦之间是彼此需要,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找到了与花旦价值观合拍的东西。”

这些“花旦人”让他们的工作室充满了神奇的魔力、爱和感动,他们以自己身上发生的质变,成为花旦最好的形象大使,她们的公益事业像“花旦人”脸上积极乐观的笑容一样美丽绽放。

上一篇:“表现”式语文教学的构想 下一篇:我想和世界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