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不能忽 视的经济杠杆

时间:2022-08-28 06:52:26

收藏中不能忽 视的经济杠杆

在2009年12月8日的王世襄先生追思会上,文物收藏专家马未都对本刊记者说:“清晨的北京有两个地方总是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人们在等着看升国旗;另一个就是潘家园藏品交易市场了。”近几年,收藏行业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持续升温。有人是爱好,有人是看中收藏背后的经济利益,有人则是用来洗钱。

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于收藏的大部分古董来说,“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关于经济学问题的论断。

自文物、艺术品进入市场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收藏也从一种单纯的爱好行为转变为一种爱好与投资兼有的行为,任何一个收藏者最终都会与自己的藏品分开,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改革开放之前所有的收藏品都藏匿得非常严实,30年过去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一些藏品便开始悄悄地出现在一些重大拍卖行中,或者在一些行家中私下流转开去。

藏品的收藏也是有其阶段性的。当藏家的藏品价值不断被证明升值的时候,总是有些藏家耐不住性子,这也就距离出手不远了。但是对于大玩家而言,如果藏品出不了手,则说明你的收藏失败了。对于一个现代收藏者来说,引入经济学的投资思考是必要的。怎样以有限的金钱拥有藏品,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这是藏家普遍关注的。

普通经济理论不完全适用

对于藏家而言,普通的经济理论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经济学所阐述的基本理论是: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那么收藏行业是否也适用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呢?

一般而言,有资金投入实力和愿望的人或团体的投资行为被界定为两部分:稳定性投资和风险性投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两种投资的转换也在同时进行。特别是在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多数的经济体都受到了冲击,而收藏行业的历史特性使其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性投资。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人们减持金融实体投资而增加艺术品收藏投资,似乎是大势所趋,似乎也是明智之举。艺术品拍卖行情看好倒也顺理成章。但是要考虑的是,对艺术品的评价和投资是否可以完全适用供求影响价格的理论?

业界通常对藏品的评价是:以消费(即观赏)为主、保值为辅。藏品不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人们对吃穿住行的消费是基本固定的,不会有剧烈的变化。而收藏品的消费量却明显受到收入增减的影响,是弹性很大的消费品。

当收藏者手头较为宽绰时就会多买些藏品,而当手头紧张时则会少买或不买。以此来看,金融危机由于削弱了原有藏家的实力,只会大大限制他们的购藏欲望,而不可能去鼓励他们增购艺术品。

因此,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是一种一损俱损的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据此也许可以预言:金融危机背景下拍卖市场就总体而言,只会降温,而不会火爆。所以对藏品的投资是不能够完全按普通经济学来考虑的。

藏品未来价值最重要

圆明园中流失国外的兽首,1985年在美国只值1500美元,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文物保护的大众概念。1989年,马首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8.1万英镑成交;2000年,虎首、猴首与牛首被中国保利集团分别以1544.475万、818.5万与774.5万港元拍得;2007年,还是同一尊马首,价格却暴涨,最终何鸿以6910万港元购得。2009年升到了3419万欧元,因为这时的中国已经很注重自己的文物保护了。从几千块钱飙升到现在的几千万就是一个最实际的文物价值受重视的例子。

可见,藏品的存世量越少,价值就越高;存世量越多,价值就越低。这个原则可以作为选择藏品的参考,但不是唯一。那些发行量很大的纪念邮票、纪念钱币、纪念章,还有非限量发行的招贴画等供求量弹性很大的藏品价值也是很高的。收藏的意义被界定为3点:首先,该藏品是否含有人们所欲知的信息。如果是,那就可能产生较大的需求,它就拥有收藏价值。其次,藏品所拥有的潜在价值是否被人们强烈关注,是否具有非凡意义。最后,一旦藏品的特殊意义被发掘,是否市场的供应量也能迅速增加。只有藏品拥有人们欲知的信息,这种信息又极为重要,而且市场又无法充足供应才有收藏价值,也会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文物收藏的价值是多范畴的,它不仅包含了经济价值,还有社会价值。但是为了让大众更加明晰文物的价值概念,通常换算为完全的经济价值来表述,这样会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价值概念。文物鉴定专家说,一幅宋代的名画价值数千万元并不是说它就肯定能卖几千万,是说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总和是价值千万,如果真是出售也许几百万都没人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行无市。

河南电视台的品牌鉴宝栏目《华豫之门》,在收藏专家对藏品鉴定真伪的同时还增加了市场观察团。专家给的是整体艺术价值的估计,市场观察团则结合市场交易信息给予市场售价的参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模式。

通常说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对现在的投资收藏行为不仅仅要看藏品的行情,还要看它的“市情”如何。知“市情”、懂诀窍,获得丰富的经济收益才会成为可能。

市场流通才能收益

一件藏品,只有流通才具有价值。深埋地下的文物是没有价值的。想让藏品增值,就要让它流通,而作为收藏者只能赚取一个升值环节的利润。我们常听说有人把藏品出手后又花更高价钱买回来,再以更高的价格卖掉。收藏经济学认为,只有经过足够数量的流通次数,藏品的价格才能实现大的增值。这就是古玩界乃至收藏界常说的“高来高走,低来低走”。

据荣宝拍卖行的陆红梅介绍:荣宝第66期拍卖会如期于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开槌,17日至18日预展两天。作为2009年年度最后一场拍卖会,荣宝推出了5个专场约1400多件作品来满足藏家们的需要。继秋拍推出的名家小品专场获得良好反响后,这次拍卖也设立了名家小品专场,以及古董珍玩、中国书画专场。

一件藏品,包括找寻的辛苦、周转的利润、一次次的增值,还有由于判断失误带来的损失,最终都由后来的收藏投资者埋单。这样看来似乎冤大头总在后面,其实也不然,藏家只是在别人苦苦寻找、对比、参照、淘汰、选择、流通、交换等等的基础上,摘取其中最公认的硕美果实而已。这一点上,最后藏家又是最大的赢家。而且历史是延续的,每个藏家也只拥有藏品的一个时期,拥有者总在未来。

藏品的价值也永远只有未来才能判定。

上一篇:赵本山与春晚的19年 下一篇:内地“男同”艾滋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