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智能化手段打造智能化西城

时间:2022-08-28 06:33:13

运用智能化手段打造智能化西城

西城区是首都的功能核心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政务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化中心、国内外知名的商业中心和旅游地区、和谐宜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再加之西城区具有国事、要事活动多的特点,在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城市服务上被提上更高要求。对此,西城区结合自身的区位特点,在管理上大胆创新,实现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非紧急救助、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创新,为城市管理运行指挥系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同时,西城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提出了“理论先进、 实用高能、分件共享、稳定安全”的目标,并将目标与信息化系统建设相结合,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精确化;城市运行监测体征指标的标准化;综合决策分析与预警预测的模型化;建立了城市管理资源中心,实现了中心与分中心乃至科所队的管理延伸;实现了从案件、事件巡查、案件派发、指挥到预警、预测、研判分析的城市运行管理的生命周期管理,在城市运行管理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实践。

一、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工作

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是在基于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9个子系统的基础上,针对西城区的区位特点而建立,由五大核心平台和六个支撑保障平台构成。五大核心平台包括城市运行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城市运行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城市运行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城市运行信息资源中心和城市运行管理移动办公平台。六个支撑保障平台包括城市运行管理运维保障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构建平台、城市运行管理移动支持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城市运行管理通信保障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并且建立了城市管理与应急指挥大厅,为区委区政府提供了一个集城市运行预警监测、综合指挥调度、现场图像监控、智能决策分析、信息共享服务、电视会议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联动指挥平台。

(一)实现“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即在一个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将民生服务、常态管理、应急处置、综合维稳在内的城市运行综合性管理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三个结合”。这一模式以常态管理为基础,把应急处置作为解决突发事件的主要手段,把民生服务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运用城市运行分析、预警、监控手段,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发展综合能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生服务,是“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作用,系统不但能主动为城市运行管理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信息,还能作为载体,为各种便民信息和调查结果提供存储空间和呈现形式,为践行服务型政府功能提供平台。

常态管理,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系统在整合区交换共享平台、GIS、OA、短信平台、网络传真、视频会议等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集事前预测、事中处置、事后分析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在数据上实现“一张图、一张表、一套曲线”的应用展示模式,在结构上纵向形成市级、区级、分中心、科所队的四级协同办公,横向上实现了市政、园林等部门的专项监管。配合“两会一案例”属地化管理制度,城市管理数据的精细化分析,严格法制化的履职评价和完善的监督员管理与考核培训,基本实现了西城区城市管理的全天候、全覆盖,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到了有效建立,日常城市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应急处置,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非常态管理中强大功能的集中体现。系统将公安、消防、交通、安监、卫生、食品安全以及武警支队、防化团等部门纳入其中,逐步建立起“大应急”的体系,基本实现了与110、119的联动,逐步完善了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应急预案、信息管理、宣教动员、技术支撑五大体系。实现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迅速调度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和街道应急分指挥部及应急抢险队伍进行应急抢险工作,努力做到部门联动、反应灵敏、资源共享、处置迅速。

综合维稳,是系统多项功能和作用的融合与统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以其上搭载的民生服务信息为基础,以常态管理的手段和队伍为依托,以应急处置为非常态手段,并结合各种功能日渐强大的新应用(如3G技术、物联网技术),强有力地支持着西城区的市容环境整洁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基于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的已有成果及参与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以西城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现有系统为基础,重点增加综治维稳工作内容,同时整合计生、流管、综合救助、劳动保障、民政等各专项工作信息化系统,完善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社会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层级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机构和部门之间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

(三)实现了市、区、分中心、科所队的四级联动

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的工作模式和系统能力所体现出的内在机制,具备了全区多个委办局协同工作、资源共享,遇有突发事件可以全区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和体系。在这一架构下,不仅横向可以实现与各委办局之间的协作,而且可以纵向进行跨级协同工作。该架构已经形成了全区统一、共享、协作的架构模式。满足城市管理业务中市、区、分中心53个部门及科、所、队51个部门的事件的多级处理的需要,让应用深入到社区和街道,实现各部门协同工作,业务数据的共享。

(四)实现了一套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和基于城市重心指数的管理研究

通过来自城市管理、交通、市政、环保、环卫、气象、防汛、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包括城市问题、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气象、环保、环卫、交通、旅游、卫生、食品在内的各专业城市运行指标共享交换,以及通过物联网实时抓取到的人流、降水、生活垃圾等数据,形成了西城区城市管理重心指数、居民满意度指数、各类案件数量基本指标、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应急指标等城市重心管理指数共五大类19小类城市运行数据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两层:一层是基础体征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部分指标;另一层是特色体征指标,主要提取与重点工作、重要区域、主要城市问题相关的指标。同时通过每类指标数据的专项分析模型,对每类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实现跨系统的多种业务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关联智能分析。

针对全区范围内的重点城管问题类型、重点地区发生问题数量设置基线:正常值域、预警值域、报警值域,基于现有业务系统不断报送的监测数据,依托历史数据和各委办局提供的标准数据,建立完成城市运行指标监控标准库,作为监测数据的警告和预警的阀值标准。通过把实时监控到的数据与指标体系基线的比较,实现城市运行状况的自动分析、自动预警,对可能发生的趋势异常进行预警提醒,以便于及时的进行问题分析,找到发生问题的原因,使城市运行管理从“单一问题的早发现、快处理”,提升到“从根源上群体性解决问题”。

(五)两会一案例制度

“两会”制度,一是指城市管理工作联席制度,由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和市政市容委牵头,每季度通报、分析全区城市管理问题,讨论确定解决掉难点问题的方案;二是指城市管理协调会议制度,对城市管理疑难问题进行协商、沟通,研究解决的方法。“一案例”是指定期编写《典型案例》专刊。其中,“架空缆线损坏、垂落成为影响城市景观重要问题”和“长期闲置(废弃)机动车问题亟待治理”两期案例分析,得到市、区领导重要批示。

二、西城区城市运行系统技术应用创新

(一)3S技术综合应用

3S包括GIS、GPS、RS三部分内容,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经过几年精心准备,我单位建设了城市运行GIS决策支持系统,包括187个空间图层,57万个部件信息,并集成了视频探头、案件办理、通信调度等系统进行了有机集成。这些数据资源涵盖了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大类,区属部门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实时调看这些数据,也可以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共享使用。通过GIS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应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监督以及应急反映的效能,促进了城市管理和应急问题的解决力度。GP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我中心监督员使用的“城管通”设备定位上。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通过“城管通”GPS定位功能,城管监督员可以快速找到事发现场,保证事件及时处理。RS(遥感)技术则主要作为基础数据服务于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城市变化检测、城市绿化分析等方面,侧面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街景影像技术应用

街景影像也称实景影像,是由“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沿着街道采集到的街道两侧连续可量测的影像。“移动道路测量系统”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测绘产品,通过在机动车上装配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MS)、CCD数字相机、CCD摄像机等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车辆高速行进之中,以近景摄影测量的方式,快速拍摄道路及道路两旁地物的立体影像。这些影像不仅真实反映了街道两侧细节特征,同时也具有连续,可量测特性。

从2007年以来,西城中心采集了全部区属道路(包括小胡同在内)的所有1300余条道路的街景影像,主要道路的连续全景影像,以及应急重点区域的柱面全景,并保持每年更新一次。通过长期积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保存了大量的西城区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西城区将这些实景影像与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相结合,开发了实景影像管理平台,改变传统“电子地图+符号”的GIS地图管理方式,实现了“电子地图+正射遥感影像+沿街实景影像+干道连续全景+多区域柱面全景”的真正直观可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的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

在国家和北京市积极建设物联网,提高城市智慧水平的大背景下,西城城指中心也积极探索其与城市管理和应急工作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了对全区正规早餐车和报刊亭的有效管理。中心建立早餐车和报刊亭的基础数据库,并完成二维码的制码、张贴工作。监督员可以通过城管通软件结合二维码扫描软件,实现早餐车和报刊亭的专业巡查和违规情况的上报处置;老百姓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辨别真假早餐车,确保食品安全。

二是利用雨量计组成的雨情监测网络,实现对西城区降雨的精细监测,并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雨情监测网络由部署在西城区的平房院落、低洼区域的34个监测点组成,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监测点,实现了西城区50平方公里15个街道的全面覆盖,保证了每个街道都有2-3个监测点。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雨量收集和监测系统,具有实时降雨量展示,历史雨量查询、统计,重大雨情短信提醒等功能,为全区日常城市管理与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撑。近期,随着系统建设的部署与应用,西城区降雨量精细化的监测得以实现。在原有桌面Web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雨量监测手机客户端,实现了手机端按街道、按站点的实时雨量查询与地图展示。

(四)3G无线通讯技术

利用3G无线通讯技术,一方面是实现了手机移动视频监控功能。其原理是,在前端,城管监督员通过手机拍摄并利用3G网络实时回传现场的视频或图像,后台电脑或手机进行接收、查看。通过此方法,可充分发挥监督员在应急管理中“侦察兵”的作用,使每一部监督员手机在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时,都可以作为西城区的移动探头使用,真正做到了全区监控无死角,丰富了指挥调度手段;另一方面,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了人流量统计分析应用:实现对重点区域人员流量的统计分析应用,对城市的人口数量分布、流动性等要素进行分析预测,为城市管理、交通规划、外来人口管理等政府管理行为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已完成什刹海、西单、北京北站、金融街、大栅栏、大观园等重点区域的人口流量实时分析和展示。

(五)全时空立体可视化平台

“全时空立体可视化平台”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多监控点实时视频拼接融合解决方案,基于视频融合及二维/三维定位重建技术,对部署在前端的监控摄像头传感器进行全时空融合,从而超越依赖分镜头监控的传统管理和指挥模式,真正实现全场景时空融合环境下的实时全息立体监控;同时结合全时空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根据客户需求实现跨镜头跟踪、人群趋势分析、多种异常行为报警等,快速、高效地安全态势感知、安全威胁分析以及应急指挥。另外,为了弥补固定监控探头覆盖不足,确保视频监控无死角,西城城中心开展了应急指挥车的研制,做到了“哪里出现问题就出现在哪里”。应急指挥车是集成了无线通讯、图像采集及传输、录音录像等多功能系统的综合移动指挥中心。

(六)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城市管理与应急“BI”系统。该系统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辅助决策支持。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只需要简单输入几个事件的基本信息(如类别、伤亡、财产损失等信息),系统将会自动给出该类事故的的严重级别、处置流程、后续响应方案和应急通讯名单,并依托电子电话系统实现了通讯录上的一键拨出,保证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快速、高效。该功能的实现使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变得简单、有效,每位指挥人员都可以通过系统引导,按照预设流程进行应急处置。

(七)图像分析系统

西城城指中心严格按照“图像汇聚、双向联网、权限管理”和各分县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规划要求,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的原则,开展了全区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形成了以全区图像信息管理二级平台为中心,上传图像至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政府,下传图像至7个街道办事处、28个派出所三级图像信息系统、区属各委办局(包括区教委、区城管大队、区环卫中心等单位)及公安刑侦支队、武警一支队等单位的图像信息管理体系;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点建设以全区公安各派出所三级图像信息系统为汇聚点,同时逐步整合社会重点单位内部图像信息子系统,从而实现了全区图像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权限管理。

三、“四位一体”智慧化城市运行管理彰显成效

依托“四位一体”管理理念的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为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实现了城市运行的常态化与非常态化管理的结合、实现了巡查、监测、预警、指挥、分析、评价的全周期管理,突出城市运行管理体征指标的监测预警、监督,并以此为依托向社会化服务管理延伸。

截止到2012年11月,西城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到了有效建立,日常城市管理和应急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6年间,共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30余万件,结案率达98%以上,同时积累了64万个部件数据和200余个空间图层,居民满意度在90%以上,与此同时,城市运行管理案件与应急事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通过系统的应用,使城管基本作业标准实现自动化,缩短了处理事件的时间和周期,有效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实现了标准化。为了减少业务管理工作量,提高案件流转效率,实现了核查案件自动派发功能。以2011年全年为例,共派发监督员核查任务236008次,自动派核查率达到了99.9%,极大减少了布置核查环节的工作量。

另外,在高科技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西城城指中心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活动保障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每年“两会”、开斋节、古尔邦等宗教节日、国庆、春节及2007年十七大环境保障工作;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西城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建立“奥运保障指挥瓶体”,为西城区奥运总指挥部、9个专题指挥部、7个地区指挥部及城管监察大队提供了信息报送、指挥调度、图像监控等多种服务;2009年则为国庆“联合办公、集体会商、部门联动、现场调度”提供重要保障。系统还承担了作为历年两会、开斋节、古尔邦等宗教节日、国庆、春节以及重点地区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平台。

2006年至今完成各级别科技信息化研发项目17项;同时,各项应用成果整理后,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2010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2011年获住建部华夏进步奖三等奖1项,2011年获得住建部科技项目示范工程,2012年获住建部华夏进步奖一等奖。

上一篇:从北京“7.21”特大暴雨思考社会安全管理 下一篇:智能手表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