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有语言与语言的私有性

时间:2022-08-28 06:21:41

论私有语言与语言的私有性

摘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于沟通交流的符号系统。关于私有语言是否存在的论题,由来已久,也众说纷纭。本文的观点是私有语言,作为仅能为个人所使用和理解的、自成体系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语言的私有性,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属性之一,却是存在的。

关键词:私有语言;语言的私有性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23—02



一、引言

关于私有语言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高尔吉亚,他主张存在是无法被认知的,更是无法被言说的,因为人们通过感觉去认识、了解存在,然而感觉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人们想要通过语言去传达感觉,甚至谈论、传达存在,是不可能的。高尔吉亚的这番言论,可以看作是私有语言讨论的先声。然而,真正让私有语言成为一个经久不息的哲学论题,当属维特根斯坦在其代表作《哲学研究》第243节到315节中关于私有语言之不存在的论述。本文主要从日常使用和交流的角度探讨私有语言和语言私有性的存在与否。

二、私有语言之不存在

维特根斯坦在第243节是这样论述私有语言的:“这种语言的语词指称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指称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由此可以得出,私有语言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私有语言在内容上,指称或表达的是讲话人的内在经验,即私有感觉,别人无从体会或知晓;第二,私有语言在功能上,只能为讲话人所使用和理解,因此,无法用于沟通和交流。

根据这一界定,私有语言存在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人感觉能否为别人所感知和理解。第二,个人是否能够建立起一套只有自己能懂的符号系统,来指称或表达自己的个人感觉。

第一个因素比较复杂,不可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就拿维特根斯坦谈到的“疼”这种感觉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通过语言说他“疼”,或者通过行为表达“疼”的意思,那么别人是不可能知晓他疼的。但如果他说了或者表达了,那么别人是不是就知道了呢?也不一定,这取决于对“知道”的定义。如果仅仅定义为语言层面上的“理解”,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你说你疼,我理解你的意思,并能够做出相应的行为,但此时的“疼”,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已。相反,如果将“知道”定义为体验层面上的“亲知”,那么答案就是否定的,因为人的感觉是不可让渡的,即使我和你出于相同的原因感到疼,彼此也不可能体验到对方的感受,因为疼对我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正如罗素所说,只有感觉才是亲知,其他的都是推论。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心灵,我们是直接知道的,而关于他人的心灵,则是根据外部表现推论出来的。然而,只有亲知才是真正知道,推论却总是可能出错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怀疑别人的感觉,但却从不怀疑自己的感觉。比如男生女生谈恋爱时,总会出现下面的对话:“你爱我么?”“爱!”“你真的爱我么?”“爱!”“你为什么爱我?”……实际上,正是感觉在语言层面上的可以表达和被理解,让我们相信感觉是可以被别人感知和交流的;同时也正是感觉在体验层面上的不可让渡,让我们坚持感觉是私有的,除了感觉的主题,别人不可能知道。而这一分歧正是私有语言论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第二个因素相对比较容易回答。首先,从意义上讲,个人单独构建一套只有自己能懂,无法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语言符号系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毕竟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交际。其次,从可行性上讲,私有语言是不可能被创建的。语言是人类万千年千万人经验的结晶,体现着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理解。个人可以创造出一些,甚至一套只有自己能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独有的感觉,但构成语言最关键,同时也是语言中最稳定的的语法规则部分,却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够实现的,因为它的背后是现实世界的逻辑形式。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另创一套与现实逻辑完全不同、格格不入的语法规则。

从上述两个因素的讨论中,不难看出,私有语言,作为一套自成体系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私有感觉,由于其具有不可让渡和不可亲知的特征,确是存在的。而正是私有感觉的这种存在,使得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时常出现信息无法传递,甚至有时让人产生言不尽意、隔靴搔痒的感觉。这就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语言的私有性问题。

三、语言的私有性

私有语言与语言的私有性之间的关系,就像“野人”与“人的野性”之间的关系,是分属于不同层次和范畴的概念。前者,本质上是一套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只是仅能为一个人所掌握和理解罢了。而后者,则是指语言在沟通交流过程中,由于私有感觉及其不可亲知性的存在,致使部分信息只有说者明白,而听者无法接收到或无法准确解码,从而造成这部分信息成为说者私有的特点。语言私有性的存在,会造成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丢失或失真,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和误解的产生。本质上,它是语言的众多属性之一,与语言的公有性相对。

实际上,绝大多数关于私有语言的讨论,本质上讨论的都是语言的公有性与私有性的问题,而并非要真正发展或创制出私有语言。比如艾耶尔,他认为公共对象的命名和述说是公共可理解的,但另有一些私有对象、私有经验/感觉,其命名和述说只有一个人懂。其实说的就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有些信息能够为双方所理解,从而为双方所公有,而另外一部分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无法传递或无法被听者正确解码,从而为说者私有的情况。

语言私有性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感觉及其不可亲知性的存在。但它的实际发生,却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本身无所谓公有和私有之分,只是在实际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根据信息传递的有效程度,才有了这种区分。

语言所包含信息的传递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说者先对现实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看法,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对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编码,并传达给听者,最后再由听者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在上述信息传递过程中,语言的私有性主要通过三个环节的私有化过程来实现。

(一)说者对现实世界的个人理解是第一个私有化过程,也叫表达内容的私有化。在该过程中,形成语言所要表达的对象或内容,主要由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由于具有较强的直接可指称性和可验证性,私有化程度相对较低;而后者,由于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私有化程度相对较高。比如面前一张桌子,每个人都会承认一个事实——那是一张桌子,但是主观感受却可以千差万别——美?不美?高?低?喜欢?不喜欢?……再如,当天空飘来一朵云时,哲学家说:“那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诗人说:“那是一绺轻纱。”农夫说:“那是一场及时雨。”佛教徒说:“那什么也不是。”小学生说:“那是一朵云。”……一般而言,私有化程度越低的内容,越容易表达和传递;私有化越高的内容,越不容易表达和传递。

(二)说者用自己的语言对表达内容进行编码,是第二个私有化过程,也叫表达工具的私有化。在这个过程中,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主要与说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经历等个人信息有关。比如年长者会说“人有悲欢离合”,而年轻人会说“人生摆满了洗具和杯具”;女人会说“人家喜欢嘛”,而男人则只说“我喜欢”。一般而言,说者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化程度越高,其语言表达的私有化程度就越低,也就越容易被人理解。比如一线都市的白领丽人与偏远农村的家庭妇女相比,显然前者语言表达的私有化程度要低。

(三)听者对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进行解码,是第三个私有化过程,也叫听者理解的私有化,主要与听者的个人经验有关。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再例如当前的流行语“求粉”“粉我”等,若听者没有开博客、“织围脖”的经历,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一般而言,听者与说者的个人经验越接近,理解的私有化程度就越低,信息丢失或失真的程度也就越低。这也是为什么生活当中,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就越有默契。

由以上分析可知,语言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丢失或失真程度取决于三个环节私有化程度叠加后的总和。而语言的私有性,正是借由信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的这种丢失或失真体现出来的。信息丢失得越多,失真得越厉害,语言的私有性也就表现得越明显。

四、结论

由于语言形成于人类漫长的劳动过程,凝结和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私有语言,作为一套只有说者自己能懂,无法用于交流和沟通的、自成体系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不可能,同时也是没有必要存在的。然而,由于人类个体的差异以及感觉的不可亲知性和不可让渡性,使得语言信息在其形成和传递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很强的私有化倾向,而这就意味着,部分信息会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失真,从而导致语言私有性的产生,即这些信息只为说者所私有,而听者却无从知晓。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学习动机类型研... 下一篇:基于学科专业为背景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