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常规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8-28 05:11:42

幼儿园小班常规习惯的培养

【摘 要】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创设情景 巧用拟人 树立榜样 借助图片 家园互动

众所周知,常规教育对于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会使幼儿终身受益。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 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带小班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建立常规

小班孩子极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常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幼儿就会产生厌倦。比如,我们在解决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没有对孩子们机械地提出要求,而是创设情景,引导孩子们讨论,首先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早上老师进教室时有哭声,老师到处找发现是许多玩具宝宝在哭。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它们饿了想吃饭。”一个孩子回答到。一个孩子却说:“玩具宝宝哭是因为它们想出去玩。”一些孩子却懂事地回答:“不对,是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扔在了地上,所以玩具宝宝才会哭。”这时一些扔玩具的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拿起几块放在积木筐中的插塑片问小朋友:“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为什么也在哭呢?”“玩具找不到自己的家。”“是小朋友弄错了,把插塑片送到积木的家里去了。”一个孩子立刻回答到。我紧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孩子们齐刷刷地回答到。从这以后,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的收放好。

二、巧用拟人,深化常规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运用孩子喜欢的形象加以引导。比如:我们班孩子在户外活动玩滑滑梯时 “不喜欢排队,还会从下往上爬滑梯,有时甚至倒着滑滑梯,有的甚至敲钟还藏在滑梯上。”我们就制作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玩滑滑梯图片贴在滑梯显眼的地方,如“金刚葫芦兄弟”滑滑梯排队以及“喜羊羊”顺着滑梯慢慢滑的图片。每当户外活动之前先让孩子们选择他们喜欢的角色,再通过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我们这些葫芦小兄弟滑滑梯要怎么做?我们这些喜羊羊们滑滑梯要滑得像喜羊羊一样漂亮。活动结束提醒幼儿:天黑了,葫芦兄弟要回家了。孩子们之间就会相互提醒“该回家了”等等,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都争着扮好角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榜样可以是幼儿身边的,也可以是艺术作品中的。既有同伴间的,也可以有成人的。只要我们留心,可以说,榜样比比皆是。

1. 同伴间的榜样。 “瞧,乐乐的小手洗得多干净”“看,欣欣把玩具放得多整齐”,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应做到嘴勤,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

2. 故事讲述:如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3. 游戏:让幼儿进入到游戏角色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如带幼儿《到娃娃家做客》的游戏,通过幼儿与娃娃的对话、交往,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礼貌教育。

四、行为练习 强化巩固

行为练习可分为两种:自然环境的行为练习与特意创设环境中的行为练习。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在自然生活环境里进行行为练习的条件。如,在教幼儿如厕的方法和顺序后,可以马上带幼儿实地练习。如果有的幼儿由于不认真或其他原因而做得不够规范,我们还可以使其反复练习。

特定创设环境中的行为练习虽然没有前一种练习经常和方便,却能通过新异刺激(特意创设的环境)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我特意创设玩具混乱摆放的情景,让幼儿先体验到不愉快的心情,然后去动手收拾。通过这种行为练习,幼儿以后放玩具的不良行为就大大减少了。

五、借助图片,理解常规

借助无声示范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知、观察而学习榜样的形式, 创设拟人化的图片说明,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常规。例如:有的幼儿洗完手没有关紧水龙头,甚至玩水嬉戏。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在盥洗室水池边的显眼墙面上设计了“水龙头哭了”“水龙头笑了”的图片,把水龙头设计成有眼睛、鼻子、嘴巴的水龙头弟弟,水不断地从水龙头嘴巴流出,还流着眼泪,并添加哭的声音符号,让幼儿看了感到“水龙头哭得好伤心”。幼儿每次洗手,自然而然地关紧水龙头,我们再贴上“水龙头笑了”的图片,鼓励与肯定幼儿,逐渐地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六、强化激励,家园一致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发言积极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在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制定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

有位名人说:“人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这名言揭示了性格在人的一生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性格形成依赖于点点滴滴的习惯积累,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在人生的重要性。但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关于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体育教学中游戏的重要性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