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角度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探究

时间:2022-08-28 05:06:08

新角度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探究

摘 要: 在语言学领域中,语言与思维的先后及其关系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两者各受彼此影响的传统观点论证角度探究入手,用相关实证的分析和论述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另外,从两者内部关系看,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仅仅是传统视角下所认为的相互依赖,更是思维对语言起主导能动性作用,思维是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导向性存在,充分肯定思维的能动性在人类语言交际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非凡作用。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关系

一、引言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究竟是前者决定后者还是后者决定前者,或者两者是以怎样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直到现在也未有定论。诸如“语言和思维互为依存,是同时产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用语言来存在的”及“语言方式决定人的最基本思维方式和最基本文化形态的内核”等观点都流行于语言学界的报端和论坛。其中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一个是统一论,即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并同时进行的同一事物,彼此间存在必然的依赖关系;另一个则是分离论,即语言与思维是可以分离的两个方面,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那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难道思维只有依存语言形式才能展开存在吗?笔者试从讨论二者关系的这一关键性问题入手,真正尝试用新角度下思维的能动独立性对语言存在活动的影响效用论证以上几个问题。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思维对语言起主导能动性作用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主要是一种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的语言符号系统。”这就意味着,交流思想、传递愿望、透露意图是人类产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唯一目的。如果我们自身没有表达思维活动内容的诉求和渴望,则根本不需要语言。人们相互之间了解或表达彼此的思想、情绪和心愿时,需要借助一组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使这些脑中内部的思维活动即思想内容具体化与实在化,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主导能动性作用,人如果要将自身思维能动活动的意念结果表达出来,就必须从大脑储备的语料库中选择适当的语言符号,借助口腔、声带等物理器官,给思维中想要表达的概念穿上语言的物质外衣。语言是一种思维表达的技巧,一种信息传递的最主要的工具,一种输送大脑思维活动内容的载体,也是一种辅助思维能动意愿产生实在化效果的方式手段,即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形式由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人们创造新词汇也是思维对语言作用的表现,以英语为例,合成构词法就具有“语言临摹法”,其基本观点是:句子或词语的顺序与思维的顺序是相对应的。

2.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训练能够加速认知的发展。语言具体化、实在化、符号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在思维活动中发挥清晰和条理化的作用,它能够使抽象的思想更明确和形象。于是,语言可以归纳和确认人们在相互交流思想和经验中所产生的抽象概念,使之成为可以捉摸、可以利用的表象化真实化的认识形式,从而为社会服务。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不但可以表达个人的思想成果,并使它成为集体智慧,而且可以代代相传,代代积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例如欧洲早期,学习拉丁文的目的并不是完全用于交际,而是因为拉丁语是一种逻辑性非常强的语言,教学者希望通过学习拉丁语锻炼和提高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认识到语言有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在说话表达时明明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感到某些词就在嘴边,可是一下子就说不出来。这说明我们的头脑里已经有了某种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概念印象,可用来传达这种思想意识的词语却没有立即出现,可见思维和语言有时候并不是同步同现的,思维的玄妙和出彩有时也并不是语言所能传达殆尽的,思维的美就在于可以天马行空地飞翔和游走,而语言,作为一种具体实在的表达手段和阐述途径,也是有其自身局限性的。

词语的出现是人类思维的具体构筑和融合实现,因为真正美丽多彩的新思想新触感往往在脑中闪现于一瞬之间,你可以意识到它真切存在,却未必用语言捕捉得住思维灵感的奥秘和精华,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就似乎显得单薄、简单而无力。在艺术家眼中,艺术构思就是一件脱离了语言形式而融汇多姿多彩内心视觉意象和内心听觉表象的一件动感的主观能动思维活动,其中裹挟的大量内心生动逼真的思索活动是人无法用一言语、一道话或是一句意描述与呈现的。画家在动笔临摹一幅眼前的山水画境时,并不是用语言参与加工勾勒这样的景象,而是在脑海中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画面构思体现自己意识感观中的美感和印迹,正是因为艺术家们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使得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可以无需语言的介入便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同样的道理,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是用形象的音符节奏和身体动作抒感和表现思想。又如,我们身边的聋哑人,他们的头脑与正常人一样可以有序地思维和认识世界,语言的缺失并不会阻碍他们的思维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认知周围的事物,他们彼此间无声的交流同样是具有自身思维主观能动性的信息表达和意愿传递。因此,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基础之上展开的,没有语言参与就无法进行思维”的观点是不妥当的。

三、结语

传统理论认为,思维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介入和辅助,没有语言的实现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思维生成的入口和表达的出口都是语言物质,语言工具必然先于思维而存在。这类观点否定了人类思维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效果。应该看到,语言在思维需要明确、清晰、条理性表达的时候,具有铺垫和整理思路、意念的实施准备的作用,是思维最终成为可传输性和可理解性规约符号的必然阶段和手段途径,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笔者认为在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思维占据主导作用,具有主动权,当思维要表达的概念和信息要通过口腔、音带等物理器官呈现出来的时候,语言的物质媒介才会发挥不可缺少的辅工具作用。语言的职能身份便是使思想明确化和实在化。作者的主要意图是从思维和语言的起源及发展谈起,阐明二者并非“同时产生”,而是思维先于语言产生;思维对语言有主导能动性作用,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从社会实践看,思维是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的,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传统观点“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离不开语言”具有片面性。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 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上一篇:语文课堂因提问而精彩 下一篇:全埋式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整体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