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与字的组合方式

时间:2022-08-28 01:51:49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1.同义相协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

2.反义相应

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曾点,字皙。“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明暗相对。

3.连类相及

义类相近,遂因甲而及乙。如:孙策,字伯符。策、符都是信物,但形制、用途不一。崔豹,字正能。“能,熊属,足似鹿。”豹、熊本为二物,但同为猛兽,所以可相应。孔稚圭,字德璋。圭、璋同是古代礼器,形制不同,用途也异,但都是诸侯所执,故可并称。

4.辨物统类

名与字是代表两种物品,二者可能是种与属的关系,加以辨别说明,说明其种类。如:孔鲤,字伯鱼。鲤为鱼的一种。周鲂,字子鱼。鲂是鱼的一种。

5.景仰前贤

为了对前代的圣人、贤者表示景仰,便袭用他们的名字。袭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次等字眼,有的则不加,因为用他的名字的本身就是敬仰。如: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既表蔺相如的身份,也表自己的愿望。

6.概括经义

汉代儒家的经典成了老幼皆习的课本,经文成为名字来源。如:嵇康,字叔夜。《诗经・周颂》:“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是说成王虽然即王位,但不敢贪图安逸,仍是兢兢业业,深夜操劳。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说安乐,而暗用夙夜不懈来否定安乐。赵云,字子龙。取义《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

7.使用典故

如:唐代韩,字致尧。《搜神记》:“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时受服者,皆三百岁。”清代俞樾,字荫甫。《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喝人于樾下。”高诱注:“樾下,众树之虚也。”后因以樾荫称别人的荫庇。

8.采撷警策

采撷名篇佳作中警策作为名字。如:元代于文传,字授道。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清代钱绮,字映江。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9.离析名字

利用汉字形体结构特点,把名所用的字,拆为两字以作字,合字则成为名。如:宋代谢翱,字皋羽。元代许舫,字方舟。明代章敞,字尚文。

10.崇奉宗教

如:唐代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故拆菩萨名为名字,以示皈依。

上一篇:无处不在的云计算 下一篇:在抑扬之中彰显情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