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8 01:29:10

摘要 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灯盏花素和培他啶,维脑路通;对照组50例,仅给予培他啶和维脑路通。疗程7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灯盏花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我院2003年3月~2005年10月用灯盏花素冻粉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入选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定感,多因头位和(或)改变后诱发。②眩晕同时至少有1种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如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③有轻微的脑子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视和(或)幅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眼球震颤及阳性病理反射等。④有动脉硬化诱发因素、心脏血管病史和(或)颈椎病史。⑤除外急性脑梗死或耳疾。

100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53~81岁,平均64.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4~78岁,平均68岁;对照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70.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治疗前皆经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昆明龙津药业生产)1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天。常规治疗:维脑路通0.42g、倍他啶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肠溶阿司匹林75mg口服,每日1次。治疗期间每日观察病情变化。

疗效判定 ①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②显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60%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③有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不足60%,其他伴随症状有所好转:④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 临床疗效用X2检验,以P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P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加之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使得血管腔狭窄或迂曲、阻塞。有时增生的骨赘刺激椎动脉外壁交感神经丛,或刺激椎旁的交感神经节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使椎-基底动脉痉挛。加之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或微血栓状态,使血流阻力增加,脑组织灌注减少:又因转颈或伸直头颈部使脑干内血流减少,从而产生眩晕及伴随症状。

灯盏花素是从菊科飞蓬属植物灯盏花中提取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灯盏花甲素和灯盏花乙素两种成分,以后者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①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血循环,提高血液供氧效能。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缓解微动脉痉挛,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脑供血。

综上所述,灯盏花素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微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量,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上一篇: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36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小儿皮肤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