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明确方向

时间:2022-08-27 11:57:57

刚教书的时候,一到中考就听到老教师们说,要研究《考试说明》。参加研讨会,教研员也说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本以为把《考试说明》读几遍就是研究了。近几年也许是参加了研讨会多了,在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讨论多了,在与去参加出题的黄老师研究多,我似乎才明白了《考试说明》里说的一些话了。这些是我在研究今年的《考试说明》时悟到的一些管锥之见。抛与大家,可随意评点其对与错,就算是做一次教研吧。

一、《中考说明》研究

我们都知道《中考说明》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的。中考试题又是以《中考说明》为依据。研究《中考说明》就是研究中考试题,研究中考试题就是研究《中考说明》。二者是鱼与水,唇与齿的关系。研究今年的《中考说明》,就等于接近了今年的中考真题,这无疑是备考的一条捷径。

对比2009年与2010年《中考说明》,发现两年的考点是一样。考点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覆盖,是一棵完整的“知识树”。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语言的运用,还有能力的考查。从最基础的字词的音形义,到高层次的思维拓展,个性发挥,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中考的试题的每个考点都能在《考试说明》中找到相对应的语句,即考点。如:

2009年中考试题的第4题。综合性学习。(4分)

区 巴马百魔洞、水晶宫等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巴盘长寿寨探秘;凤山三门海、鸳鸯洞溶岩地貌

(1)你的广东好友简小明,他们一家打算暑假进行“河池风情三日游”,请你根据上表内容,以金城江为出发点,为他设计一条出游线路。要求至少包括三个县/市,并作简要的设计说明。

(2)简小明决定前往巴马,探寻长寿之秘。假如你是小明,面对百岁老人,你打算问些什么?请把你的话写在下面。

此题的考点在《中考说明》里是这样描述的:

(1)能根据提供的活动背景或资料,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简单方案的设计,并能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心体验生活,关注地域特色文化。

(2)能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进行恰当的口语交际,按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说话。

虽说每年的考点都能在《考试说明》中有体现,都能找到对应的考点。但并不是《考试说明》里的每个考点都会考。每年的考点取决于所选取的材料,由考点决定材料,又由材料决定考点。因而每年的考点是大同小异的。如08和09年的中考试题的“积累与运用”部分:

根据以上的特点,我们中考复习指导老师在研究《中考说明》时,应做好几个工作。首先理清至少是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各个大小题在《中考说明》中的考点,这是基本功。理清了考点你就会知道这个考点可以出怎样的考题,也就能发现这个考点答题的一些规律。其次理出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异同点。理出异同点有助于决定复习内容的主次轻重,而不是眉毛胡须一把抓。备战中考就会有的放矢,有了针对性地训练师生迎考的信心和勇气当然倍增。

二、备考策略

通过扎实地做好了《中考说明》的解读,下一步的备考才算是有效指导。没有研究透《中考说明》,所谓的备考可以说是去打一场毫无准备的决战一样。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是不可能取得战斗的胜利的。在做好了《中考说明》的解读分析之后,我们就应该认真地考虑如何更好的进行有效的复习了。

1.针对每年必考的考点(即历年相同的考点),一定要认真备课。备考点、必须要备考题、备解题、备学生。这样必考的考点力争全拿分,尽量少丢分。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丢了这些根本,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如古诗文背诵,每年必考,分值不低,要拿满分也不很难。可往往就是有很多学生在这个得分点上丢分,这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背诵默写就可以了。抓好必考点,不仅是赢得分数,还有信心和勇气。

当然必考点如何突破就要看老师们的引导的艺术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高兴,需要老师们有艺术的引导。这样老师开心,学生乐学,效率自然会更高些。在很多方面往往不是老师们讲不到,点不到,而是学生没有领悟到。如果能让学生做到自主探究,哪么复习的效果一定会很好。如果生硬、枯燥的练习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有趣的艺术的引导就更应该能达到师生们的预期目标。

2.针对次重点的考点,不能忽略,也不应忽略。去年未考的考点,不能因为这两年不考我们就弃之不理。我相信没有哪位老师会这样做。如何应对这些次重点的考点,是每位指导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除了认真备考点之外,备学生是非常有必要。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能力高的学生,一定要全面掌握,能力中等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掌握。如果是20分的考点,起码也要10-15分吧,能力差的学生尽量掌握,能得多少算多少。

3.重视市里的调研测试。市里的调研测试是试探,是方向,是指导。往往每年的调研,就是了解我们学生的底细。每次出题的难易都与未来的中考试题的难易有关,就是一种导向。每次的考点也就是我们必须一一研究的“敌人”。慎重的对待调研考试也是我们接近中考真题的捷径之一。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4-18

上一篇:尊重与信任 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