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8-27 10:48:51

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探讨了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要在外语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中国文化的培养;要提升大学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认真编著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中国文化课程教材。使他们能肩负起促进文化间的对等交流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

高校;外语人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课程

高校英语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显示,我国60%以上的高校开办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学专业,而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最多,超过80%的高校开设有这一专业1 。英语专业的快速扩增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他们需要担当的责任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弘扬中国文化。然而据对浙江省十所大专院校的调查,在这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开设有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的为数不多,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

南京大学学者从丛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它是指中国外语人才虽然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却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英语专业长期以来忽视了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所致。没有这类课程,学生们虽然地处中国文化,却没能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及其外语表达,甚至连一些基本词汇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更谈不上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比如关于饮食文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能熟练说出不少和西餐有关的词汇,知道aperitif(开胃酒), entrée(主菜), dessert(餐后甜点)这类表达,而且还能说出不少西餐菜名和礼仪。但是一说到中国饮食文化,学生们除了能笼统地介绍如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之外,很少能谈到具体内容,有时甚至连中国有几大菜系也不很确定,能完整说出几个具体菜名的更是屈指可数: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些基本食材的英语名称,更不知道醋白灼(scalded)、红烧(braised in brown sauce)、清炖(stewed in clear soup)等中国传统烹调方式的英语表达。3 早在1996年,李岚清总理也说过,我们的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却不能顺利回答:“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这样简单的问题,原因是我们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豆浆、油条等词汇。4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与语言和外国文化相关,而少有中国文化课程。对中国文化课程的长期忽略,造成了大量外语人才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能理解并接受外来文化,却不能有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单向的、不对等的交流,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种现象需要引起中国外语界的警惕。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我们挑选了10所浙江省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给各院校英语专业的老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其所在院校的英语专业是否开设了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如有开设,进一步调查课程设置状况,如课程性质(专业课还是选修课或其他)、开课学期、授课教材、授课语言、授课学时以及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等,旨在呈现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做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与各院校老师的交流,我们发现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在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中的开设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科设置中不受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化,其重要性基本与其他普通选修课相当。调查结果显示,在十所高职院校中,只有两所院校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几所院校中,这些课程的性质基本都是选修课,仅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在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文化课程属于大三的文化传播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同样没有覆盖所有英语专业学生。但是,由于有几位老师的推动,该学校是较早开始注重和推行中国文化课程的。

第二,在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的院校中,更偏重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仅把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载体。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但对于英语专业已经具备较高语言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更高要求,而不仅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应该让学生接受系统的中国文化课程训练,把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课程主体,把语言作为载体,这样才能培养具备较好中国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

第三,调查暴露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问题,这也是第二个问题的成因之一。在问卷中,有一项问题调查了担任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老师的专业背景。从反馈来看,这门课程所有授课老师的学科背景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也就是说,授课老师也没有在读书期间系统地学习过中国文化课程,因此,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只能把语言,而不是把中国文化作为重心。由于学科的细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外语老师没有较深的中国文化素养,深谙中国文化的老师又没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两者兼具的老师很少。

二、对策思考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来已久,要扭转这种局面,培养出既懂外语又懂中国文化的人才,需要多方合力。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在当前最为急迫。

其一,在外语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更显著的地位。如果相关教育部门能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把中国文化课程纳入英语专业必修课范畴,英语专业的学生就能在大学期间系统地接受中国文化课程训练,这将是破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关键。

其二,提升大学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师资问题是当前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短板之一。受课程设置所限,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自身在读书期间也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文化课程,所以对于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显得底气不足。这几年,本人一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此有深刻体会。上课初期,每节课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做准备以弥补自身不足。例如在讲中国的服饰文化时,除了课本内容,还在书本和网络资源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中国服饰的发展脉络做了细致了解,还搜集了相关纪录片和公开课等,提前做足功课,这才能在课堂中较好地呈现中国的服饰文化,可谓殚精竭虑。现在经过几年的积累,才逐渐有一点心得体会。所以,为了上好中国文化这门课,可以选拔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

上一篇:西北电网主要技能人员素质能力分析 下一篇:以实践环节提升理论教学效果探析